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做好三篇大文章——河北廊坊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調研記

2021-11-27 10:00: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河北廊坊,距北京最近的城市,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區。曾幾何時,廊坊人品味過“大樹底下好乘涼”的環京優勢,也體會到與京津相比,競爭力不足、吸引力不夠的“成長煩惱”。

  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首次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掀開了京津冀發展新篇章。7年來,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模式、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實踐不斷取得新進展。

  廊坊人的緊迫感與日俱增:廊坊該如何落子?

  面對抉擇,廊坊要作出回答。

  謀變:以“優”解“憂”

  廊坊曾經歷負重、蓄勢的過程。

  生産總值增速連續兩年低於全省;房地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17.8%;固定資産投資以基礎設施建設拉動為主,投産的重大産業明顯不足,缺乏重大産業支撐項目……

  “我們發展最大的挑戰,就是經濟增長乏力、發展後勁不足。過度開發的房地産擠佔了實體經濟發展空間,抬高了項目落地土地價格,導致近幾年實體項目落地少,發展支撐不足。”廊坊市委書記楊曉和分析説,廊坊發展最大機遇,就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縱深推進和雄安新區加快建設。特別是軌道上的京津冀加快建設,讓廊坊“區位+交通”的優勢真正聚合凸顯、變為現實,各種資源要素加速聚集。

  廊坊之優在“廊”,如何充分發揮京津雄之間“黃金走廊”的區位優勢?廊坊之憂在“房”,如何加快破解房地産“一産獨大”的畸形産業結構?廊坊探路,關鍵一招是以“優”解“憂”。

  在京津冀城市群戰略佈局中,廊坊不僅擁有區位優勢,還有不少真金白銀的政策紅利。隨著相關區域發展規劃落地,“夾縫困惑”變為加速發展的“升騰翅膀”——

  2017年4月,雄安新區橫空出世,廊坊南部的文安、大城、霸州三縣市得以發揮與雄安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優勢,在對接雄安、服務雄安中跨入新賽道。

  2019年9月25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運,依託這個世界級航空樞紐,我國首個跨省級行政區域的臨空經濟區、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先後落地,北京大興區和廊坊市共用“三區疊加”紅利。

  2020年3月1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佈《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規劃》,制約“北三縣”融入通州區的壁壘、障礙陸續破解。

  圍繞這三大機遇,廊坊佈局三篇大文章:北三縣加快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建設高效一體的基礎設施網路,加強産業協同合作,共同打造自然優美的生態環境,率先實現北三縣與通州區一體化聯動發展;中部板塊依託臨空經濟區乘勢崛起,做到與北京片區在規劃上協同、産業上錯位、政策上同向同標,發展高端高新産業,打造對外開放的窗口;南部板塊通過服務雄安新區借勢發展,推動交通互聯互通,共建綠色生態屏障,加強産業合作對接,實現與雄安新區協同發展、聯動發展、錯位發展、融合發展。

  “今後5年,我們將全力推動協同發展,加快打造與京津一體化發展先行區。堅持抓住用好協同發展重大機遇,紮實做好深耕北京、融入機場、借力雄安三篇文章,推動北中南三大板塊全面提升”。這段話,寫進了廊坊市《政府工作報告》。

  謀定而動,動則實幹。2019年以來,北京市與廊坊北三縣已簽約項目120余個,總投資額達800億元,涵蓋高新技術産業、醫療衛生、養老服務等重點領域。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大興機場建設時,曾將這座北京新機場稱為“國家發展一個新的動力源”。這個“動力源”是廊坊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機遇。

  奇跡是幹出來的。河北省“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被作為“全省投資新熱點和經濟新增長點”來佈局。繼去年全面啟動127項、總投資160億元的工程,今年廊坊臨空經濟區再啟動實施311項、總投資335億元的項目建設,使之能夠逐步具備超大型項目吸附和承載能力。

