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精彩冬奧 | 滿滿科技范兒!冬奧背後的“頂流”成果刷新你的想像

2022-02-17 20:07:00
來源:河北新聞網綜合
字號

  北京冬奧會不僅是舉世矚目的一場體育盛會,也是觀察中國科技創新的一扇窗口。無論是場館設施、觀眾觀賽,還是防疫手段、智慧餐飲,眾多新科技在北京冬奧會上驚艷亮相,科技冬奧彰顯出“中國智慧”與“中國力量”,讓我們一起感受科技賦能冬奧的魅力吧! 

  >>造“最快的冰”,碳排放量接近於零

  圖為運動員們在“冰絲帶”訓練。 新華社記者武巍攝

  從北京冬奧會速度滑冰項目開賽至13日,“冰絲帶”共舉行了8項賽事,除了速度滑冰女子500米項目未有創造新的紀錄,其他每項賽事的奪冠成績均打破奧運會紀錄。冰絲帶裏連破奧運紀錄,“最快的冰”藏著什麼秘密?

  “冰絲帶”的建設者創新性地採用了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系統,使“冰絲帶”成為奧運歷史上首個使用該項技術的速滑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是當前冬季運動場館最先進、最環保、最高效的制冰技術之一。它的應用,不僅能夠為冬奧會比賽提供溫度高度均衡的冰面,同時還可以使國家速滑館碳排放量接近於零。冰絲帶”整體冰面的溫差不超過0.5攝氏度,這意味著整個冰面賽道硬度一致,非常有利於運動員滑出好成績。

  “冰絲帶”滿滿的創新科技元素,為冬奧會帶來新的驚喜。點讚!

  >>“水立方”魔幻般地化身“冰立方”

  雪中的國家游泳中心“冰立方”(2月13日拍攝)。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隨著賽事推進,冬奧場館也迎來“高光時刻”。冰壺賽場激戰正酣,在奧運健兒腳下,另一項奇跡悄然誕生——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魔幻般地化身“冰立方”,其中的水冰轉換技術應用堪稱神奇。

  應用裝配式快速拆裝和調平動態監測技術,20天內即完成“由水到冰”的場地轉換,實現冰面毫米級高精度測量。這是世界首個可快速拆裝的水冰轉換場地和智慧化奧運場館。

  >>防風網“網”羅科技元素

  2月6日,參加北京冬奧會單板滑雪U型場地技巧比賽的運動員們在雲頂滑雪公園全力備戰。 場地內的防風墻可以有效地降低大風對運動員的干擾,保證賽事的正常運作。河北日報記者張昊攝

  在張家口雲頂滑雪公園則安裝有一套防風系統,讓運動員比賽時儘量少受風力的干擾。這套防風裝置具有很好的透光性能,也有很強的抗拉性能,1米寬度的防風布可以承受1.2噸的壓力,這讓它的降風速性能特別好,每秒10米的大風,經過它的阻攔後,風速就降到每秒3.5米。

  >>世界最大的變角度斜行電梯

  作為中國首座符合國際標準的冬奧會跳臺滑雪場地,“雪如意”頂部與地面落差達160多米。在“雪如意”一側,運作角度隨山勢而變的變角度斜行電梯已經投入使用。這座斜行電梯是針對“雪如意”的特殊造型和賽事用途專門設計生産的,是目前全球速度最快的變坡斜行電梯,總長259米,速度可達每秒2.5米,能夠幫助滑雪運動員在“雪如意”下部與頂部運動員出發區之間上下通行。

  >>冰雪裝備大有乾坤

  冬奧比賽服要實現競速類項目服裝、防護材料及裝備、耐低溫保障材料及技巧類項目服裝4類産品創新。

  針對競速類項目比賽服的綜合減阻問題,冬季比賽服裝項目團隊在全球範圍內蒐集和測試了150多種布料的基礎性能,最終自主研發出減阻布料,設計出減阻結構,併為每一位運動員量身定制“戰衣”。

  為在保證速度的同時,利用服裝性能避免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受傷,為不同項目設計了個性化解決方案。比如在短道速滑比賽服上,使用新型的高彈防切割布料,將單向防切割升級為雙向,在保持彈性的基礎上,防切割性能提高了20%~30%,為運動員提供全方位的防護。

  >>新技術完善觀賽體驗

  從籌備到舉辦,科技成果創造的諸多首次,不僅讓國外運動員和媒體人士驚嘆,更讓創新的紅利惠及場外觀眾。

  “像《駭客帝國》中‘子彈時間’一樣的電影級特效來了!”在海外社交媒體網站上,博主“歪果看中國”欣喜的分享得到眾多網友點讚:任意視角切換、自由縮放、隨時暫停、定格旋轉、慢動作環繞……手持5G手機,點開應用程式,手指觸動螢幕的瞬間,即可實現任意視角的自由觀賽。

  自由視角技術以4K多軌廣播級影像同步採集編碼和畫面合成技術為核心,可圍繞不同中心點進行拍攝,呈現出物體360度環繞視角的立體感效果,場外觀眾可突破傳統固定視角限制,在家也能“身臨其境”地為冬奧健兒加油。

