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英國大使撰文: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重信守諾,成效顯著
中新網10月27日電 據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網站消息,2021年10月27日,英國主流大報《衛報》網站以《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重信守諾,成效顯著》為題,登載中國駐英國大使鄭澤光署名文章,介紹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政策立場。全文如下:
英國主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COP26)即將舉行,我聽到一些人對中國能否兌現減排承諾表達擔心,認為如果沒有中國真正參會並作出更大貢獻,COP26以及全球應對氣變的努力很難成功。我認為,如果你對中國有足夠的了解,就會知道中國減少碳排放、實現綠色發展是認真的,中國會説到做到,上述擔心是多餘的。
首先,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已成為中國全社會的共識。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共産黨十八大以來就已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一起被列為“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從執政黨的指導思想上確定了它的優先位置。
第二,中國去年宣佈了“雙碳”目標,即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上個月在第76屆聯大一般性辯論上,習主席重申了這對目標,並宣佈中國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在剛剛閉幕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COP15)領導人峰會上,習主席進一步提出保護生物多樣性四方面重大政策主張(即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協調人與自然關係;以綠色轉型為驅動,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以人民福祉為中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以國際法為基礎,維護公平合理的國際治理體系),倡導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在中國領導下,《昆明宣言》已經通過了,中國還發起成立了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並提供了首批15億元人民幣啟動資金。這些均體現了中國最高領導人對保護生態、應對氣變的定力和決心。
第三,了解中國政治體制的人都知道,一旦中共中央和最高領導人確定重大事項、提出政策目標,都會列入國家發展總體規劃,變成可操作的行動計劃,並得到各地方各部門切實貫徹落實。新中國成立72年來,中國的發展奇跡就是這麼取得的。實際上,中國已提前超額完成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截至2020年底,碳強度比2005年降低約48%,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約達16%。中國正在構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1+N”政策體系,將在多個主要領域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中國已啟動全球最大碳市場上線交易,正推進全球規模最大的核電建設,並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第一期裝機容量約1億千瓦的項目已于近期有序開工。
第四,中國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出發,正盡己所能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變能力。從非洲的氣候遙感衛星,到東南亞的低碳示範區,再到小島國的節能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成果看得見、摸得著、有實效。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起綠色行動倡議,推進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金融等。2020年,可再生能源投資佔中國在 “一帶一路”國家總投資比重由2019 年的38%提升至57%。中國將繼續大力支援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
國際社會必須認識到,作為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仍處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為全球應對氣變所提出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及採取的政策舉措實屬不易。中國自加壓力既是為了實現本國可持續發展、造福自己人民,也是為保護生態、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努力作出重大貢獻。作為已經工業化幾百年、留下大量歷史欠賬的發達國家,理應為治理污染、保護人類環境作出更大貢獻,而不是一味向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轉移責任。
中國願同英方落實好兩國領導人重要共識,加強COP15和COP26溝通協調,支援COP26取得積極成果,推動《巴黎協定》全面有效持續實施。
各方要堅持《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的原則和要求,把完成《巴黎協定》實施細則特別是第六條市場機制的談判,推動發展中國家關心的適應、資金等議題取得積極進展作為重要目標。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公平和各自能力原則。發達國家理應也必須承擔率先大幅減排義務,這是早日實現全球整體凈零排放的關鍵。發達國家還應大幅提升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能力建設支援的力度,避免設置綠色貿易壁壘,幫助他們加速綠色低碳轉型。要聚焦落實,增強國際互信,特別要落實幾年前發達國家作出的到2020年向發展中國家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資金的承諾。各國都應該言必信、行必果,而不能口惠而實不至,空喊口號。
中英都是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國家,應該對人類發展進步有更大作為。中英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合作潛力大。我們要和國際社會一道,加強綠色發展、生態保護領域的政策對話、政策協調和務實合作,造福兩國人民,推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