  政府在思變、思遠,企業也在謀新、謀轉。位於廊坊三河市的鼎盛投資集團,是全市最早從事房地産開發的民營企業。在新形勢下,這家企業加快轉型,建設3D列印科創園基地。

  鼎盛投資集團副總經理趙玉成告訴記者,加快企業轉型發展,建設3D列印科創園基地,就是要依託京津地區人才、技術資源密集的優勢,建設廠房和中試、公共測試、共性技術服務等平臺,吸引3D列印企業入駐,項目建成後將形成京津冀區域最大的3D列印産業集群。

  推動民營企業“二次創業”,讓老樹綻放新花,是廊坊著力培育的新增長點之一。在經濟活動主戰場,廊坊經開區、高新區的招商幹部和企業負責人求變、求發展的強烈意願溢於言表。5月28日,廊坊全面實施民營經濟“二次創業”三年行動,讓眾多像鼎盛投資集團一樣的民營企業充滿創業激情。

  廊坊市未來不可限量。

  人口數量是衡量區域發展活力的重要指標。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十年間,廊坊與佛山、東莞等8個地級市躋身人口增量超100萬之列,是京津冀區域唯一入圍者。詳細分析廊坊人口流入特徵,三河市、固安縣、廣陽區、霸州市、安次區和香河縣,人口增加均超10萬人,佔10年人口增量的84.31%。不難看出,人口流入最多的地方,正是廊坊與京津冀協同發展、臨空經濟區和雄安新區建設等重大國家戰略融合最緊密的區域。

  2020年底,廊坊市委明確了“加快建設創新廊坊、數字廊坊、健康廊坊、平安廊坊、品質廊坊”的城市發展定位。“我們要推動實現與區位優勢相匹配、與經濟基礎相對等、與省委要求相適應、與人民願望相符合的高品質發展。”楊曉和如此表示。

  融合:“興”産“旺”城

  與北京通州區一河之隔的三河燕郊地區,曾被稱為“睡城”:每天數十萬人從這裡醒來,坐上前往北京的公交,然後換乘地鐵,到北京市區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京津冀協同發展要著力調整優化城市佈局和空間結構,促進城市分工協作,提高城市群一體化水準,提高其綜合承載能力和內涵發展水準。

  對於廊坊而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要有新作為,不能只是作為“睡城”存在。有人粗略估算過,在燕郊近百萬的常住人口中,有80%是流動人口,其中30%在北京上班。

  鮑晨光曾是這支“通勤大軍”中的一員。

  “2013年,我在北京北二環上班,住在燕郊,每天來回路上要五六個小時。”後來,受不了奔波之苦的鮑晨光自己創業,在燕郊開了一家銷售智慧農業軟硬體設備的公司。小有成就後,他再次轉型,由銷售向研發轉變。2019年,鮑晨光的沃爾德弗河北儀錶科技有限公司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證。

  促使鮑晨光轉型的,是他在燕郊發現了一塊創業熱土——興遠高科産業園。“2014年,這裡打算建設一個鈦材料加工項目,拿到地後還沒開工,就因為高能耗被叫停了。”興遠高科産業園董事長劉永成説,地又不能退回去,於是換個思路,做培育科技型企業的科創綜合體,“企業要入駐我們園區,必須達到三個‘門檻’:高科技、低能耗、零污染。”

  興遠高科産業園位於三河市燕郊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幾年來,這個佔地120畝的園區已入駐86家企業,其中11家企業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45家企業獲“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

  在燕郊地區,隨著10多個類似興遠高科的科創園興起,曾經的“睡城”已經甦醒。鮑晨光説:“我們公司員工基本上都是燕郊居民,燕郊培育科技型企業有人才優勢。”