  不僅如此,全流程智慧化的數字人手語生成服務,方便聽障人士收看賽事報道;8K畫面結合5.1聲道環繞身歷聲,讓“雲”觀賽的觀眾獲得更沉浸的感官體驗。

  >>火炬背後的高科技

  北京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上的主火炬(2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楊磊攝

  2月4日,一場令世界驚艷的開幕式點燃了人們的激情和夢想。當兩名火炬手擎著火炬跑向“鳥巢”中央,全場寂靜。火炬被輕輕插入基座,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現於世人面前。“雪花”托舉著盛開的火焰升空飄舞,開幕式氣氛瞬間達到高潮。

  這是奧運史上首次以低碳綠色環保為核心原則設計的微火火炬。主火炬最大的創新之處是微火設計、視頻顯示以及由複雜的姿態控制系統構成鳥巢上空的完整結構,這在奧運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以綠色能源氫氣作為燃料的微火設計,能實現氫氣消耗量每小時小于2立方米。

  >>“智慧防疫員”上崗 1秒完成8個查驗環節

  圖中消毒機器人正在工作。圖片來源:新華社

  在新冠疫情的大環境下,防疫可以説是最重要的一環。此次冬奧會我國採取了大量的“黑科技”防疫設備。

  “智慧防疫員”一秒內可完成身份識別、智慧測溫等8個查驗環節,快速判斷相關人員的健康狀態,最大程度提高資訊核驗效率,實現安全、便捷、快速通行。機器人自帶感知設備,可迅速識別人員身份,快速判斷其健康狀態,顯示屏上會呈現證件照片、核酸檢測、接種疫苗等資訊,並給出“未見異常”等狀態提示。這一系列動作只需一秒便可完成,也可保證人體溫度檢測精準度在0.2℃以內。

  其次,被應用於冬奧會場館消殺工作的布科思霧化消毒機器人,採用化學消毒的方式,一次能裝16升消毒水,通過頭頂上的四向噴頭將液化出來的氣霧噴灑至空氣中,一分鐘消毒面積可達36平方米。單台機器人消毒面積最多可覆蓋1000平方米以上,續航時間4-5小時。據悉,該消毒機器人每天只需提前加好消毒液,到設定時間自己就可以啟動執行消殺任務。

  >>智慧餐廳,美食“從天而降”

  這是1月10日拍攝的北京冬奧會主媒體中心媒體餐廳內景。新華社記者賀長山攝

  當傳統美食遇上高科技,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智慧餐廳最大的特色就是既沒有廚師炒菜,也沒有服務員送餐,全程是自動化的烹飪和傳送。食物在炒鍋裏翻炒,等上十幾二十分鐘,香噴噴的美味就出鍋了。 菜和調料按比例自動分配好,依次倒進炒鍋裏,上下翻炒,炒好後,被裝進餐盤。通過自動升降設備,餐盤被送到上方的雲軌裏,再由雲軌系統的智慧小車進行精準定位,餐盤就會“從天而降”,送到相應的桌臺上。

  >>小巴車藏著哪些“黑科技”

  2月12日下午,張家口媒體接待站東門的一輛黑色小巴車,成為眾多媒體記者關注的焦點。這輛黑色小巴車名叫易特智行智慧氫能自動駕駛方艙,負責為冬奧組委的工作人員和志願者提供生活運輸擺渡。這款方艙集自動控制、體系結構、人工智慧、視覺計算等眾多技術于一體,是結合了電動化、氫能化、車聯網和自動駕駛技術的移動即服務無人車平臺+智慧的移動空間。

  車上沒有駕駛員,沒有方向盤、沒有剎車油門踏板,完全靠機器自動控制(只設安全員,便於緊急情況下的人工介入),卻可以在行駛過程中自主定位,自動規劃行車路線循跡行駛;可自動研判前方紅綠燈狀態,以最佳時速綠波行駛通過交叉路口,如果檢測到消防車、救護車等特種車輛,以及行人穿行斑馬線,還能自動停車讓行或減速避讓;還可以實時提示與前車的行車安全距離,車距過近自動發出安全預警;自己隨彎而轉,轉彎時自動發出轉彎警告並減速。記者在體驗過程中感覺到,車輛全程行駛平穩,到站能自動停靠,還可以通過語音召喚功能實現人機直接對話。

  >>“百米級”“分鐘級”氣象系統

  北京冬奧會是冬奧會歷史上首次在大陸性季風氣候帶舉辦,對氣象服務保障的要求十分嚴苛。雪上競賽場館大多處在地形複雜的山區,易發生雨、雪、霧等自然現象,使賽場能見度降低。為此,科研人員首次將毫米波雲雷達使用到了冬奧會賽場。毫米波測雲雷達,是目前實現雲精細化探測最有效的裝備。從2014年開始,它就在延慶和張家口賽區上崗,它通過分析雲的含水量、空間位置、形狀、尺寸等資訊,對低雲、大霧等低能見度天氣實時監測,提供預警。

  從冰雪場館到運動裝備,從交通出行到疫情防控,北京冬奧會融入了太多的高科技,為冬奧會的建設者們點讚!

  (綜合自河北新聞網、新華社、科技日報、北京日報客戶端等,編輯鄭曉娟)

[責任編輯: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