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書記勉勵我們“同舟共濟、自強不息”——習近平與大學生朋友們
習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的七個多月時間裏,先後五次到同濟大學調研指導,看望師生員工。2007年5月20日,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在同濟大學百年慶典大會上勉勵同濟學子:“堅持做到實現自身價值和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相統一,樹立遠大理想和腳踏實地、艱苦奮鬥相統一,學習書本知識和投身社會實踐相統一,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譜寫壯麗的青春之歌。”
採訪對象:席治夏,男,1984年3月生,河南禹州人,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2002級本科生,現任北汽集團越野車有限公司動力總成部副部長。劉揚明,男,1987年9月生,湖南長沙人,同濟大學能源動力專業2006級本科生,2007年轉入土木工程專業學習,現任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結構院高級工程師。楊滿,男,1987年2月生,河南洛陽人,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市場行銷專業2005級本科生,現任同濟大學黨委辦公室主任科員。
採訪組:羅棟緯 石新明 劉潤 王麗莉
採訪日期:2021年1月26日
採訪地點: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瑞安樓多功能會議廳
採訪組:席治夏同志,您好!習近平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間,先後五次到同濟大學調研指導、出席重要活動。請簡要介紹一下您見到習近平同志的情景。
席治夏:2007年3月,習近平同志調到上海工作,恰逢同濟大學百年校慶。他在上海工作的七個多月時間裏,先後五次到同濟大學調研指導,視察學校教學科研情況,看望師生員工,出席同濟大學百年慶典。當時我擔任同濟大學學生會主席,得以有機會三次見到習書記。
第一次見面是在2007年5月10日,那天是“李嵐清篆刻藝術展”在同濟大學開幕。當時,習書記剛剛調到上海工作一個多月,我們對這位從浙江來的新市委書記很好奇。印象最深的是,他在致辭中講道:“作為理工科的大學生,不應該只局限于學習專業及書本知識,傳統文化及文史哲類知識也應該掌握。”
第二次見面是在5月14日,習書記陪同溫家寶總理到同濟大學考察,參觀大學生創新成果展覽。他們參觀了污水凈化裝置,鼓勵大家完成科研工作,儘早開啟工業化生産。溫總理和習書記當時還分別端起一杯凈化後的水一飲而盡,大家深受鼓舞。
第三次見面是在5月20日,習書記出席我校建校100週年慶典並致辭。他説,同濟大學是中歐文化的紐帶和橋梁。我當時即將完成本科學業,赴歐洲求學。聆聽習書記的講話後,我暗自下定決心,學業結束後,一定按照習書記的教誨,把人生的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從同濟大學畢業後,我赴義大利留學,參加了留意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任副主席、秘書長。2011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問義大利,我作為學生學者代表,在羅馬又一次見到習主席,聆聽他對海外學子的殷殷囑託:“中國一不輸出革命,二不輸出饑餓和貧困,三不折騰他國。”這是習近平外交思想的生動寫照,話風樸實生動,我們一下就聽懂了。習主席還勉勵我們在學習、科研之餘,要注意融入當地社會,推動中意兩國間的友好交流。
採訪組:劉揚明、楊滿同志,你們好!2007年5月20日,習近平同志出席同濟大學建校100週年慶典並致辭。請回憶一下當時的場景。
劉揚明:慶典大會可謂盛況空前,一座難求。當天上午10點,同濟大學建校100週年慶典大會在學校大禮堂隆重召開。同濟大學大禮堂是上海高校最大的禮堂,可容納約3000人。禮堂內氣勢恢宏的拱形屋蓋結構,與象徵同濟精神的“同心同德同舟楫,濟人濟事濟天下”長條橫幅交相輝映,大會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拉開序幕。
在校友互動環節,20歲到90歲之間各個年齡段的校友代表同時登臺,慶賀同濟百年華誕。從風華正茂的青年到耄耋之年的老者,新老同濟人共聚一堂,分享各自的同濟記憶。
習書記在致辭中用“三個統一”對同濟學子提出殷切希望:“堅持做到實現自身價值和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相統一,樹立遠大理想和腳踏實地、艱苦奮鬥相統一,學習書本知識和投身社會實踐相統一,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譜寫壯麗的青春之歌。”習書記的諄諄教誨,幫助我們明白了自己未來的人生道路應該如何來走,明白了自己當時的大學生活應該如何來過。
楊滿:大會當天,主席臺上方高高懸挂的“慶祝同濟大學建校100週年大會”的巨型橫幅十分醒目,紅色的主席臺背景上鑲嵌著同濟大學百年校慶的logo和“同舟共濟 繼往開來”八個大字,會場兩壁懸挂著“同心同德同舟楫”“濟人濟事濟天下”的大字橫幅。
大會首先宣讀了胡錦濤總書記發來的賀信,國務委員陳至立代表國務院出席大會並講話。隨後,習書記邁著穩健有力的步伐走上演講臺,向觀眾席鞠躬致意。他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五月的申城,風和日麗,草長鶯飛。在這美好的時節,我們迎來了同濟大學百年華誕……”習書記講話字正腔圓,抑揚頓挫,富有感染力。
習書記在致辭中用三個“一百年”高度概括了同濟大學一百年的發展歷程:“同濟的一百年,是與中華民族命運休戚與共的一百年;同濟的一百年,是與祖國科教事業心手相牽的一百年;同濟的一百年,是與上海城市發展相濡以沫的一百年。”不長的幾句話,道出了百年來同濟大學科教濟世的初心和使命,道出了同濟人內心的驕傲與自豪,字字句句印在同濟人的心裏。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用三個“一百年”總結概括了同濟大學走過的百年之路。請分享一下您對三個“一百年”的理解。