  按照“北京研發、三河轉化”的思路,三河市探索以科創園模式激活空間資源。目前,已初步形成量身定制類、房地産轉型類、閒置土地盤活類等八大類27個科創園集群發展態勢,總建築面積428萬平方米,其中已建成科創園19個,入駐科技型企業781家,畝均投資強度達400萬元、年畝均稅收貢獻達50萬元,2020年實現銷售收入92.6億元、利稅18.2億元,佔全市稅收收入27.2%。

  三河在破解“房地産依賴症”上率先邁出新步伐:“十三五”期間,三河市房地産業投資佔比由46.5%下降至20.4%,稅收佔比由57.4%下降至30.4%;工業投資佔比由25.8%上升至28.7%,稅收佔比由16.7%上升至26.9%;除房地産外的服務業投資佔比由27.7%上升至50.9%,稅收佔比由14.7%上升至31.9%。

  “要實現高品質發展,就必須打破幹部和企業對房地産過度依賴的固化思維,由抓房地産向抓實體經濟轉變,引導單一住宅地産向功能地産轉型,變住宅地産的‘一次掘金’為功能地産的‘永續貢獻’。”三河市委書記劉連杰介紹,全市27家科創園工業用地容積率已接近2.0,遠超過省市規定“工業用地容積率不低於1.0”的標準,實現了土地集約高效利用,項目應落盡落、應落快落。同時,也改變了三河“有人無業”的狀態。

  同樣的土地上,只給人蓋房,有人無業,是一錘子買賣;給企業“蓋房”,人業皆興,可以細水長流。轉型不是不要房地産,而是要有産城融合的房地産。就是讓買房子的人留下來工作,而不是炒房。

  北京天安門正南50公里外,過了永定河,就是廊坊固安縣。“有産必須有城,不能搞那種‘死城’似的工業區了,到晚上一片漆黑,必須要産城融合。”固安縣委書記付順義認為,要統籌生産生活生態,才能實現宜居宜業宜遊。

  固安在産城融合方面,已經走在前列。20年前,固安縣還是一個農業縣,製造業領域的釣具、腸衣、濾芯、塑膠散而不精,是支撐縣域工業的“老四樣”,全縣年財政收入剛剛破億元。2002年,固安縣與企業合作PPP模式,打造涵蓋規劃設計、土地整理、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設施建設、産業發展服務和綜合城市運營的固安産業新城。

  20年的持續融合,讓固安産業的“老四樣”演變為“新313”:電子資訊、航空航太、生命健康為主的三大主導産業;以科創為主的一個先導産業;以臨空服務、文體康養、現代農業為主的三大特色産業。由此,固安也躍進河北省縣域綜合實力第一梯隊,“十三五”時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累計完成231.87億元,位居河北省前三。

  固安也存在著産業結構中房地産佔比過大的問題。付順義表示,將打好“三張牌”。

  第一張牌是“有中生新”。做優做深電子資訊産業,以新型顯示為重點,補強産業鏈關鍵環節、薄弱環節,發揮維信諾、京東方龍頭企業作用,積極吸引蓋板玻璃、顯示終端等上下游核心配套企業。固安縣的電子資訊産業鏈上已聚集50多家企業,形成了全國少有的具備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新型顯示産業集群。

  第二張牌是“無中生有”。利用好固安的區位優勢,重點培育未來産業。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數字産業集群。圍繞正在建設的京東、樂歌、中通等項目,固安將培育引導數字新商貿及上下游衍生企業。加快培育虛擬現實、商用航空航太、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等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未來産業。

  第三張牌是“借房生産”。在堅守“房住不炒”的前提下,培育新産業,引導傳統房地産向産業地産、人才地産、教育地産、康養地産等業態轉變,構建産城互促共進的新格局。

  實踐證明,産城融合是實現城市發展定位的現實路徑之一。

  協同:承接成就發展

  “不能説‘撿到筐裏都是菜’,一體化發展不能僅僅是空間轉移,要借此機會轉型升級、更新換代。”習近平總書記用形象的比喻,解析京津冀三地發展的取和舍。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對廊坊而言,河北省委也對其作出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要承載地、京津冀協同發展典範城市”的總體定位。

