海南:只此青綠鑄“底色” 去白護藍亮“招牌”
3月23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生物技術研究所馬海霞博士帶領團隊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發現了8個大型真菌新物種。新物種的不斷發現,正是海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發展向好的有力見證。
近年來,海南始終圍繞“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定位和發展目標,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上先行先試,以“清潔能源島和清潔能源汽車推廣”“禁塑”“加快推進裝配式建築”等標誌性措施為支撐,不斷積極探索新模式、發展新業態、培育新動能,為高品質高標準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提供堅實的生態環境基礎。
精心呵護“地球之肺”
努力打造國家公園建設的“海南樣板”
“猿海”“猿南”,是海南兩隻新增長臂猿嬰猿的名字。長臂猿是世界極度瀕危物種。2019年,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正式啟動,海南長臂猿的原始棲息地得到更加有力的保護。海南熱帶雨林等自然生態空間得到修復和擴大。
熱帶雨林,被譽為“地球之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是我國分佈最集中、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大陸性島嶼型熱帶雨林,也是我國乃至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熱點地區。
自設立體制試點區以來,海南緊緊圍繞“理順管理體制、創新運營機制、健全支撐保障、強化監督管理,構建統一規範高效的中國特色國家公園體制”這一中心,不斷對其升級完善。已先後建立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分局兩級管理體制,市縣派駐國家公園管理局執法大隊、森林公安雙重執法機制;建立部省、省市縣協同管理機制,印發試點方案和總體規劃,出臺10多項制度、辦法和規範,將國家公園管理納入法治化軌道;構建起覆蓋試點區的森林動態監測“大樣地+衛星樣地+隨機樣地+公里網格樣地”四位一體的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系統,也形成了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有效經驗,為國家公園建設提供了“海南樣板”。
沿著盤山路向鸚哥嶺深處進發,茂密繁雜的植被像條厚實的綠毯,從山腳直鋪雲間天際線。在這裡踏著濕滑泥濘的山路監測、巡護、記錄,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鸚哥嶺分局生態保護科米紅旭和護林員符惠全的日常工作。米紅旭和符惠全的“責任區”約3000畝,走上一圈差不多要一個月。他們的主要工作內容有兩個:護林和科研。
“一方面要通過巡查,確保熱帶雨林的安全,避免其遭受亂砍濫伐和其他破壞,另一方面只有深入雨林才能發現‘驚喜’。”米紅旭口中的“驚喜”,就是新物種。
目前,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鸚哥嶺片區科研團隊共發現鸚哥嶺樹蛙、鸚哥嶺飛瀑草等27個動植物新物種,建立珍貴鄉土樹種保存地72畝,保存種質資源30余種,記錄到中國特有植物464種,海南特有植物178種,海南特有動物62種。“極危”物種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增長到了5群35隻。這些,都得益於自然生態的恢復。
為推進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發展,海南還開展排查和清退國家公園範圍內各類已有開發項目,印發《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生態搬遷方案》,開展處於主要江河源頭等核心保護區的生態搬遷。
隨著國家公園建設的深入開展,一幅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逐漸繪就。
2021年9月26日,海南發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2019年生態系統生産總值(GEP)核算成果,通過科學的測算,海南熱帶雨林估值為2045.13億元,單位面積GEP為0.46億元每平方公里,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成為中國首個發佈GEP核算成果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
