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二〇二一,我們最美的青春記憶

2022-02-19 17:45: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2021年12月31日晚,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本科生周芃和她的同學們早早地就守候著,或打開手機、平板電腦,或在電視機前,守候著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

  晚7時,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網際網路,發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賀詞。習近平主席的話娓娓道來、直抵人心,當聽到:“這一年,還有很多難忘的中國聲音、中國瞬間、中國故事。‘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周芃的眼淚不禁奪眶而出。

  周芃是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週年大會天安門廣場獻詞方陣中的一員。她永遠記得,“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迴響在天安門廣場上空,迴響在百年大黨的歷史深處,繚繞不絕。

  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是黨中央立足百年黨史新起點、著眼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一年來,全黨動員,各方積極響應,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取得了重大成效。

  青年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通過一年來的學習教育,高校大學生的思想認識有哪些變化、對他們的進步成長有哪些影響?全社會高度關注,黨中央十分關心。

  作為思想文化大報,光明日報一直關注和積極報道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進展和成效,先後推出70多所高校黨史學習教育專版。近日,光明日報又派出報道組集中走訪了北京、上海、湖北、新疆等11個省(區、市)的65所高校,近距離觀察黨史學習教育活動,面對面了解大學生所思所想。記者深切感受到,沐浴百年黨史光輝,高校大學生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年華。讀懂百年黨史這部大書,是這一代人開啟青春歲月的最好方式

  ●記者手記

  在大學校園,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青春身影,“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

  江山代有才人出,長江後浪推前浪,這是歷史規律。同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年華,而青春歲月總是在邁入大學校園時開啟。

  老師們説,現在的在校大學生,主體已經是00後了。他們生活在充分享有改革開放成果的大好時代,溫飽有餘、衣食無虞,幸福生活如陽光和空氣,受之而不覺。有人稱他們是“網路原住民”,還有人稱他們是“二次元一代”“躺贏的一代”,這反映出大家對他們寄予厚望,又對他們成長思慮頗深。

  老師們想到的是,這一代人怎樣認知黨史、怎樣理解我們黨百年奮鬥的豐功偉績,決定了他們以什麼樣的姿態接過歷史的接力棒、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扛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責任。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説服力的教科書。引領大學生走進黨的歷史,讀懂百年黨史這部內涵深邃、內容厚重的大書,領略黨的百年風華,感知砥礪奮進、不懈奮鬥之美,感悟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飛躍軌跡,使紅色成為這一代大學生最鮮亮的底色。

  以黨中央召開動員大會為標誌,黨史學習教育的大幕在全國各高校全面拉開,“人人學黨史、人人講黨史、人人愛黨史”蔚然成風。

  百年奮鬥的史詩畫卷,伴隨著黨史學習教育徐徐展開。恢宏巍峨的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為大學生打開了一條時空隧道,把原本印在書本上的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通過文物實物、檔案材料、圖片視頻和復原景觀生動立體地呈現在大學生面前,讓他們近距離感受到中國共産黨百年來篳路藍縷、不懈奮鬥的偉大歷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全國大學生黨史知識競答大會”,著力打造青春亮麗、充滿朝氣、活力四射、別開生面的年輕態黨史公開課,全國2800多所高校1000多萬名大學生參與,以青春之我致敬青春之黨、青春之中國。

  北京大學活用北大紅樓、京師大學堂建築遺存革命文物資源,通過圖文、短視頻、線上直播、線上打卡等形式,“讓文物説話,讓遺址發聲”,引導學生重溫覺醒年代革命前輩的熱血豪情,深刻感悟偉大建黨精神。清華大學組建“重走百年大黨初心之路”實踐團,組織619支實踐支隊、6219名師生奔赴32個省市上“大思政課”,學習領悟建黨百年來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故事、讓“大先生”講“大思政課”,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教授劉統開設長征系列講座,引發全校大學生熱唱《長征組歌》,齊頌偉大勝利、唱響時代強音。西安交通大學滿頭銀發的陶文銓院士深情講述那一代人60多年前響應黨的號召西遷創業的不朽傳奇,激發大學生弘揚“西遷精神”、紮根西部奉獻報國的滿腔豪情。雲南師範大學組織開展黨史故事大賽等“十個一”主題活動和學唱西南聯大校歌等“五個一”實踐活動,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賡續紅色基因。中國人民大學組織開展全國832個脫貧摘帽國家級貧困縣扶貧調研、“千人百村”社會調研、“讀懂中國”田野調研等實踐活動,讓大學生在歷史的比較、實踐的感悟中去深刻認識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

  讀史使人明智增德,讀史使人如沐春風。對黨的歷史的每一次回望,都是一次莊重的精神洗禮。

  採訪中我們感受到,大學生們不負所望,總是學有所獲,對黨的百年成就實現了從“受之而不覺”到“卓越而不凡”的轉化深化,“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的認知,在他們心中紮下根來。

