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全會精神在基層丨探秘雪域高原的“詩和遠方”
新華社拉薩12月26日電 題:探秘雪域高原的“詩和遠方”
新華社記者田金文、劉洲鵬
如果要用“極致”形容一個地方,相信很多人會因為壯麗神奇的自然景觀選擇西藏。雪山冰川連綿起伏,野生動物自由奔跑,高原湖泊湛藍動人……得益於黨和國家的關心支援以及西藏幹部群眾的不懈努力,如今的“地球第三極”,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成為許多人心中的“詩和遠方”。
冬季是藏羚羊交配的季節。這幾天,位於西藏北部的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地帶裏,野生動物保護員強巴每天一大早就頂著寒風,騎摩托車出門巡邏,察看有無藏羚羊因天氣寒冷需要救助。“藏羚羊交配期持續一個月,降雪會導致藏羚羊覓食困難,我們這陣子會在藏羚羊聚集區人工投放飼草,幫助它們平安度過交配期。”強巴説。
野生動物保護員強巴(右)和同事們在一起(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37歲的強巴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專業管理站工作已有5年。此前,他是日喀則市南木林縣的一位牧民,成為野保員後,強巴主動加強普通話的學習,還掌握了拍照技術和紅外線監測設備的使用。
“我喜歡和野生動物在一起,這裡是它們的家,也是我的家,我要保護好這裡的生態環境。”強巴告訴記者,這幾年保護區內的生態環境好轉,藏羚羊、藏野驢等野生動物的數量逐漸增多。
野生動物保護員強巴調試巡邏用的摩托車(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正如當地野保員們創作的歌曲中所唱:“野生藏羚羊悠然遷徙,這裡是萬物精靈的天堂”。從20世紀80年代一度瀕危,到如今摘掉“受威脅物種”的帽子,數十年間,我國藏羚羊種群數量由5萬隻左右增加至30萬隻左右。
藏羚羊的新生,得益於一系列有力的保護措施:劃建自然保護區、成立專門保護管理機構和執法隊伍、廣泛開展科普教育、嚴格遏制盜獵、實時監測種群活動等。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議提出,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力度,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廳長羅傑説:“我們將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不斷加大環境執法和監管力度,嚴格落實青藏高原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方案,保護好西藏的生靈草木。”
生物多樣性關係人類福祉,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不只是藏羚羊數量迅速增長,西藏絕大多數物種種群數量恢復性增長明顯。
數據顯示,藏野驢數量由原來的5萬頭左右上升到現在的約9萬頭,黑頸鶴數量由原來的1000至3000隻恢復到8000隻以上,野牦牛數量增加至現在的1萬頭左右……
棲息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林周縣虎頭山水庫的黑頸鶴(12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羅傑介紹,西藏禁止和限制開發區域面積佔全區國土面積約八成,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47個,保護區面積超全區國土面積的三成,拓展和保護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也使得人與動物的關係越來越和諧親密。
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西藏自治區集中分佈了大量珍稀野生動植物。目前,西藏已記錄野生植物9600多種、特有植物1075種,各類珍稀瀕危保護野生植物383種;野生脊椎動物1072種,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219種。
野生動物安然棲息繁衍,得益於越來越系統且科學的保護措施。
幾十年來,西藏通過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地體系,持續強化生態保護監管;強化頂層設計,築牢保護動植物的“四梁八柱”,頒布實施了《西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辦法》《西藏自治區野生植物保護辦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議強調,必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西藏堅持以生態理念謀發展,用生態發展推動高原特色産業發展,這讓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説。
數據顯示,僅“十三五”期間,西藏投入生態保護建設資金202.30億元,重點開展了造林綠化、退化濕地保護修復、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天然林保護、草原生態修復綜合治理、防沙治沙、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野生動植物保護等工程項目,全力優化動植物和人類的共同家園。
高原之美,絢麗多彩。西藏生物物種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從拉薩河畔樹木成林的南山公園,到拉薩城北百鳥飛舞的拉魯濕地,從雅江兩岸的“綠色長城”,到藏北羌塘回歸自然的“動物樂園”,現在的高原大地生機勃勃,一幅“最美第三極”的畫卷徐徐展開,不負人們“詩和遠方”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