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團結合作才能邁向光明未來(鐘聲)
在命運與共的大船上,各國只有一起划槳而非相互掣肘,彼此鼓勁而不是相互攻擊,才能戰勝挑戰,邁向光明未來
2月18日至20日,第五十八屆慕尼黑安全會議舉行。會議焦點為“擺脫無助感”,反映出在新冠肺炎疫情起伏、氣候變化挑戰和地緣政治緊張等多重危機之下西方國家的焦慮心態。如何戰勝全球性挑戰、找到真正的和平發展之路,不讓“集體無助感”成為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也是考驗各方智慧的重要課題。
慕尼黑安全會議的關注重點,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國家真實的社會心態。從兩年前將“西方缺失”設為主題,到今年聚焦“無助感”,會議延續對不確定性的關注。正如《2022年慕尼黑安全報告》所指出的,西方國家很多人感到失去了對全球事務的掌控,認為已無可能應對人類最大挑戰。應該説,這種“無助感”有著不容忽視的“西方根源”。它是西方國家沒有及時因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行自我調整、因而缺少應對全球性挑戰之策的體現。慕尼黑安全會議主席沃爾夫岡 伊申格爾認為,如果浪費聯合國安理會、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最強大的工具”,“我們的無助感就純粹是自己造成的”。
擺脫無助感,當務之急是樹立正確的安全觀。各國聯繫日益緊密,安全問題的聯動性、跨國性、多樣性更加突出。“吹滅別人的燈,會燒掉自己的鬍子”,這是時代現實。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肆虐,全球累計確診病例超過4億例,死亡病例接近600萬例。徹底擺脫疫情,必須堅持團結合作的大方向。與此同時,地緣政治緊張進一步增加了對話協商、共護和平安寧的緊迫性。各國必須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摒棄獨享安全、絕對安全的錯誤想法。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所呼籲的,面對疫情造成的共同威脅,“我們需要合作”。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會議期間也指出,“公開言論應旨在緩和、而非加劇緊張局勢”。
擺脫無助感,長遠之計是維護多邊主義和國際秩序。一段時間以來,個別大國重拾冷戰思維,製造陣營對立;大搞單邊制裁,破壞國際法制;編織各種圈子,挑動對立對抗;熱衷脫鉤築墻,逆全球化而動;鼓吹實力地位,崇尚霸權霸淩。這些做法與世界多極化、國際關係民主化大勢背道而馳。國與國的交往不能簡單地以競爭定義,更不能開歷史的倒車,重蹈結盟對抗的覆轍。各國必須作出正確抉擇,共同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各國必須致力團結合作,共同倡導和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聯合國的權威必須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必須堅守。任何國家都不能以本國意志取代國際規則,更不能淩駕於國際規則之上。
今年,慕尼黑安全會議再次舉辦“中國專場”活動,聚焦如何看待中國和中國發展。面對延宕反覆的全球疫情,中國堅持新冠疫苗的公共産品屬性,已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超過21億劑疫苗;面對復蘇乏力的世界經濟,中國踐行共同發展理念,推進高品質共建“一帶一路”;面對疫情衝擊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呼籲各國共同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注入新的動力;面對錯綜複雜的治理困境,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氣候、環境、衛生、數字治理體系建設,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面對動蕩不靖的國際局勢,中國秉持新安全觀,堅持政治解決各種地區熱點問題,為維護國際和平安全發揮建設性作用。事實證明,一個發展品質更優、行動能力更強的中國,必將為世界疫後復蘇提供更多動能,為國際和平穩定做出更大貢獻。
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在命運與共的大船上,各國只有一起划槳而非相互掣肘,彼此鼓勁而不是相互攻擊,才能戰勝當前挑戰,邁向光明未來。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將發揮負責任大國的角色和作用,堅定維護並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一如既往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攜手各方共創後疫情時代美好世界。
《 人民日報 》( 2022年02月22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