  正是,只有知其所來、明其所趨,才能繼往開來、堅定前行。

  ●大學生説

  黃維(福建農林大學園藝學院碩士研究生):如果城市有顏色,我想,我的家鄉一定屬於紅色:古田會議在這裡召開;毛澤東在這裡寫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一光輝著作;全縣1929年至1934年間參加紅軍和外出參加革命的有15254人,被評定為烈士的近6000名。這就是閩西上杭縣,我生於斯、長于斯,聽著長輩們講紅軍的故事長大。那年春天,一個總角之年的女孩兒站在古田會議會址前,從此,“把黨建設成為無産階級先鋒隊”的口號牢牢地刻在了她的記憶裏,希望的種子在她的心靈深處悄悄萌芽。高考時,我選擇了離家鄉土地最近的農林大學。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勉勵全國涉農高校廣大師生: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這更加堅定了我學習涉農專業的信念。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調研時指出,過去茶産業是你們這裡脫貧攻堅的支柱産業,今後要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産業。我備受鼓舞。2021年9月讀研時,我選擇與父老鄉親致富意願貼得最緊的茶學專業。我立下誓言:青春心向黨,吾輩當有為。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作為一名農林學子、一名茶學專業研究生,要立志強農興農,踐行知農愛農,讓“一片葉子”更好富一方百姓。

  盧青(陜西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我是在黨史學習教育開始時以學校黨史“微宣講”成員的身份去延安的。春天,延河水慢慢解凍,萬物在黃土地復蘇。寶塔山、棗園革命舊址、延安革命紀念館、瓦窯堡革命舊址,講述著延安時期我們黨在排除萬難中創造輝煌奇跡的故事。經過時光沉澱,革命先輩用青春熱血和汗水澆鑄出的民族復興的革命理想依然熠熠生輝。在這裡,我進一步理解了,在民族危亡之際,為什麼紅色延安成為愛國青年爭相奔赴的“革命聖地”。共産黨人把敢於犧牲的奮鬥精神和腳踏實地的苦幹精神留在這片土地,賦予她偉大、雋永、催人奮進的力量。我們要讓理想弦歌不輟、紅色薪火相傳,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助力教育強國建設,畢業後為西部教育事業高品質發展貢獻青春和力量。

  麥麥提艾力江阿卜杜艾尼(武漢理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本科生):2020年年初武漢封城之際,我堅定地選擇留在武漢,成為往武漢各大定點醫院和其他抗疫一線運送物資的志願服務者,同時,成為重組新冠肺炎疫苗(腺病毒載體)Ⅱ期試驗的志願者。疫情之後重返校園,我的身上又多了一份責任和使命。黨史學習教育開展後,我沒有錯過學校任何一場理論宣講活動,積極參加“青春向黨説”演講和“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主題宣誓等活動,用最美的青春話語,表達新時代青年學子“永遠跟黨走”的信念與“奮鬥正當時”的決心,更加堅定把人生理想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之中,以智慧和專長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

  山衝(北京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北京大學作為偉大建黨精神的重要孕育地,紅色基因早已融入每個北大人的血脈之中。在紅色曙光升起的地方——沙灘紅樓,我追尋著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中國共産黨創始人的革命足跡;在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一份份翔實檔案、一件件珍貴文物生動詮釋了一代代北大人是百年大黨歷史偉業的見證者、親歷者和推動者。今天,我們雖然不需要像革命戰爭年代那樣拋頭顱、灑熱血了,但是先輩們留下來的光榮革命傳統不能丟,革命理想也不能忘。我們應該立足新時代、新征程,找準自己的人生定位和奮斗方向,努力實現屬於我們這一代的“生命的音響和光華”。

  呂子旭(南開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我作為南開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組織新疆阿勒泰地區二中的同學們編排了黨史話劇《紅岩魂》和愛國話劇《屈原》,在全地區公演引發熱烈反響,將愛黨愛國、文化潤疆的種子留在西部。隨後,2021年9月我返回校園讀研,重溫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南開大學考察調研時的諄諄教導,重溫老校長張伯苓提出的“愛國三問”,重溫抗戰時期西南聯大的非凡經歷,重溫楊石先、陳省身、葉嘉瑩等南開前輩們的愛國之心、報國之舉,真切感受到我與黨的初心使命如此之近、肩上的責任如此之重。作為青年黨員,我們要立足“兩個一百年”交匯點,用舍我其誰的豪氣、不懼挫折的銳氣和“公能日新”的底氣,將小我融入大我,奮力肩負起“強國一代”的歷史使命。

