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塞罕壩精神,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
塞罕壩位於河北省北部,曾經是茫茫荒原。半個多世紀以來,三代塞罕壩林場人以堅韌不拔的鬥志和永不言敗的擔當,堅持植樹造林,建設了百萬畝人工林海。“塞罕壩林場建設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艱苦奮鬥史。”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承德考察時強調:“你們用實際行動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這對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示範意義。”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全黨全社會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代接著一代幹,馳而不息,久久為功,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為子孫後代留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
半個多世紀以前,塞罕壩生態基礎脆弱,自然條件惡劣。1962年,原國家林業部組建塞罕壩機械林場,369名林場創業者從大江南北毅然走上塞北高原。這支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隊伍,用自己的雙手書寫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奮鬥史。一代代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寶貴的塞罕壩精神。從篳路藍縷、伏冰臥雪的創業,到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傳承,塞罕壩成功營造起百萬畝人工林海,創造了世界生態文明建設史上的典型,林場建設者獲得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機械林場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稱號,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力量,也要靠精神力量。“一年一場風,年始到年終。”建場初期,塞罕壩氣候惡劣、沙化嚴重、缺食少房、偏遠閉塞,極端最低氣溫達零下43.3攝氏度,年均積雪時間長達7個月。塞罕壩人堅持“先治坡、後治窩,先生産、後生活”,吃黑莜面、喝冰雪水、住馬架子、睡地窨子,克服了一個個困難,種下了一棵棵落葉松、樟子松、雲杉幼苗,讓綠色在高原荒漠生根、蔓延。從轉變林業發展模式、建設生態涵養功能區,實現造林保護與生態利用的有機結合,到在深化國有林場改革、推動綠色發展、增強碳匯能力等方面大膽探索,切實築牢京津生態屏障,新一代塞罕壩人傳承綠色發展的接力棒,勇挑生態文明建設重擔,讓塞罕壩精神不斷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在國家的重要生態區位上,塞罕壩人肩扛修復生態、保護生態的歷史使命,創造了高寒沙地生態建設史上的綠色奇跡。無論是默默堅守、無私奉獻的駐守望海樓的護林員,還是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年接著一年幹的造林人,塞罕壩人種下的不僅僅是一棵棵樹,更是一種信念、一種精神,造就的不僅僅是一座“美麗高嶺”,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
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塞罕壩林場職工:“要傳承好塞罕壩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理念,再接再厲、二次創業,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發展階段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下大氣力推動綠色發展,努力引領世界發展潮流。”奮鬥新時代、奮進新征程,我們要傳承好、弘揚好塞罕壩精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盡職盡責、勇於擔責,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要堅持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讓祖國大地綠色越來越多、城鄉人居環境越來越美;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文明理念發揚光大,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增光增色。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推動全社會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從藍圖變為現實。
從衛星影像圖上看塞罕壩百萬畝人工林海,就像一隻展開雙翅的雄鷹,牢牢扼守在內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南緣,緊緊衛戍著京津冀和華北地區的生態安全,成為阻斷風沙的屏障、含蓄水源的衛士。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傳承好、弘揚好塞罕壩精神,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我們就一定能建成美麗中國,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 人民日報 》( 2021年11月16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