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海外網評:從伊拉克到烏克蘭,美國軍工複合體大發“戰爭財”

2022-03-21 20:18:00
來源:海外網
字號

內文圖.jpg

  2月10日,美國提供的“標槍”反坦克導彈運抵烏克蘭首都基輔的國際機場。(圖片來源:路透社)

  3月20日是伊拉克戰爭爆發19週年。19年前的3月20日,美國悍然發動伊拉克戰爭。這場以所謂“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這一虛假藉口發動的侵略戰爭,至今仍被視為一場“不能從記錄中刪除的巨大錯誤”。然而,窮兵黷武的美國卻拒絕汲取教訓,仍在國際上四處煽風點火,美國利用當前俄烏衝突漁利就是又一個例子。

  美國一再在國際社會製造戰爭衝突的背後,是美國軍工企業和一些政客意圖利用衝突發“戰爭財”、綁架美國決策的現實。曾在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工作多年的富蘭克林斯平尼日前在部落格文章中寫道,俄烏衝突“讓五角大樓、華盛頓的遊説組織、國防工業和國會大廈裏的很多人悄悄打開香檳慶祝”,“而納稅人將在很長一段時間為這些聚會埋單”。美國美利堅大學歷史學教授彼得庫茲尼克一針見血地指出:“戰爭對於美國來説是筆大生意。”

  3月16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總值高達1.5萬億美元的2022財年聯邦預算案,其中包括130多億美元的烏克蘭援助資金。諷刺的是,國會卻因為黨派之爭刪掉了156億美元的新冠疫情救助支出。除了簽署預算案,拜登當天還宣佈了向烏克蘭提供包括防空系統、反坦克系統和無人機在內的總價8億美元軍事和人道主義援助支援的詳細清單。法國廣播公司稱,過去一年中,美國總共向烏克蘭提供了價值12億美元的武器。美國反戰組織“公正外交政策”執行主任埃裏克斯珀林表示,在美國首都華盛頓,所有人都知道軍工企業是美國窮兵黷武的推手之一,這些軍工企業從烏克蘭局勢中獲利,因為美國正向該地區輸入大量武器裝備。通用動力公司董事長諾瓦科維奇2021年4月的一席話,也暴露出美國軍工複合體趁亂漁利的本性:“今年是一個非常好的開端。雖然對人類而言,世界已變得越來越危險,但我們已經看到需求穩定的良好信號。”

  回顧歷史不難看出,為了給軍火生意創造“剛需”,美國軍工複合體熱衷於將美國的對外政策往戰爭衝突的方向推。冷戰結束後,美國參與海灣戰爭並接連發動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戰場不但成為美國實兵演練的現場,也同時成為美國軍火巨頭的武器試驗場和政府埋單的廣告大會。美國軍火商們借戰爭賺得盆滿缽滿,據統計,僅在阿富汗戰爭中,美國五大軍火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雷神公司、通用動力公司、波音公司和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就從美國政府手裏賺到了2.02萬億美元。

  可以説,美國過去幾十年不斷打著“維護國家安全”“捍衛民主自由”“保衛人權”的旗號滿世界尋找敵人,軍工複合體的利益驅動是一個主要原因。美國對蘇聯“遏制戰略”策劃者喬治凱南晚年在一次演講中坦言,“假如沒有俄國人……作為我們黷武有理的根據,我們還會想出另一些敵手來代替他們。”

  美國建國240多年曆史上,只有16年沒有打過仗。自二戰後崛起以來,龐大的軍工複合體早已成為美國政治經濟生活中的巨大“毒瘤”。有統計數據顯示,今天美國政壇上活躍著4000多個軍工複合體的遊説集團。軍工複合體不但有能力確保自身利益不受政府更疊的影響,而且往往能夠阻止要動其蛋糕的政府決策,哪怕這些決策是符合公共利益的。過去這些年美國債務不斷創下新高,美國龐大的軍費開支可以説是“功不可沒”。美國反戰組織“不戰而勝”主管埃麗卡費恩批評,美國政府無節制地為軍火商提供資源,犧牲的是對本國公共産品的投資,增加的是戰爭風險,于己於人都沒有好處。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3月14日發佈的全球軍售趨勢報告顯示,2017年至2021年5年時間裏,儘管全球武器交易量較2012年至2016年相比下降4.6%,但同期美國武器出口卻逆勢增長14%,全球佔比從32%上升到39%。可以説,多年來世界上哪有戰爭,哪就有美國或美國武器裝備的身影。

  如此美國,何來資格談論“國際責任”?何來勇氣宣揚“捍衛人權”?何來臉面自詡“民主衛士”?(聶舒翼)

  海外網版權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