  仿佛在田野聽見植物生長拔節的聲音。黨的創新理論如陽光照耀,更好地讓樹生長、讓花綻放

  ●記者手記

  “用黨的創新理論引領青年、塑造青年、激勵青年,是培養一大批可堪大用、能擔重任棟樑之材的根本之舉。”這是記者採訪中高校老師們説得最多的話。

  全員全程全景式黨史學習教育,是貫穿全年的理論大餐,也是強有力的政治鍛造。各高校黨史教學和理論宣講安排極為豐富,講準黨的歷史、講活黨的成就、講透黨的理論。

  復旦大學打造《共産黨宣言》展示館等紅色思想文化育人場域,形成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雁陣”,帶動全校學生形成學思想用思想熱潮。天津大學推進百場理論宣講、百堂精品微黨課等“六個一百”活動,開展理論宣講341場。首都師範大學打造“宣講+實景”等“宣講+”品牌,全年宣講350余場,在各平臺累計播放量達1000余萬次。石河子大學組建“大學生宣講團”,打造“互動式宣講”“表演式宣講”等特色宣講,用接地氣、冒熱氣、聚人氣的方式,生動詮釋中國共産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南京財經大學開設名師公開課,講述紅軍扁擔銀行、抗戰馬背銀行等黨史中的財經故事,點燃學生財經報國激情,成為全校最叫座的思政“網紅課”。北京理工大學思政課教師楊才林開講“論從史出”專題培訓課,講授“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成為深受學生喜愛的“金課”……

  黨史學習在大學生中真正潮起來、火起來。習近平《論中國共産黨歷史》成為常伴身邊的必讀書;以手繪方式把總書記論黨史金句挂在宿舍墻壁床頭;每天在支部黨史讀書群打卡,與同學分享黨史學習的心得體會……濃厚的學習氛圍、沉浸式學習體驗,黨的創新理論,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由“記住概念”到“流進心田”。

  “腹有詩書氣自華”,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袁慧表示,“我感到,沐浴了百年黨史光輝的大學生們,精神面貌甚至性格氣質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話很感性,但有道理。

  百年黨史是大學生成長最好的“營養劑”。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黨的創新理論如陽光照耀,更好地讓樹生長、讓花綻放。採訪中,與大學生對話,我們仿佛在田野聽見植物生長拔節的聲音。

  ●大學生説

  左安昊(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博士研究生):2021年最難忘的,是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清華大學考察,我們數千名同學在校園迎接和歡送總書記,近距離感受到總書記的思想魅力和領袖風範。我們車博20班同學理論學習熱情非常高,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學習小組,設立了“朋輩監督”等機制。一年來,我們閱讀習近平《論中國共産黨歷史》等9本理論書籍,累計撰寫讀書感想近500篇。伴隨著讀書學習的深入,同學們的思想認識和理論水準有了明顯提高,我們深刻認識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於當前與未來中國的重要意義,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有了習近平總書記帶領,全黨就有了“主心骨”“掌舵人”。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我們要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心繫復興偉業,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

  楊寧(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我很榮幸成為學校《共産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願服務隊的一名成員。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復旦大學《共産黨宣言》展示館黨員志願服務隊全體隊員回信,對我們是極大的鼓舞和鞭策。在這裡,我把老校長陳望道追求真理、首譯宣言的故事,把總書記的回信精神講解了無數遍。每當走進這棟小樓向同學們講解時,我最大的感觸是仿佛歷史在心中被喚醒,百年前澎湃的建黨活動就在眼前展開。最好的學習是講述,最好的講述是動情,我努力地把內心感悟分享給聽眾,和他們一同上好這場黨史學習現場課,帶動我的同學牢記總書記叮囑,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

  肖揚(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可靠性與系統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我有幸成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週年大會天安門廣場獻詞方陣成員,廣場獻詞給我以極大的心靈震撼。後來我擔任了學校“強國有我”宣講團組長,我和組員逐段逐句誦讀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反覆咀嚼品味,我們真的感到“真理的味道是甜的”。過去,學黨史、學理論通常被看作是文科學生的事情,理工科學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就夠了。現在看,理工科學生對學黨史、學理論同樣熱情很高,入腦入心,汲取理論智慧、賡續前行力量。

  楊凱(昆明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本科生):作為學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菁英班學員,我們通過黨史學習教育系列講座、“青馬學員説”等形式,不斷夯實自身理論基礎,汲取成長成才滋養。特別是雲南省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成就展,一塊塊展板、一件件文物,無不反映著在黨的堅強領導和創新理論指引下,雲嶺大地上各族人民擺脫落後走向進步、擺脫封閉走向開放、擺脫貧困走向小康的滄桑巨變,這使我深受觸動,也感到沉甸甸的責任,更堅定了以青春之我報青春之國的決心,為國家發展注入青春力量,讓青春激揚在新時代新征程。

  劉宜瑋(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本科生):黨的百年曆史始終有著哲思陪伴,百年征程始終閃爍著理論的光輝。人大哲學院前身是在抗日烽火中誕生的陜北公學,毛澤東同志先後十次在此授課,艾思奇、何思敬、陳唯實等著名哲學家雲集陜公,共同照亮了黃土高原的哲學星空。新中國成立後,人大哲學院被譽為新中國哲學教育的工作母機。1978年,光明日報發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可謂是改革開放的哲學宣言,作者胡福明就是人大畢業的研究生。黨的理論創新史告訴我們,哲學研究從來不是閉門造車,唯有關切實際和人民,堅持時代是思想之“母”,堅持實踐是理論之“源”,以理論觀照實踐,以實踐昇華理論,方能真正煥發哲學在新時代的蓬勃活力。作為一名哲學專業學子,我要從黨的思想理論智慧中獲得啟迪,在研究闡釋黨的創新理論方面作出不懈努力。