楊滿:習書記説:“同濟的一百年,是與中華民族命運休戚與共的一百年。”習書記對同濟的校史校情瞭如指掌,特別是他在致辭中提到抗戰時期同濟大學六次遷校的故事,令師生們動容。他説:“同濟大學走過的百年之路,是一條坎坷之路,更是一條‘同舟共濟、自強不息’的奮鬥之路……國破校亡之際,為了保住強國富民的種子,同濟人十年六次遷校,輾轉大半個中國,行程兩萬多裏,雖受盡顛沛流離之苦,仍辦學之志不渝,救國初衷不改。”
同濟大學肇始於1907年的同濟德文醫學堂,1927年成為首批國立大學。建校初期,面對國難當頭、內憂外患,同濟人立下了“濟世興邦”的誓言。老校歌中唱道:“好一片中華大地,不振興工藝,不健康身體,不格物致理真可惜,真可惜!”一百年來,同濟人“同舟共濟,振興中華”的傳統從未改變。進入新時代,同濟大學主動對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對接行業重大需求,助力嫦娥五號完成高難度落月,為國家重大工程如港珠澳大橋建設、雄安新區規劃與建設、長江水環境改善等提供智力支援,在核心技術和整合攻關創新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
習書記説:“同濟的一百年,是與祖國科教事業心手相牽的一百年。 ”“在漫長的辦學歷程中,同濟人始終根植中華大地,放眼世界潮流,緊跟科技步伐,走出了一條由醫而工、再到綜合的發展之路。”教育是大學的使命,育人是大學的職責。同濟大學始終把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作為崇高使命和責任,創校至今培養了30余萬名畢業生,160余人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今天的同濟大學,正朝著“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建設成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奮力前行。
習書記説:“同濟的一百年,是與上海城市發展相濡以沫的一百年。”歷史上,同濟大學在上海市內多次遷址。現在,同濟大學在上海市有多個校區。這是同濟大學在上海市百年遷移的地理年輪,生動地證明了城市孕育大學、大學滋養城市,大學與城市水乳交融。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同濟人自覺站在上海建設的前沿,為上海的振興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援和人才支撐。在南浦大橋、楊浦大橋、蘇州河治理、洋山深水港等許多重大工程建設中,在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都留下了同濟人勇挑重擔、攻堅克難的拼搏身影。近年來,我們服務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牽頭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細胞乾性與命運編輯前沿科學中心和國家幹細胞轉化資源庫等,成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書記指出,大學是城市振興發展的強大支撐,是城市活力、城市魅力、城市實力與城市動力的重要體現。基於優勢學科知識外溢,同濟大學周圍聚集了一大批由同濟校友、教授和學生創辦的高科技企業,被稱為“環同濟知識經濟圈”,2020年總産出達到495億元。由此形成了上海市首個市、區、校三方共建的全球最大創意産業集聚區,也成為知識、人才、産業與城市空間互動發展的經濟高地,預計2025年將成為楊浦區第一個破千億元級的經濟圈。
採訪組:習近平同志在致辭中勉勵同濟學子踐行“三個統一”,請談談你們的理解。
席治夏:習書記在致辭中指出:“青年是思維最為活躍、最具開拓精神的群體。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廣闊天地,到處都是青年建功立業的舞臺,到處都是青年奉獻才華的熱土。”我深刻領悟到,個人的理想追求只有融入祖國需要和人民期盼,才能發揮價值。從同濟大學畢業後,我赴歐留學,之後回國在自主品牌汽車公司工作。如果不回國,我可能只是在國外找一份穩定安逸的工作。回國工作以後,我親身經歷了中國汽車工業電動化趕超的浪潮、新能源汽車方興未艾的機遇,在實踐中更加理解了“實現自身價值和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相統一”的深刻含義。
劉揚明:我謹記習書記的教誨,將“樹立遠大理想和腳踏實地、艱苦奮鬥相統一”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當時,作為從能源動力專業即將轉入土木工程專業學習的學生,我深切感受到了同濟結構人的責任,感受到了青年的責任,懂得了青年成才的路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理想。
畢業至今,我一直從事民用建築結構設計工作。我廢寢忘食地攻克設計難點,精益求精地面對複雜的設計繪圖。我越來越體會到,唯有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相結合,唯有將遠大理想與艱苦奮鬥相結合,才能找到實現價值的支撐點,才能獲取持續奮鬥的動能,才能更好地為祖國的基礎建設添磚加瓦。
楊滿:殷殷囑託,指路領航。2009年我本科畢業時,就堅定了去磨煉、去“接地氣”,到實踐中練就過硬本領的決心。“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情!”這些號召深深地吸引著我。我報名參加了團中央、教育部等部門共同實施的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赴同濟的第二故鄉——四川宜賓李莊鎮李莊中學支教一年。在開展志願服務期間,我真正看到了西部地區農村孩子的艱難困苦,體會到了東西部基礎教育的差距,更體會到了“學習書本知識和投身社會實踐相統一”的深刻內涵。
後來,我留校成為一名輔導員。我牢記習書記在百年慶典致辭中“三個統一”的教誨,不斷依靠實踐和調研來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堅持與學生、家長談心談話,堅持進宿舍、進食堂、進網路,不斷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引領的方式方法,榮獲“同濟大學優秀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