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向未來 | “雪容融”接棒 場館轉換以人為本:注重細節 積極備戰冬殘奧
“細節入手”不僅需要細心、細緻,更需要專業。從2月23日12時延慶冬奧村正式閉村到25日上午8時延慶殘奧村正式開村, 44小時內運作團隊完成了95項轉換。不僅僅是冬奧村告別冬奧迎接冬殘奧,各個比賽場館的轉換也是迅速進行。
這裡是國家體育館,和冬奧會期間的主要比賽項目相同,冬殘奧會期間這裡依然是冰球比賽的主要賽場。但是,在冬殘奧會冰球比賽項目中,運動員需要全程乘坐冰橇參加比賽。這種情況下,冬殘奧會和冬奧會的標準冰球球場要求有很多不同。2月21日,冬奧會閉幕的第二天,這裡就迅速啟動了轉換工作,球場轉換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厚冰面。
國家體育館場館運作 秘書長 齊靚:(冰面要從)3.5釐米差不多加到4.5到5釐米。為什麼要加厚?因為殘奧運動員是滑著冰橇(比賽),冰橇的一頭是擊球的,另外一頭是尖,是輔助他來滑動來戳冰的,這個(冰橇的)尖比較尖,所以如果冰面比較薄的話,容易戳著冰的底漆。
不僅是冰面,針對運動員需要全程乘坐冰橇,在從更衣室到比賽場地的通道上這些運動員活動的地方還專門加舖了300平方米的倣冰板,方便坐著冰橇的運動員自由進出。針對坐在冰橇上視線也更低,運動員等候區的板墻也更換成了透明板墻。
國家體育館場館運作團隊媒體副主任 潘忠民:運動員時刻要關注場上的變化,一旦到換人的時候,他這冰橇打開就出去了,所以這個地方必須是做透明的。同時為了做得精細,就是裏面的冰厚度跟這個(賽場上)冰面的厚度一樣高,不影響他出去。
除了考慮到比賽和備賽,比賽結束後為了方便運動員接受記者採訪,在新聞混合採訪區,原有的擋板也從1.2米高降到了60釐米。
以運動員為中心,注重每一個細節。北京冬殘奧會共使用30個場館,包括國家體育館等5個競賽場館和冬殘奧村等25個非競賽場館,目前,都在迅速轉場積極備戰冬殘奧。
國際殘奧委會無障礙專家 伊利安娜 羅德里格斯:目前一切進行都十分有序,這裡有很棒的運作團隊負責不同轉換工作,他們的努力都確保冬殘奧設施達到無障礙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