  柴玉振(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我曾經有過困惑:百年黨史波瀾壯闊,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和把握呢?通過系統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聯繫自己所學專業,我找到一個很好的切入口,即從“理論創新”的角度去把握百年黨史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一百年來,我們黨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很好地統一起來,不斷開闢出馬克思主義新境界,帶領中國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作為青年一代,我們應該把革命傳統與時代精神緊密結合起來,努力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武裝自己,牢固樹立正確黨史觀,堅定歷史自信,從黨的百年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成長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

  用生命擁抱崇高信仰、以熱血書寫偉大人生。他們如火炬,照亮“後浪”們心中的理想

  ●記者手記

  大學生的黨史學習教育,不止于教室,不止于課本,不止于“你説我聽”。

  到處都是課堂,到處都有黨史。從觀影、追劇、看戲、欣賞演出,到自己演繹先烈英模故事,都是最生動的黨史課。

  2021年,文藝中的黨史,可以開出一個長長的、耀眼的單子。

  盛大莊嚴、氣勢恢宏的情景史詩《偉大征程》,是對黨百年華誕的深情禮讚。電影《長津湖》展現中國軍人的熱血豪情,登頂我國影史票房總冠軍。電視劇《覺醒年代》《絕密使命》《跨過鴨綠江》《大決戰》《功勳》《山海情》等,被讚為“好劇高燃,流著眼淚追劇”,“覺醒年代”成為年度熱詞,可親可愛的“菌草教授”淩一農形象深入人心。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在上海駐場演出,吸引全國觀眾乘高鐵、打“飛的”、拖著行李箱來追劇。

  超高的熱度指數,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青年群體的熱捧。李大釗、瞿秋白、方志敏、陳延年、李延年……這是一個個多麼光芒萬丈的形象啊!大學生們説,我們是用心追劇。不僅追劇,而且還自己演劇。大學生們走上校園舞臺演繹紅色故事,與先烈對話,向英模致敬,成為高校黨史學習教育的一道風景線。

  蘇州大學原創話劇《丁香丁香》,南京藝術學院原創話劇《長明》,生動演繹了中國共産黨人“革命理想高於天”的人格偉力。榆林學院根據校史改編創作的舞臺劇《播火者》、話劇《李子洲在1929》,緬懷陜北共産黨發起人、西北革命的播火者李子洲。海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創作的話劇《Living in the fire》,講述“會英語”的江姐、許雲峰等信仰篤定的共産黨人在烈火中永生的故事。西安交通大學大型獻禮話劇《共産黨宣言》,與上海交通大學校史舞臺劇《積厚流光》、校史情景劇《循聲探秘聲動交大》遙相呼應,把偉大建黨精神和西遷精神、科學家精神相貫通,向初心如磐的先輩致敬。北京航空航太大學連續組織推出原創《空天脊梁》系列校園大師劇,演繹一批傑出航空元老的光輝事跡,激勵學生投身祖國空天事業。復旦大學原創話劇《謝希德》《種子天堂》,展現復旦先賢、時代楷模的報國奉獻精神。吉林大學原創話劇《黃大年》,引導同學們感悟黃大年“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熾熱情懷……

  這些演出總能在校園産生轟動效應。學生演、學生看,那是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告慰先輩:今日之中國,正如您所願;今日之我,正在成為昨日的您。那些矗立廣場的塑像、挂在紀念館墻上的照片,在不經意間發生位移:從“豎在那裏”到“活在心裏”。

  一股英雄氣,長留在人間。

  ●大學生説

  孫禎陽(海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生):我們學校的外語話劇之夜活動已經連續辦了14屆,與以往不同的是,2021年舉辦的“築夢百年 共繹韶景”外語話劇之夜,主題上融入了紅色元素,突出“黨史+外語”特色,用外語講好黨史故事。我們班參加比賽演出的話劇叫《Living in the fire》,改編自小説《紅岩》,也參考了老電影《烈火中永生》。我是2002年出生的大一學生,當得知自己被安排扮演女主角江姐時,一下子就懵了:那段歷史離我太遙遠了,要想演好這個角色,實在是太難了。在老師和同學們的鼓勵下,我反覆閱讀小説原著,觀摩老電影,查閱資料,琢磨臺詞。我從中深刻感悟到共産黨人的崇高精神與堅定信仰,體會到革命先烈用熱血點燃未來,照亮後來者前行的路。經過一遍遍綵排,我演好了這個角色,我們的話劇獲得了一等獎。這是一堂我們自己參與完成的黨史學習課,給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江姐的事跡和形象將永遠印在我的心底、伴隨我的一生。