  承接什麼?北京“擺不下、離不開、走不遠”的産業,這句廊坊提出的産業承接方向表述,寫進了《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規劃》。該規劃明確指出,通州區與北三縣産業發展重點及産業鏈條上的協同分工:通州區重點圍繞前沿技術研發環節、科技創新與服務的高端環節進行佈局,北三縣地區重點在中試孵化環節、製造環節和配套服務環節實現與通州區的産業協同。

  楊曉和認為,承接“非首都功能”,不是單純追求企業和單位的整體搬遷,而是要在做足新功能增量和存量裂變上下功夫。

  在廊坊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大數據産業為代表的電子資訊産業迅速興起,成為廊坊電子資訊産業的重要支撐。“大規模的數據存儲在北京是無法實現的,特別是熱點數據的存儲,如果佈局太遠,會增加企業維護成本。”廊坊經開區經濟發展局副局長許馨文説,與北京20分鐘高鐵車程的距離,是廊坊發展大數據産業的最大優勢。

  2018年至2020年,廊坊市已連續三年舉辦數字經濟大會。目前,廊坊經開區基本形成了以華為、潤澤、聯通、京東等企業為代表的大數據産業集群。截至2020年底,廊坊已建成數據中心61.3萬平方米,大數據應用中心33萬平方米,建成機櫃5.77萬架,可運作伺服器100多萬台,重點骨幹企業去年全年主營業務收入210.1億元。

  2020年,廊坊70家電子資訊企業實現産值175.65億元,增加值佔全部高技術企業增加值比重29.2%,貢獻率24.5%;規上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比重達到35.6%,比2015年的23.91%提高11.69個百分點,高於河北全省平均水準16.2個百分點,體現了全市産業結構持續向高端高新邁進的態勢。

  怎麼承接?在産業層面,“北京研發,廊坊轉化孵化産業化”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很多北京企業擁有先進技術,但擴大生産規模時往往會遇到用地難題。

  “我們是儀器類製造企業,對大廠房沒有要求,但配套服務、創新環境和交通條件一定要好。”北京海光儀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慷説,他們原來在北京市區,因為發展空間受限,企業自主研發的新産品雖然在技術方面國內領先,但無法進行規模生産。2016年入駐三河後,海光儀器的生産面積擴大一倍多,4款原子熒光光譜分析儀器新産品得以順利生産,銷售收入由以前的七八千萬元達到了1.5億元。

  廊坊市市長楊燕偉表示,圍繞“北京研發,廊坊轉化孵化産業化”的方向,目前廊坊已建成了清華大學(固安)中試孵化基地等27家協同創新基地、17家京廊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平臺和成果轉化基地,全市90%以上的科技型企業與京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合作關係,一批京津高端科創團隊、領軍人才到廊坊創新創業。“十三五”時期,全市累計簽約北京成果轉化項目1734項,技術合同成交總額達到58.1億元。

  往哪承接?14個省級以上的開發區,被稱為廊坊經濟發展的“主戰場”、財政收入的“錢袋子”、經濟發展的“牛鼻子”。據了解,廊坊全市開發區規劃面積366.5平方公里,佔全市國土面積的5.7%;目前已建成區為182.42平方公里,佔全市國土面積的2.83%。不到3%的建成區濃縮著廊坊經濟的“精華”:開發區承載著廊坊全市70%的稅收、90%以上的新興産業、80%以上的新上項目、99%的引進外資。

  在香河經濟開發區,一個機器人小鎮加速成長。這座入選河北省首批特色小鎮的“園中園”,以機器人産業為主導,通過産業類、生態類、服務類等配套中心,成為集智慧製造、孵化加速、創意展示、工業旅遊等功能于一體的智慧科技特色小鎮。

