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長津湖之戰的背後——來自遼寧丹東的故事

2021-10-07 15:5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瀋陽10月6日電 題:長津湖之戰的背後——來自遼寧丹東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于力、高爽

  國慶期間,以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為背景的電影《長津湖》大熱,這部全景式還原長津湖之戰的電影,讓觀眾看到一個個浴血奮戰的英雄,也讓人憶起中國人民志願軍從遼寧丹東轉戰朝鮮戰場的故事。

  安東是遼寧省丹東市的舊稱,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新義州市隔江相望。當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從這裡走向朝鮮戰場,當“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口號響徹大街小巷,安東便成了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出征地和抗美援朝戰爭大後方的最前沿。

  為了全力支援前線,響應黨中央的號召,當時中共安東市委提出,只要前線需要,“要人給人,要物給物,要血給血,要什麼給什麼,要多少就給多少”。

  “安東市委向全市人民發出捐獻三架飛機的號召,廣大群眾積極參與、踴躍捐款。”86歲的丹東市民宋群基至今仍記得全市人民用實際行動支援前線的場面。

  1953年8月,新華社記者汪欽、李俊在《鴨綠江邊的英雄城市——安東》一文中寫道:“1951年開展的捐獻飛機大炮運動中,安東市人民在增産節約的基礎上,捐獻了九十億余元,可購買戰鬥機6架。”

  1950年8月至1951年8月,敵機經常空襲鴨綠江上的橋梁。面對強敵,為解決前線部隊作戰物資保障難題,東北軍區提出建設一條打不垮、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過了鴨綠江就是前線,無論火車司機還是鐵道兵,都做好了戰鬥準備。”鐵路抗美援朝博物館館長解本勝説。

  此外,為了做好志願軍後勤保障,一些企業、工廠加班加點生産。彼時的安東機械廠承擔為志願軍修理軍械的任務,由於敵機對安東瘋狂轟炸,工廠設施屢遭破壞,工人孫行昌、劉洪文喊出了“只要鴨綠江水沒被炸幹,我們的生産就不能停”的口號。

  安東人民不辱使命。

  這座英雄的城市曾是許多志願軍戰士的家。在一封志願軍戰士張明慶1951年6月11日寫于朝鮮戰場的信中,記者看到了這樣的文字:“親愛的宋大爺:離開您已經有兩個多月了。您對我的關懷和親切的照顧,使我感到祖國的溫暖,我以有這樣可愛的祖國而驕傲。”收信人是時年65歲的宋傳義老人。

  當年因頻遭美軍轟炸,很多人勸宋傳義離開家躲一躲,他卻堅持留下,只因他居住的臨江街是志願軍部隊經常路過和宿營的地方。一次,宋傳義發現隊伍中有一名傷員,立刻迎上去扶到自己家,對老伴説:“兒子犧牲在解放戰爭戰場,他是革命青年,志願軍也是革命青年,都是咱的兒子!”

  這名傷員就是張明慶,他在被宋傳義夫婦照料兩個多星期後奔赴朝鮮戰場。類似的信,宋傳義先後收到300多封。雖然前線戰事很緊張,戰士們仍忘不了跟“老父親”聊聊近況。宋傳義也經常給戰士們寫信,介紹祖國建設和後方照顧軍屬等情況,鼓勵戰士們在前方安心、勇敢殺敵。

  在丹東,像宋傳義這樣的擁軍模範還有很多。87歲的丹東市民呂孝娥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説:“我們家有兩間小屋,把炕都留給了志願軍戰士,我們兄弟姐妹7人在地上打地鋪。”

  “抗美援朝戰爭中,敵軍炮彈轟炸曾造成丹東大批無辜平民傷亡,並帶來巨大財産損失,但這沒有擊垮這座城市。丹東的堅守,展示了中華民族打贏正義之戰的決心。”抗美援朝研究專家、抗美援朝紀念館副館長張校瑛説。

  在抗美援朝紀念館,記者了解到一組數字:1950年至1953年期間,安東市參戰民工220947人,其中隨軍赴朝參戰民工2萬餘人次;出動戰勤大車41814台,岫岩縣5000多名民工冒著戰火連續三天三夜為志願軍搶運彈藥;3萬名婦女參加到拆洗、縫紉、護理的擁軍隊伍中來;青年和學生自願組織輸血隊,僅元寶區青年便為志願軍獻血達58萬毫升……

  英雄的精神在傳承。

  如今,當記者走進丹東,鴨綠江斷橋、大堡機場、凱旋門……這些抗美援朝時期留下的遺址遺跡,如紅色烙印一般鐫刻在丹東的土地上。

  抗美援朝戰爭不僅奏響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凱歌,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也為丹東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自2020年9月19日修繕一新的抗美援朝紀念館恢復開放以來,超百萬人前來參觀,紀念館網站上也留下了數十萬網民的“獻花”和留言。

  “老師告訴我們,抗美援朝戰爭是中國共産黨歷史上的壯麗篇章,志願軍是從我的家鄉丹東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我要好好學習、強健體魄,未來也像英雄們一樣為國家做出貢獻。”參觀完抗美援朝紀念館,丹東市實驗小學學生孫笑熙説。

[責任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