2021年10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宣佈正式設立5個國家公園。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位列其中。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顏值”盡展的同時,海南交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優異成績單。以空氣品質為例,2021年,海南全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99.4%,細顆粒物濃度13微克/立方米,保持歷史最好水準,臭氧濃度處於近幾年的低值,今年1~2月,海南環境空氣品質保持全國領先。
向“白色污染”説“不”
海南“禁塑”動真格
家住海口海甸島的市民趙女士每天會去附近的菜市場買菜,從去年8月份開始,她注意到攤主們裝菜的袋子均已換成可降解塑膠袋,這讓她感到很驚喜。經常吃外賣的王偉,也似乎早已習慣餐盒和塑膠袋都變成了可降解的材料。
如今的海南,吸管、餐盒、購物袋、垃圾袋等製品,都已經逐漸從“不可降解”變成了“可降解”。在海南,“禁塑”被當作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標誌性工程之一、自貿港建設的先導性項目強力推進。
2022年2月24日,一場特殊的新聞發佈會在海口召開,發佈內容就是各個市縣“禁塑”的考核情況。
海南省禁塑辦去年通過採取資料查閱、現場走訪、問卷調查等方式,分別對各市縣(含洋浦)開展評估,現場走訪調研隨機抽取了9類共295個場所,涉及黨政機關、大型商超、農貿市場、社區、醫院、景區、中小學和高等院校等。“總體評估情況大部分市縣為合格,優秀和不合格的市縣為少數, 1/4的市縣評估為優良。”海南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伍曉紅説。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三年多前。
2019年2月,《海南省全面禁止生産、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製品實施方案》出臺。根據《方案》,2019年底前海南將建立健全全省禁止生産、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製品的地方性法規及標準體系,2020年底前全省全面禁止生産、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袋、塑膠食具,2025年底前全省全面禁止生産、銷售和使用列入《海南省禁止生産銷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製品名錄(試行)》塑膠製品。
2020年12月1日,《海南經濟特區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製品規定》正式實施,標誌著海南在法制護航下正式進入“禁塑時代”。在全國各地都在“限塑”的大背景下,海南為何敢自我加壓提“禁塑”?答案是:自貿港建設的必要條件。
“禁塑”之後,海南人用啥?目前,海南已引進、扶植全生物降解塑膠製品産業,新建和轉型塑膠企業17家,其中可生産食具的企業5家,形成年設計産能膜袋4萬噸、餐飲具1.5萬噸,改性料4萬噸,滿足了島內對禁塑替代品——生物降解塑膠製品的需求。海南還針對島嶼地理環境特點積極探索海水降解材料的應用,正在開展海水降解材料應用技術研究,未來將在應用技術、標準、政策法規等方面為全國乃至世界海洋塑膠污染治理提供有益借鑒。
“禁塑”之後,還有人賣、用不可降解塑膠製品咋辦?“嚴查!”2020年12月至今,海口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共檢查各類經營主體2.57萬家次,立案759宗,其中生産環節1宗、運輸環節18宗、銷售環節32宗、儲存環節22宗、使用環節686宗。扣押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製品23432箱、塑膠袋1692.98萬個、散裝塑膠食具8.7萬個,罰款214.87萬元。
“動真格的”禁塑,已成為海南全力守護“綠水青山”的顯著標簽。
新能源汽車領銜
“綠色低碳”讓海南天更藍
走在海南的大街上你會發現,“綠牌車”越來越多。如果非要數一數,那麼你會發現,每一百輛車裏,有“七輛半”是新能源汽車。
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2月,海南全省已推廣新能源汽車1.22萬輛,同比增長367.97%,新能源汽車在今年新增車輛中佔比達32.19%,高出全國平均水準一倍以上,市場驅動持續增強。截至今年2月底,海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3.36萬台,佔汽車保有量的7.69%,高出全國平均水準1.7倍以上,佔比穩居全國“第一梯隊”。
海南新能源汽車為何增速和保有量佔比猛增?在海口市民小孟身上或許能找到答案。
2019年5月,工作多年的小孟給自己置辦了一輛排量2.0T的燃油車,此後,一個月1600元左右的油費,就成了他的固定支出。這種“油奴”的日子,在2021年5月發生了變化。
看到身邊的新能源車越來越多,小孟也買了一輛。2021年5月,新車到手,辦理完各種費用,再扣除政府補貼的6000元,一共花費6.8萬元。打開手機APP,小孟向記者出示了自己去年11月到今年2月的充電支出,分別是126.65元、172.67元、28.58元、75.47元。平均每個月100.84元。