  白雪童(南京大學資訊管理學院本科生):我和我的同學在遞交入黨申請書之前,都很想知道,自己即將以信仰加入、以未來託付的黨組織,曾經走過怎樣的篳路藍縷之路,未來又將帶領我們走向何方?黨史學習教育讓我們找到了答案。踏進雨花臺烈士陵園,我們印象最深的是那株靜靜矗立的丁香樹,它安靜、恬美,暗吐芬芳,一如與她同名的那個女孩。懷有身孕的革命者丁香在敵人的威逼利誘下決不屈服,22歲的年輕生命,帶著腹中不到3個月的孩子,在獄中悄然凋零。丁香身殞後,她的丈夫樂於泓栽下了這棵丁香樹。我們站在樹旁,為年輕的生命哀悼,為這顆赤誠的心和不屈的精神而震撼。天空飄下微雨,樂於泓寫下的那句誓言卻格外清晰:“情眷眷,唯將不息鬥爭,兼人勞作,鞠躬盡瘁,償汝遺願。”同為青年,在那一刻,我們無比強烈地感受到這對革命愛侶的哀慟以及哀慟後從心中迸發出的無窮力量。我們要像丁香、樂於泓那樣,走好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嚴浪浪(吉林大學機械工程專業本科生):我參加學校“重走抗聯路”實踐活動,瞻仰了楊靖宇將軍紀念館。楊靖宇將軍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光輝的一生,詮釋了生與死、血與火磨礪熔鑄成的東北抗聯精神。曾經,一寸山河一寸血;如今,萬里山河,處處紅色映日月。作為新時代青年,我們要以東北抗聯精神涵養自強不息的青春氣質,只爭朝夕、不負韶華。作為一名機械工程專業的學子,我有責任為國家工業發展、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打破技術瓶頸,追趕、引領科技潮流就是我們腳下新的長征路。

  王海楠(石河子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2021年7月,我參加了探尋南疆紅色教育基地暑期社會實踐。在第二師鐵門關市革命歷史紀念館,實物展品和圖文影像資料將我們的思緒拉回到那段屯墾戍邊的崢嶸歲月,“根在井岡山,整編渤海灣;轉戰數萬里,屯墾在天山”。我和同學們滿懷崇敬與激動,多次熱淚盈眶,受到了強烈震撼與感召。在第八師石河子市,也是這樣一大批曾投身於保家衛國、馳騁戰場的英勇戰士,成為屯墾戍邊、艱苦奮鬥的偉大開拓者,將貧瘠戈壁建設為一座現代化的城市,成為戈壁灘上的璀璨明珠。我們被兵團前輩們不怕困難、勇於開拓精神深深打動。吃水不忘挖井人,作為兵團學子,我們應矢志不渝,砥礪奮進,像兵團前輩一樣紮根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讓青春在新疆這片熱土熠熠發光。

  羅宗志(福建農林大學草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已畢業):很高興代表剛畢業的大學生談一點黨史學習教育體會。林佔熺是熱播劇《山海情》中“淩教授”的原型。林佔熺就是我研究生的專業導師,更是我人生的引路人。林老師常教導我們,青年人要從黨的歷史中汲取營養,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只有把自己的聰明才智與國家民族的需要結合起來,才能作出不負歷史的貢獻。讀書期間,林老師便派我到學校在內蒙古阿拉善的菌草治沙基地實習,在這裡我看到一群南方人經過無數艱苦探索,終於把菌草種活了,荒漠開始出現綠洲,我被深深震撼了。碩士畢業時我主動請纓,加入阿拉善菌草生態治理團隊。林老師對黨的使命的無限忠誠、對菌草事業的無限熱愛,深深影響了我。我無怨無悔投身菌草生態治理、鄉村振興,誓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讓菌草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草”。

  大學時代的熏陶,將是我們最美的青春記憶。黨史,謝謝你,給我力量、伴我成長

  ●記者手記

  有一本書,名為《誰的青春不迷茫》,曾經在年輕人中流行過。這是因為每個人年輕時,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難免會有迷茫和困惑。這是成長的煩惱。恰如網友所説,青春的原色是青澀。

  也因此,青春年少時,正確的思想引領、正能量的精神滋養,顯得尤為重要。透過迷霧、打開那扇門,就會看到陽光普照。

  採訪中,很多同學敞開心扉,談到自己的困惑和煩惱,深切體悟到黨史學習教育,就是透過迷霧的那束光,就是打開那扇門的金鑰匙。

  安徽師範大學對學生思想情況調研,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黨史學習教育對大學生思想成長産生的深刻影響。

  此次調研採取抽樣調查的方式,按比例對各學院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774份,結果表明:同學們願意通過多種方式,更多了解中國共産黨歷史;堅信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未來生活會更加美好;熟悉或比較熟悉新發展理念;高度認同或比較認同新發展格局;許許多多的同學在黨的生日之際曾在朋友圈發送或轉發過紀念動漫、圖片、帖文,表達對黨的強烈擁護和崇高敬意,表示“非常願意”加入中國共産黨。

