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習近平這四個“與共”,意味深長

2021-09-07 09:1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網 潘子荻

  【學習進行時】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總書記提出這四個“與共”,有何深意?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推出文章,為您解讀。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日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用四個“與共”,深刻闡釋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

  “與共”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為“在一起”。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大家庭,56個民族的兄弟姐妹頭頂同一片藍天,腳踏同一方熱土,雖風俗迥異,卻血脈相通。四個“與共”道出了一家人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輝煌歷史、現實奮鬥和堅強決心。

  昨天,一家人一起創造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我國的一個顯著特徵。數千年來,各民族兄弟姐妹在共同描繪祖國的錦繡山河、共同書寫悠久的歷史、共同創造燦爛的文化、共同培育偉大精神的過程中,留下了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進藏、涼州會盟、瓦氏夫人抗倭、土爾扈特萬里東歸、錫伯族萬里戍邊等歷史佳話。

  近代以後,面對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各族人民共禦外侮、同赴國難,拋頭顱、灑熱血,共同書寫了中華民族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偉大史詩。其中涌現出一大批少數民族的衛國英烈、建黨先驅、工農運動領袖、抗日英雄、開國將領,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2019年,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

  一家人勠力同心,披荊斬棘,一起創造了中華民族昨日的輝煌。

  今天,一家人齊心協力過上好日子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在參加他所在的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提到“齊心協力建包鋼”“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故事。

  上世紀50年代,內蒙古包鋼在大規模建設中遇到設備和建設材料供應不足的難題,當時全國上下積極行動,掀起了一場支援包鋼的熱潮。

  上世紀60年代初,上海、江蘇、安徽等省市的一些孤兒院,因為食品短缺,3000多名幼小孤兒營養不良。內蒙古的“草原母親”敞開溫暖的懷抱,接納了這些“國家的孩子”,並將他們撫養長大。

  兩個感人的小故事,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團結友愛,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生動寫照。

  “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習近平語重心長地説。

  為了讓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發展,將之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加以謀劃,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

  為了讓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習近平一次次到民族地區調研,一次次與各民族群眾面對面交流。在雪域高原、天山南北,在祖國北疆、西南邊陲,都曾留下總書記堅實的足跡和深深的牽掛。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落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也不能少”……發展階段在變,發展環境在變,發展方式在變,但總書記讓“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目標從未改變。

  正如習近平所説,我們56個民族是中華民族共同體,要同舟共濟、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

  明天,一家人同心共築中國夢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強調,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才能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民族團結進步之花才能長盛不衰。

  “石榴籽”各呈個體而又互相密不可分,共同構成飽滿結實的石榴果。習近平在談到民族團結時多次使用“石榴籽”這一比喻,形象而又傳神地凸顯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刻涵義。

  歷史和現實充分表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如何開展?習近平提出了行動指南:

  ——要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要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要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要提升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

  ——要堅決防範民族領域重大風險隱患;

  ……

  條條舉措,同一指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一家人。

  中華兒女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上,需要各民族同胞手挽著手、肩並著肩,共同努力奮鬥,永不分離。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