“1月份金額少是因為在家充電多一些,2月份是因為用車少一些,但整個平均下來,一個月的充電費用也就150元左右,比開油車划算多了。”小孟説。
除了充電便宜,充電越來越方便,也是不少車主選擇新能源車的重要原因。
據統計,截至2022年2月底,海南省充電基礎設施資訊管理平臺已接入充電設施運營商77家、1574座充電站、12048個充電樁、17211個充電槍,建設總功率約80.48萬千瓦。已接入7家換電設施運營企業、28座換電站。2022年全省還計劃建設充電樁2萬個,並要求各市縣鄉鎮充電樁建設實現100%全覆蓋,每個市縣至少有30%鄉鎮建設一個由5個快充樁組成的充電站,全省有20%村莊要建有充電樁。
2022年3月1日起,新修訂的《海南省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規定》開始施行,海南省公安廳交警總隊新增處罰代碼“7099”,將原處罰金額由100元提升至500元,海南也成為全國首個公安交管部門新增尾氣超標處罰代碼且加嚴處罰的省份。
據統計,2021年,海南全年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達99.4%,細顆粒物(PM2.5)濃度13微克/立方米。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海南提出要爭做“雙碳”工作優等生,持續鞏固提升空氣品質,細顆粒物(PM2.5)、臭氧平均濃度分別控制在每立方米13微克和120微克以下。
“搭積木”式建房子
裝配式建築在海南的“跨越”之路
説到工地,以往留給外界的印象,離不開機器轟鳴、塵土飛揚、人頭攢動……但這樣的場景,在記者走訪的海南幾處工地中,都沒有發現。
在海口江東新區的核心起步區,總建築面積近8萬平方米的海口金融中心項目,卻並沒有多少工人在現場工作,而現場分類堆放的預製材料也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些都是裝配式建築的用料,全部在工廠內統一製作好運送過來。
這樣的場景在海南其他工地同樣出現。
“如果是傳統方式建造,至少需要400多名工人;採用裝配式只需要200多名工人,大大節約了勞動力成本和時間成本。”中鐵廣州工程局集團深圳公司總經理張繁榮告訴記者,海口金融中心項目運用裝配式建築工藝建造,裝配率達到50%以上。“裝配式建築,不需要在現場拌料、扎鋼筋,減少了工地的揚塵、噪音污染,而且減少了用工需求,最重要的是減少了建築材料的浪費。好處很多。”
其實,海南在裝配式建築方面,屬於“後進生”。在2017年,海南的裝配式建築面積還是“零”。“後進生”何以實現“跨越式”發展?數字迅猛增長的背後,是海南對於裝配式建築高度的認識和一整套政策體系的支撐。
2018年,海南建立了由住建廳牽頭的省級裝配式建築推進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各市縣政府此後也相繼建立了相應的聯席會議制度,統籌裝配式建築推廣與應用。
隨後,包括《海南省建築産業現代化(裝配式建築)發展規劃(2018-2022)》《海南省裝配式建築專項規劃導則》《海南省裝配式建築裝配率計算規則》《海南省裝配式建築示範管理辦法》等在內的相關配套文件迅速出臺。從頂層設計制定了海南裝配式建築發展的路線圖。
除了制定政策,落實政策海南也沒有放鬆。2018年以來,海南省裝配式建築推進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每年都會對各市縣裝配式建築推進情況進行通報。
完善的政策體系加上高標準的監督執行,讓裝配式建築在海南遍地開花。
數據顯示,目前海南已投産的構件生産基地共30家,其中混凝土預製構件生産基地24家,設計年産能約194萬立方米/年,鋼構件生産基地6家,設計年産能約34萬噸/年。在海南島西北部的臨高縣金牌港經濟開發區,一個規劃以裝配式建築為主體,研發、配件生産、安裝、施工、維護等全産業鏈相結合的建築産業集群正在形成。
近四年來,海南確定採用裝配式建造的項目面積分別為82、435、1100、2280萬平方米,以逐年翻番的態勢快速發展。
“搭積木”式建房子的裝配式建築,正助力海南自貿港進一步擦亮綠色生態這塊“金字招牌”。2021年3月11日,住建部標準定額司對2020年度全國裝配式建築發展情況進行了通報,其中海南因2020年新開工裝配式建築佔新建建築比例超過了30%,被公開通報肯定。
“保護好海南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是我們必須要了然于胸的國之大者。”海南省委書記沈曉明説,海南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為抓手,堅決做到生態環境只能變好、不能變差。
生態保護步履不停。如今,火熱建設、蓬勃發展的海南,又以“六水共治”(治污水、保供水、排澇水、防洪水、抓節水、優海水)開篇,把治水攻堅作為“十四五”期間生態環境保護的重中之重,以此保護好海南島的“腎臟”。“只此青綠”的海南,正在以“國之大者”的高度、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更加堅定的決心和舉措,保護瓊州大地的碧水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