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言出必行(觀象臺)

2021-11-04 23:20: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中國將大力支援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中國將陸續發佈重點領域和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撐保障措施,構建起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自去年9月以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多個國際場合宣佈了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願景,提出了一系列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及具體政策舉措,展現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決心。

  中國一直主動承擔與國情相符合的國際責任,積極推進經濟綠色轉型,不斷自主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力度。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

  中國確定的國家自主貢獻新目標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實現的。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這需要艱苦卓絕的努力。言出必行,守信履諾,中國迎難而上,展現大國擔當。為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目標,中國克服自身經濟、社會等方面困難,積極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法規、政策、標準與行動,推動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實踐不斷取得新進步。

  ——加強頂層設計,不斷提高應對氣候變化力度。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覆蓋面廣、涉及領域眾多。為加強協調、形成合力,中國正加快形成目標明確、分工合理、措施有力、銜接有序的政策體系和工作格局:從成立國家到地方各級應對氣候變化及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到成立各級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從將應對氣候變化納入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到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目標分解落實機制;從不斷強化自主貢獻目標,到加快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明確了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效率將更高。

  ——加大節能減排,堅定走好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實現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機遇,中國一直積極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從實施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到加快形成綠色發展的空間格局;從建立健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經濟體系,到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從優化調整能源結構,到強化能源節約與能效提升;從有效控制重點工業行業溫室氣體排放,到建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近年來,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中國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匯到經濟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經濟發展與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凸顯,能源生産和消費革命取得顯著成效,産業低碳化為綠色發展提供新動能,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明顯提高,綠色低碳生活成為新風尚。

  ——重視國際合作,共建全球氣候治理多邊體系。中國積極參與氣候變化談判,推動達成和加快落實《巴黎協定》,以中國理念和實踐引領全球氣候治理新格局,逐步站到了全球氣候治理舞臺的中央。在參與國際合作的過程中,中國積極同廣大發展中國家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取得了看得見、摸得著、有實效的合作成果。2011年以來,中國累計安排約12億元用於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與35個國家簽署40份合作文件,通過建設低碳示範區,援助氣象衛星、光伏發電系統和照明設備、新能源汽車、環境監測設備、清潔爐灶等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物資,幫助有關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同時為近120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約2000名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

  氣候變化帶給人類的挑戰是現實的、嚴峻的、長遠的。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中國將重信守諾,繼續堅定不移堅持多邊主義,與各方一道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的全面平衡有效持續實施,腳踏實地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強化溫室氣體排放控制,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水準,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努力和貢獻,讓人類生活的地球家園更加美好。

[責任編輯:張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