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病毒溯源調查,美國的謊言如何圓?

2021-08-30 19:51: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8月24日,本週二,美國總統拜登已經收到所謂“有關新冠病毒起源”的情報報告。由於報告的內容是“機密”,並沒有當天馬上公佈。

  此前的5月26日,拜登曾要求情報部門在90天內向他彙報。如今算是勉強交了差。不過,美國的“人類高品質情報機構”搞病毒溯源是否具有專業性,就令人存疑了。與之對比的是另一個“90天”。美情報機構曾預測塔利班佔領喀布爾的時間會是“90天”,但實際上,阿富汗軍僅僅11天就頂不住了。

  如今,這份漏洞百齣的“溯源報告”能否真正拿得出手,也就是可想而知了。而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有關病毒的産生和相關數據是“美國製造出來”的,卻有例可查。

  2021年8月24日,就在拜登接受溯源調查報告的同一天,紐約新任州長凱茜霍楚爾舉行了就職儀式。

  凱茜霍楚爾:我昨晚和拜登總統談到了一些問題,他承諾全力支援我的政府和我們需要的任何東西。

  霍楚爾上任的第一天就宣佈,紐約州新冠肺炎實際死亡人數55400人,而此前一天公佈的死亡人數為43400人,這意味著一下子多出了12000人,此前少報了近30%。

  美聯社注意到,霍楚爾做出這一決定是在和已經大致了解了“溯源報告”的拜登溝通之後做出的。

  這意味著,此前美國政府刻意隱瞞的一些數據,雖然暫時“保密”,但“數據造假”終歸有“瞞不住”的時候。而前任州長科莫的離職與其説是“性醜聞”,更不如説像個“替罪羊”。

  維倫紐夫 美聯社記者:前任州長科莫,他決定只報告醫院和療養院的死亡人數,只有實驗室確診為冠狀肺炎的死亡人數。但他的政府拒絕解釋,為什麼它一直只報告這個(虛假)數字,同時它也忽略了向CDC報告的死亡證明數據,這表明冠狀病毒實際死亡人數比我們估計的數字要高得多。

  媒體注意到,2020年3月31日,前任州長科莫曾有一句有關病毒的“驚人言論”。

  科莫:病毒在中國的時候,我們是知道的,我們認為這種病毒只能攻擊亞裔的免疫系統。

  當時就有人提出質疑,毫無醫學背景的科莫為何如此肯定這種病毒只會襲擊亞裔?

  能使州長大人相信這種説法的權威資訊來源似乎只有一個,那就是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

  那麼再結合今天的數據造假,更有理由懷疑,此前幾個月美國本土産生的新冠病例,是否會因為患者“不是亞裔”而被刻意排除在統計數字之外了?

  而科莫的弟弟,美國有線新聞網主播克裏斯似乎一語道出了天機。

  克裏斯科莫,一直被看作是有公信力的王牌主持人,CNN和CDC的總部都位於亞特蘭大,克裏斯有獲取到CDC資訊的便利條件,而克裏斯的哥哥安德魯科莫又是紐約州長。

  於是這就構成了一條有關2019年10月美國可能已經暴發疫情的資訊鏈。

  而視頻網站youtube公佈這段採訪後,大量網友留言表示,從2019年10月份就出現了新冠類似症狀:

  “我在費城,在2019年10月整個一個月都出現了痛苦的新冠症狀。”

  “我在2019年10月就得了病,導致一個半月無法工作,我不能呼吸,但流感測試為陰性。”

  “我在(2019年)10月得病,持續到新年,有四週服用抗生素當鼻竇炎來治療。”

  “我的兒子在(2019年)7月就得了(新冠)所有症狀,從(2020年)3月5日起開始隔離。”

  “去年(2019年)7月,我去了醫院兩個星期,然後整個8月都在醫院進進出出(住院)。”

  ……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谷歌旗下的視頻網站,中國內地用戶早已無法註冊,留言者可以確信為美國當地居民。

  但從2020年4月起,也就是大批美國民眾開始曝光美國疫情可能更早之時,youtube開始大規模封殺所謂言論上“偏向中國”的美國賬戶。

  僅4月到6月,就有2596個賬戶被刪除,而2020年前三個月的數據僅為277個。2020年4月關閉了186個頻道,5月關閉了1098個頻道,6月關閉了1312個頻道。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此前的2020年3月11日,美國聯邦首席技術官科雷特西奧斯緊急召見谷歌、臉書、亞馬遜、微軟、推特等網際網路公司高管,進行了約2個小時的秘密視頻會議商討對策。

  那麼當天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美國疾控中心主任雷德菲爾德親口承認,在美國,確實有一些“流感”死者實際感染的可能是新冠肺炎。而據CDC發佈的數據,2019至2020流感季,美國共有3800萬人感染,2.2萬人死亡。與之對照的是,2018至2019流感季,共有440萬人感染,3500人死亡。

  於是,2020年3月11日,特朗普開始“甩鍋中國”,3月16日,特朗普有關“中國病毒”的虛假資訊出現在推特上。時任紐約州長科莫曾公開表示不滿。

  2020年4月30日,美國新澤西州貝爾維爾市長梅爾哈姆進一步表示,自己在2019年11月就已感染新冠。

  美國新澤西州埃塞克斯縣貝爾維爾市市長 邁克爾梅爾哈姆:毫無疑問我一直是在美國的,我十一月的時候去過一個會議,當時有很多人在場。我基本確定我是在那裏感染的,我當時出現了症狀,離開時情況惡化。我一開始完全不知道是因為什麼,一開始我的症狀是嗓子疼,有點高燒。但我後來又很快意識到,當我開始發燒、渾身發冷、乏力,很顯然事情有些不一樣了。