  該校黨委宣傳部負責人表示,青年大學生現在越來越關心國家大事、民族未來,特別是對黨的認知和情感,明確而篤定。這是黨史學習教育非常重要的成果。

  一位老師説,就像味蕾有頑強的記憶一樣,小時候媽媽的味道會成為永遠的念想。大學時代的熏陶,年輕人總是刻骨銘心、終生難忘。黨史學習教育,會成為他們最美的青春記憶。

  ●大學生説

  方雲(福建農林大學制藥工程專業本科生):我出生在一個沿海小鄉村,小時候體弱多病。那時候我經常想,長大後要發明一種特效藥,讓我擺脫總是生病的苦惱。2018年,我如願以償考上福建農林大學制藥工程專業。但不幸接踵而至:2020年,13歲的弟弟因白血病驟然離世,同年奶奶因癌症去世。正當我對人生意義産生疑惑、對生活的信心跌入谷底時,學校開展了黨史學習教育,黨砥礪奮進的百年曆程激勵我奮起,前赴後繼的先輩英烈喚醒了我的鬥志,理想信念成為我的人生支柱。我下定決心擺正心態、振奮精神。為此,我曾一日一餐連續16小時做實驗,曾因一個實驗瓶頸翻閱數十篇文獻,曾在淩晨三點還堅守實驗室記錄數據……最終,我發表了5篇學術論文、成功申請3項國家發明專利。青年人的成長不會一路坦途,要始終心懷信念:路雖遠,行則將至。在這裡,我要衷心説一句:黨史,謝謝你,給我力量,伴我成長!

  鄭雲婷(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本科生):我有幸代表學校參加慶祝建黨百年大型情景史詩《偉大征程》的演出。此次演出任務對於我,不僅是一次千載難逢的專業學習機會,更是一次系統豐富的黨史教育課程。在北京封閉式排練的兩個多月裏,生活被排練與黨史學習填滿了。我第一次深刻體悟到,百年黨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奮鬥史。為此,我漸漸從關注動作、隊形變換,轉變為關注節目史實、節目內涵。我參演的兩個節目:《土地》,演繹的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行進的火炬》,講述的是中華民族骨子裏奮鬥不息的拼搏精神,中國人民追趕的是世界、超越的是自己。正因為如此,在北京的日子裏,總是有一股子勁支撐著我日復一日的訓練,支撐著我做得更好、演得更好。《偉大征程》致敬偉大的百年大黨、感恩先輩們的犧牲奉獻。參演《偉大征程》是我的成人禮,將使我終身受益,激勵我在更好的未來做更好的自己。

  果昊(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作為師範大學的學生,未來我們將要擔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學校舉辦“紅色傳承——中國共産黨百年教材展”,200余本珍貴的教科書訴説著百年黨史中的教育事業發展,使我們認識到,作為未來的人民教師,我們不僅肩負著傳道授業的使命,更要以立德樹人為己任,堅持不懈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我還與200多位同學奔赴全國30多個省市,圍繞教育均衡、脫貧攻堅等七個主題“調研中國”,以實踐研學方式學習黨史、傳承精神、踐行使命。我深切體會到,要在實踐中感悟初心使命,用汗水澆灌青春之花,讓它綻放于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時刻準備著為祖國和人民貢獻青年智慧、青春力量!

  朱容池(上海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我是學校學生理論宣講團創始團長,和同學們全年在社區、鄉村、公司園區、中小學校開展黨史宣講101場。其中最難忘的是在松江區腰涇村的“田間地頭”上微黨課,我在水稻田裏講黨史,和村民一起探討新時代共同富裕之路,心中無限感慨。我其實是在無數前輩為我們奮鬥過的土地上講述著他們奮鬥的故事,他們從不曾遠離。信者篤行,信則行遠。黨史學習教育對我觸動極大,滋養著我的中國心中華魂,豐盈著我的知識體系,錘鍊著我的品德修為,堅定著我的理想信念,激勵著我增志氣、硬骨氣、蓄底氣,征途漫漫,唯有奮鬥!

  陳嘉文(閩江學院材料與化工專業本科生):2021年是難忘的一年。3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閩江學院考察調研併發表重要講話,寄語閩江學子學成文武藝。對於我這樣一個工科專業的“青馬”學員來説,真是倍感振奮。作為黨史宣講員,我曾到倉山區第六中心小學為小同學們上黨史課,我們用毛主席的《七律長征》和長征路上的感人故事做成“黨史知識問答”“黨史地圖我來拼”等趣味小遊戲,孩子們用一雙雙高舉的雙手熱情回應我們,讓我深受感動。我想,在這些孩子們心靈裏早早埋下愛黨的種子實在是太重要了。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我也收穫了成長。青春,是夢想的翅膀,也是我們最大的本錢。我會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繼續堅定學習黨的創新理論,繼續盡我所能播種紅色種子,繼續追逐屬於我的青春夢想。