  “小鎮主要承接京津冀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技術産業轉移,精準聚焦工業機器人、培育服務機器人,同時做強做大核心零部件和系統整合環節,打造出集研發、生産、銷售于一體的工業機器人産業集群。”香河經濟開發區招商局局長劉洪濤介紹,小鎮依託北三縣與北京城市副中心同城一體化發展的優勢,就近承接北京高端生産要素外溢。截至2020年12月底,小鎮已簽約安川都林、ATI、尼瑪克、匯天威等各類機器人領軍企業150余家。

  香河機器人小鎮引進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中國民航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開展産學研合作,先後建立北航智慧技術與機器人(香河)研究中心、北工大高精密諧波減速器聯合研發中心、中國民航大學實踐基地等産學研合作機構。

  廊坊經濟技術開發區等7個園區和載體項目被列入京津冀産業轉移承接重點平臺,“十三五”時期,廊坊市累計引進京津項目552個、資金2520.8億元。在廊坊産業佈局中,南部霸州、文安、大城三縣市將圍繞雄安新區的需求,重點發展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産業,按照“新區研發+周邊孵化轉化”“新區總部+周邊加工配套”“新區高端+周邊服務”等模式,搭建承接平臺,做好與雄安新區産業鏈配套銜接。

  聚力:有為才有位

  1個月完成5.3萬株景觀綠化喬灌木種植,2個月工程總土方量超160萬立方米……在廊坊臨空經濟區,讓人驚詫的不僅僅是建設推進速度,還有人們的精氣神。

  廊坊人曾認定自己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白菜心”,一顆顆國家戰略棋子落在廊坊頭上,難免生出自滿自足的心理。借著區位優勢,小有發展就沾沾自喜;拿自己快的好的指標和別人比較,“一俊遮百醜”。然而,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棋局中,本應搶佔先機的廊坊漸漸發現自己陷入“小”廊坊的思維模式,跑不快,也跑不遠。

  廊坊應該如何把區域優勢轉化為現實發展優勢?如何實現與經濟基礎相對等的高品質發展?一場解放思想大討論在幹部中興起。用楊曉和的話説,廊坊不能再小績即滿了!隨著大興機場的建成,京津冀更多融入國際舞臺,廊坊要以國家戰略的高度,用世界的眼光看待未來發展的趨勢。

  格局大了,自然就看見了發展空間。劉連杰講到,現在廊坊上下統一了思想認識,把招商引資作為發展的“驅動器”,“抓園區、上項目”成為考核幹部是否真作為的關鍵指標。市委班子樹立起“幹部是幹出來的”導向,選出一批能衝鋒、幹勁足、善突破的幹部,唱響“激情幹事業、挑戰不可能”的強勁主旋律。

  格局大了,發展勁頭也足了。“調度會我們每天下午都開,所有副科級以上幹部都有包聯項目,隨時幫助企業解決項目進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廣陽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陳學華告訴記者,領導幹部要甘當企業發展的“服務員”,牢固樹立一切為了項目,一切服務項目的理念,靠優質服務留住好項目。

  為了讓企業辦事更便捷,廊坊組建了市縣行政審批局,“一枚印章管審批”全面推開。“先從網上提交材料,通過審核後,把紙質材料郵寄過去,幾天后,證件直接郵寄到手。”這是廊坊恒安電梯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韓海芳辦理特種設備使用登記證的流程。現在,廊坊企業開辦時間壓減至7個小時以內,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限壓減至58個工作日以內。

  事在人為,路在腳下。如今,廊坊正在衝破住宅地産“一業獨大”的困局。今年上半年,廊坊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超出預期目標: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5.2%,高於目標任務8.2個百分點;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12.1%,高於目標任務4.1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總額同比增長12.8%,高於目標任務4.3個百分點;全市實際利用外資6.54億美元、同比增長17.4%,利用外資品質在河北全省領先。

  (經濟日報採訪組 採訪組成員:孫世芳 曹紅艷 陳發明 姜天驕 宋美倩)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