  直到2020年4月,梅爾哈姆做了抗體檢測。

  美國新澤西州埃塞克斯縣貝爾維爾市市長 邁克爾梅爾哈姆:毫無疑問我去做了(檢測),是個血漿機,他們稱之為全血檢查。當時主要是檢查兩種抗體,有血清、血液等。他採集後跟我説,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感染過,這是種心理反應,你肯定是陰性的。然後我們就閒聊起來了,又過了五分鐘,他再低頭看的時候。我看到了他的反應,他的眼睛幾乎從頭上掉下來了,他看看檢測,你竟然是陽性。然後我説,好吧,我並不驚訝。我覺得我是感染過的,醫生説,但是十一月這不(可能)。

  在梅爾哈姆看來,身為市長,有責任把真相告訴民眾。

  美國新澤西州埃塞克斯縣貝爾維爾市市長 邁克爾梅爾哈姆:正因我公開發聲,我收到大量的郵件,成百上千條社交媒體上的消息。人們告訴我,他們也在十一月到十二月重病。他們從來沒有生過這麼重的病。這一點是很好的,我的家人同事記得我去年十一月病得有多重,這對那些同樣在去年11-12月生病的人來説,是一種證明。

  然而,梅爾哈姆的聲音被刻意埋沒了。在美國政府的授意下,谷歌、推特等科技公司不斷封殺有關美國疫情早就發生的資訊。到了2020年5月,推特已經刪除了17萬個所謂“與中國政府有關聯”的賬號。

  但與此同時,美國網路公司又成為配合西方媒體炒作“中國實驗室洩露”不實言論的幫兇。通過谷歌開源大數據集GDELT,抓取2020年以來與“實驗室泄漏”相關的8594條新聞報道發現,來源為美國的有5079條佔比59%,英國、澳大利亞分別排名第二、第三為611條和597條。這些報道都在毫無根據的情況下抹黑中國。

  對此,世衛組織無奈地表示,這場疫情使人患上“(不實)資訊流行病”。

  網際網路巨頭一方面不尊重世衛組織科學家已有的結論,另一方面,有關德特裏克堡可能是病毒源頭的質疑報道,則被刻意淡化了。

  而實際上,德特裏克堡實驗室曾是病毒散播的源頭,並不是小説,而是70多年前就已存在的事實。

  1950年9月20日到27日,美國海軍發動代號“大海潑灑”的放毒行動。海軍掃雷船攜帶大約5000噸含有能引起呼吸系統疾病和尿路感染的黏質沙雷菌和球形芽孢桿菌的水,駛入加州舊金山灣散播出長達兩公里的水霧。

  “大海潑灑”共模擬了六次生物襲擊,四次是球形芽孢桿菌,兩次是黏質沙雷菌。

  根據美軍在43個採樣點的統計,在短短7天,整個舊金山80萬居民,每分鐘吸入了大約5000個以上的帶菌粒子。

  1950年10月11日,11名當地居民得了肺炎和尿道感染,在斯坦福醫院檢查後發現,他們體內有整個加利福尼亞州都不存在的病菌:紅色的黏質沙雷菌。三周後,75歲的小愛德華內文死於細菌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這批細菌來自馬利蘭州的德特裏克堡。主持這項研究的是被稱為“細菌大帝”的德特裏克堡生物戰實驗室科學部主任鮑德溫。

  鮑德溫的放毒計劃從1948年10月就已經提出,目的是測試通風、供水和地鐵系統受影響的程度。直到1977年,美國軍方才承認,老百姓做夢也想不到的“美軍向公眾放毒”確實存在。

  可笑的是,這場毒害了80萬人的“模擬生物戰”得出的結論只是:“一次成功的生物戰襲擊,可以通過在海上釋放有效細菌,在相對大的區域內實現”

  1952年8月,德特裏克堡指揮官克雷西秘密指派四名專家調查死亡事件。專家承認,拿黏質沙雷菌做實驗“不理想”。

  1981年3月,死者之孫、小愛德華內文三世對美國軍方提出起訴。加州地區法官康迪曾不解地問聯邦助理檢察官科恩,為什麼軍方不找個人口稀少的地方放毒?科恩回答説,如果是那樣,“實驗結果就無效了”。

  這起“德特裏克堡放毒案”以受害者敗訴而告終,美國最高法院維持了判決。

  “我知道這個案子不可能‘贏’,因為它反對的是美國政府,但這是一個需要講述的故事。”

  ——小愛德華內文三世

  直到2005年,美國藥監局才把黏質沙雷菌正式列入“致命病菌”之列。

  1983年,德特裏克堡生物實驗室發言人曾表示“我們當然不可能説出所有的秘密”。

  如今,德特裏克堡的疑點越來越大,美國主流媒體仍然顧左右而言他。

  《紐約時報》注意到,一首英文歌曲正在網際網路上走紅。

  英國政治與國際關係學者福迪認為,美國情報機構未能就“實驗室泄漏”假説提供任何證據,而“指責中國”的戲碼將永無止境。這無疑會損害溯源調查的科學性。可以想像的是,美國謊言製造機還會運作下去。而對世界而言,由於美國的破壞,新冠病毒的真正起源,以及人們想知道的任何科學資訊,將變得越來越難以被確定。

[責任編輯:王思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