  王奕霖(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本科生):習近平總書記曾説,教師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我身邊就有這樣一些“大先生”,他們提煉黨史中的科學精神,勉勵大家心懷“國之大者”,矢志報國。特別是土木工程學院李傑院士講授的“黨史中的科學精神”思政課,以“反‘圍剿’”與“湘江之戰”為例闡述理性與實證是科學精神的核心,以“秋收起義”與“三灣改編”為例闡述科學精神最重要的是勇於創新、敢為天下先,以“八七會議”與“遵義會議”為例闡述自我革命是科學精神的重要體現、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的密碼,使我深受教育和啟發。非常榮幸的是,在建黨百年之際我成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我將永遠與黨同心、與人民同行,牢記黨的初心使命,為黨的事業奮鬥終身。

  民族復興是我們這一代人不容錯失的使命。復興路上,請黨放心、強國有我

  ●記者手記

  採訪中,“奮鬥”和“鬥爭”,是大學生口中的高頻詞。

  老師們説,經過一年來的黨史學習教育,正確黨史觀在大學生中基本樹立起來了,黨史教會了他們很多道理。

  要奮鬥,是百年黨史帶給他們的深刻啟發。中國共産黨人的江山,是靠奮鬥打下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靠奮鬥闖出來的;中華民族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靠不懈奮鬥幹出來的。他們伸手可觸的,從他們父輩往上世世代代只敢暢想、不敢真想的全面小康生活,不也是黨領著人民苦幹實幹奮鬥出來的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一百年來,我們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中國共産黨人、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團結奮鬥的結果。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這個道理,大學生們懂了。“躺平不可取,躺贏不可能,奮鬥正當時”,所以他們當中有一句流行語:無奮鬥,不青春。

  要鬥爭,是百年黨史點燃了他們的青春熱血。我們黨誕生於國家內憂外患、民族危難之時,一齣生就鐫刻著鬥爭的烙印,在鬥爭中求得生存、獲得發展,從勝利走向勝利。黨領導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別人恩賜的,而是通過不斷鬥爭取得的。安徽師範大學學生思想情況調研表明,70%以上的同學認為,最大的風險和挑戰,是美西方思潮的侵襲。對於西式民主是個什麼東西,對於西方一些人用“灰黑濾鏡”看待中國、濫用輿論霸權抹黑中國,大學生們自有判斷。富於熱血、敢於鬥爭,是年輕人的特質。大學生們普遍表示,要從百年黨史中汲取鬥爭精神的滋養,把握鬥爭立場,堅定鬥爭意志,錘鍊鬥爭本領,抵禦各種風險挑戰,傳遞好歷史的接力棒,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還有老師説,人們往往會有代際憂慮。“80後”曾被認為是“嬌生慣養”的一代,但今天他們已經在各個崗位擔當重任;“90後”曾被稱為不思進取的“網生代”,但他們白衣為甲逆行武漢證明了自己的青春激昂、無懼無畏;經過黨史學習教育的淬煉,“00後”也一定是大有作為的一代。

  老師們相信,讓紅色成為一代代大學生的生命底色,事關江山永固、事業永續。黨中央已作出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戰略安排,使黨史學習教育成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永恒主題,讓一代代大學生築牢歷史記憶、堅定歷史自信,滿懷信心奮進未來。

  ●大學生説

  夏羽菲(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我是研究生一年級新生,父母曾希望我出國讀研,但我選擇了留在國內,因為這裡有我的夢想。我眼中的心懷“國之大者”,就是要不懼挑戰、潛心科研,不斷突破“卡脖子”技術。黨史學習教育讓我最難忘的是一場沉浸式黨課。學院碳纖維帶頭人、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陳惠芳教授講黨課,從中國夢談到科技夢、纖維夢,幾代材料人“專研”碳纖維,接力科研攻關,推動中國從“纖維大國”走向“纖維強國”,我倍感鼓舞與振奮。翻開新材料的史冊,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征程中,閃耀著一代代科學家奮力前行的奪目光芒。我們生逢盛世,要接好歷史的接力棒。我已經選擇有機合成的研究方向,立志用最簡單、最基礎的化合物經過反應獲取新的有機物,在最基礎的領域創造出新的突破口,把自己的科學追求融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事業中。

  艾克然木艾克拜爾(同濟大學測繪與地理資訊學院博士研究生):我是在黨的關懷哺育下成長起來的。16歲時考入內地新疆高中班,從新疆出發到上海來讀高中,高三時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共預備黨員,20歲時考入了同濟大學,從一名“科研小白”成長為即將完成學業的測繪專業博士生。我所在的時空智慧感知實驗室,為突破上海4萬條中小河道及其他5萬多個小微水體快速精準巡查的難點和痛點,歷經6年産學研聯合攻關,整合機載可定制多光譜成像生態感知技術,為河湖水質生態監測提供了精細有效的技術手段。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揮灑青春汗水,我感到驕傲與自豪!面對美好歲月,要飲水思源,懂得回報。我將堅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行,堅守同濟天下,不辱使命擔當。

