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科學家精神培育基地成浙江“網紅打卡地”

2021-10-19 08:54: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科學家精神培育基地成浙江“網紅打卡地”

  在這裡,感受他們的家國情懷

  “讓我在科學世界走下去的,始終是前方那份未知的神秘。”杭州師範大學藥學院教師陳俠斌近日與十余位來自新材料、生命科學、海洋科學等領域的青年科學家,實地參觀了談家楨生命科學教育館和屠呦呦舊居,身臨其境感受老一輩科學家的精神氣場。

  作為浙江省首批由中國科協批准的科學家精神培育基地,錢學森故居、竺可楨故居和紀念館、蘇步青故居和勵志教育館、嚴濟慈故居和紀念館、談家楨生命科學教育館和屠呦呦舊居,在今年暑假和國慶期間迎來了眾多中小學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老一輩科學家們幼時的經歷、求學的片段、生活的雅趣、投身科研的決心、報效祖國的故事……在這裡變得可親可感。日前記者到寧波、溫州,實地探尋科學家精神培育基地。

  在屠呦呦舊居體驗青蒿素的提取過程

  坐落于寧波市海曙區開明街26號的姚宅,是中國首位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兒時曾經居住、成長的地方。如今,這座青磚黛瓦的古建築經修繕,被打造成了屠呦呦舊居陳列館。

  據陳列館工作人員介紹,自今年5月1日對公眾開放以來,屠呦呦舊居已接待5000多位訪客。特別是暑假期間,多個學生團隊專程來此尋訪屠呦呦的少年印記,青少年們通過詳細品讀展館內的文字、圖片、視頻資料及珍貴實物,實地體驗屠呦呦往期生活的“此情此景”,了解其中的科研故事,感悟科學精神。

  走進舊居,濃蔭遮地的小院子裏種植有一小片黃花蒿,旁邊就是少女屠呦呦的雕像,前來參觀的遊客們在這裡長久駐足,感受她幾十年如一日為科學奉獻的偉大精神。移步位於2樓的科普體驗館,可以看到簡易版的提取青蒿素實驗室裝置,以及青蒿素書籍模型等,遊客可以在現場親自參與提取青蒿素的實驗。

  “20世紀70年代,屠呦呦和科研團隊歷經漫長研究,在失敗了190次後終於發現了抗瘧新藥‘青蒿素’,她以身試藥,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舊居內,廣濟中心小學的學生們在沈菁菁老師帶領下,了解屠呦呦的感人事跡。

  “科學家的卓越成就是中國科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的身上閃爍著熠熠發光的科學家精神,而他們居住、生活、工作過的故居和舊居,也傳承和詮釋著他們的科學家精神,是學生領悟科學精神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培育基地。”沈菁菁説。

  在談家楨生命科學教育館感受科學之美

  位於寧波市慈城尚志路7號的談家楨生命科學教育館,也成了假日裏孩子們的好去處。

  談家楨生命科學教育館為一處晚清建築,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館內共分4個展廳,從故鄉與童年、少年的天問、生命的密碼、閃耀的行星等多個維度,介紹了談家楨的生平和成就。館內陳列了許多談家楨生前的手書和物品,令人深刻感受到他對待生命科學事業的嚴謹和毅力。

  為了進一步發揮場館科普教育的功能,讓更多青少年對遺傳學、生命科學産生興趣,館內打造了以“細胞王國”為主題的科普體驗館,借助全息投影、多媒體等手段,將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等進行了生動直觀的呈現。

  今年中秋期間,談家楨生命科學教育館邀請慈湖人家社區的20名小學生前來參觀。有家長説:“舉辦這樣的公益活動,讓我們的孩子有更多課外活動,感受科學之美,希望這樣的活動能持續辦下去。”

  談家楨先生是中國現代遺傳學奠基人,1909年9月在慈城出生。他終身致力於遺傳學研究和教育事業,為中國遺傳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去年,在談家楨嫡長孫談向東先生、復旦大學和中國遺傳學會的鼎力支援下,慈城鎮啟動了“談家楨生命科學教育館”建設,紀念這位從慈城走出去的傑出鄉賢,展現談家楨的卓越成就和非凡精神,啟迪生命科學教育。

  工作人員表示,該館將進一步加強場館服務和科普展教功能,開展更多的科技教育活動,為學生教育“雙減”後提供豐富的校外生活,更好地陶冶青少年的科學精神,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

  在蘇步青故居和勵志教育館學習科學家精神

  蘇步青故居位於溫州市平陽縣騰蛟鎮騰帶村,始建於晚清。蘇步青故居旁的蘇步青勵志教育館(以下簡稱“蘇館”),是浙江省唯一冠以“勵志”名稱的名人專題博物館,集文物展示、文物收藏、文物研究、勵志教育、科普宣傳、學術交流於一體。整個建築設計意在體現蘇步青先生樸實的生活態度、嚴謹的治學風範和高超的學術成就。

  今年暑假,蘇館舉辦了青少年綜合素質提升科普夏令營,面向小學生開設了數學思維訓練、創意繪畫、圍棋基礎入門、軟筆書法入門、國文啟蒙《弟子規》等五門免費的公益性綜合探究興趣提升課程。

  授課教師、騰蛟鎮實驗小學副校長蘇小文説,本次科普夏令營的課程設計旨在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抽象思維、邏輯分析思維等,開發孩子大腦潛力,不局限于數學知識點,也不局限于課本,內容涵蓋對應、空間、比較、分類、排序、圖形等方面。

  今年以來,蘇館開辦了非遺手工技藝展、公益課堂、有獎競答等活動,深受學生們歡迎。在教育“雙減”背景下,蘇館與公立學校提前籌劃節假日開展哪些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活動,課程儘量多樣化,以滿足更多孩子成長的多元需求。另外,給孩子們創造才華展示平臺,讓學生成為教育館的講解員,與校內教育聯動,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

  今年6月,蘇館在“勵志教育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線了“掌上蘇館”,孩子們無論在哪兒都可以參觀瀏覽VR展廳,收聽語音講解,賞析館藏文物。

  “讓孩子有更多戶外活動和與真實世界建立連接的機會,通過歷史人物的學習載體,感受藝術之美、科學之美,這是我們策劃很多活動的初衷。”蘇館館長李榮説,科學家精神培育基地不僅僅只是一個展館,更要成為孩子成長的多元化空間,讓孩子在科學氛圍中獲得學習的快樂。

  新中國成立以來,浙江籍“兩院院士”有400余位。依託這些著名科學家,浙江保留、修繕和建設了一批故居(舊居)、紀念館、展示館,成為天然的科學家精神弘揚基地。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杭州以錢學森為領頭的航空航太科學家集群,寧波以談家楨、屠呦呦等為代表的生命健康科學家集群,溫州以蘇步青、姜立夫、谷超豪為代表的數學家集群。

  “仰望著浩渺的星空又關注著腳下的大地,科學家精神一定會成就這個時代最美的風景。讓科學家精神薪火相傳,科學家精神培育基地為教育‘雙減’後的中小學生增添了研學好去處。”浙江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謝志遠説,為推進弘揚科學家精神具體化、可視化、人格化,浙江省充分利用這些科學家故居舊居,用科學家精神培育時代新人,努力讓科學家精神見人見物見事,進而變得可親可感可學。

  (本報記者 陸健 曾毅)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