  李承霖(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胸懷韆鞦偉業,恰是百年芳華。一百年前在上海石庫門裏點起的星星之火,如今早已在神州大地上燎原。黨史學習教育,讓我們回望中國共産黨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體會歷久彌堅的百年初心。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對廣大青年的殷切期望和囑託,令我心潮澎湃。高遠的夢想,最終要靠一個個不懈拼搏的奮鬥者、追夢人實現。我發揮所長,和團隊共同努力,以圖文、漫畫、視頻、音頻、H5等多種形式,在微信公眾號、QQ空間、B站、喜馬拉雅等平臺共發稿130多篇,理直氣壯唱響網上主旋律,倡議同學們“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牢記“無非一念救蒼生”的初心,發揚“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精神,響應“擼起袖子加油幹”的號召,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蔡宇涵(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因為參加學校“新中國脫貧攻堅史”課題實踐活動,我有機會前往全國2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開展調研學習,訪談了幾百位縣委領導、扶貧辦主任、駐村第一書記和鄉村脫貧攻堅帶頭人,我們採訪過一位曾遭遇車禍的扶貧辦主任,手腕上打著鋼板仍與老鄉談笑風生;還採訪過一位已身患尿毒症依舊奮戰在脫貧一線的駐村第一書記,這樣的模範人物還有很多。這使我認識到,中國今天的發展,是黨率領人民真幹實幹苦幹奮鬥出來的,世界上還有比中國共産黨更好的政黨嗎?歷史不忘開路人、時代不負追夢人、歲月不枉有心人。一切過往,皆是序章。我們已經站在新征程的起跑線上,作為經濟學專業大學生,我們要學深悟透習近平經濟思想,了解中國國情、關注中國現實、研究中國經濟發展重大問題,真正成長為有本領、有擔當、有情懷的共和國建設者,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服務奉獻中煥發光彩。

  林琴琴(上海海洋大學漁業資源專業博士研究生):海洋不僅很美,更是人類生存發展的資源寶庫和生態屏障。我們的專業經常要做兩件事,一是參加國際履約會議,我們看到世界各國為了海洋資源競爭異常激烈。二是遠洋,有時幾個月甚至一年都在海上漂著,要戰勝風浪、孤獨、思鄉的考驗。黨史學習教育讓我認識到,我國要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必須建設海洋強國。現在,西方國家千方百計在海上圍堵我們,極力擠壓我國發展空間、遲滯我民族復興步伐。對此,我們決不答應。我們要從前輩手中接好歷史的接力棒,積極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維護國家海洋權益,與西方海洋霸權主義作堅決的鬥爭,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鄧宇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原子與分子物理專業博士研究生):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研發成功,是我國在量子資訊領域一步漂亮的先手棋。作為這個艱苦努力、自主創新青年團隊中的一員,參與“九章”的研發,是我一生的驕傲。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我們以錢學森、鄧稼先、程開甲、郭永懷、孫家棟等“兩彈一星”、航空航太事業老一輩科學家的事跡勉勵自己,把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要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畏艱難險阻,勇攀科學高峰,在量子科技領域再取得一批高水準原創成果”的重要指示作為座右銘,把攻難關、出成果作為檢驗黨史學習教育成效的重要標誌。在實驗攻堅階段,我們團隊成員輪番作戰,常常在精密複雜的實驗系統上連續工作30多個小時。最疲倦的時候,我們把窗簾取下,鋪在實驗室的地上小憩一會兒,便又投入“戰鬥”……無論遇到什麼艱難險阻,無論多苦多累,只要想起老一輩科學家的忘我精神、想起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我們就又能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科研攻關中。2021年10月,比“九章”算力快100億倍的“九章二號”研製成功,這是我們向黨百年華誕獻上的一份厚禮。黨史學習教育使我們年青一代投身科研、為國奉獻的信仰與信念更加堅定,未來,我們將一直以這樣的姿態接續奮鬥、永不言棄。

   後記

  此次採訪結束時正值北京冬奧會,一大批在校大學生放棄春節假期,在冬奧賽場服務“國之大者”,做賽會志願者。一位大學校長不無自豪地説:遇大事必有大學,每逢國家有大事要事,大學生都不會缺席。

  前方的記者告訴我們,遠眺雪後的北京冬奧賽場,藍的天、白的雪,是如此完美地相互映襯著,整個賽場恬靜、壯闊、純美。北京冬奧,也是冬與春的神奇相遇,是青春與夢想的激情交織。我們期待並相信,這些大學生志願者們,將以自己的青春之力,讓中國文化精神和國家氣韻,在冰雪之上飛揚。

  約期已至、未來已來,對於北京冬奧會如此,對於實現民族復興偉業,不也是如此嗎?

  我們記住老師們的話:“00後”一定是大有作為的一代。讓我們踔厲奮發、篤行不怠,一起向未來!

  (報道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趙建國、薄潔萍、戶華為、周曉菲、趙凡、冀文亞、劉茜、顏維琦、蘇雁、常河、高建進、夏靜、任爽、張哲浩、張勇、李慧)

  《光明日報》( 2022年02月19日 01版)

[責任編輯:高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