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醫師達408.6萬人 支撐起世界上最大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2021-08-24 10:43: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中國醫師達408.6萬人(大健康觀察)

  支撐起世界上最大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本報北京電 (記者熊建)記者從國家衛健委獲悉:截至2020年底,中國共有醫師408.6萬人,覆蓋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所有醫學主要專業,每千人口醫師數達到2.9人。醫師隊伍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佔比59.5%、具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的佔比45.8%。2020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人次數達到77.4億,中國醫師隊伍支撐起世界上最大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健康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嚮往和追求。維護人民健康是廣大醫師的初心和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加強醫師隊伍建設作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基礎性工作,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實施路徑,推動醫師隊伍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

  牢牢立足基本國情,遵循醫學人才成長規律,統籌各方面力量,持續增加和優化醫師資源供給,為衛生健康事業發展提供堅實人力支撐。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以醫師為代表的廣大醫務工作者迅速集結、奔赴前線、連續作戰,為奪取抗擊疫情重大戰略成果作出了巨大貢獻,贏得了黨和人民的高度讚譽,體現了偉大抗疫精神,展現了黨領導下醫師隊伍發展建設取得的豐碩成果。

  注重發揮制度優勢,鼓勵廣大醫師和醫務工作者發展醫學技術,提高醫療品質,不斷增強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本領。中國在世界上首次分離了沙眼衣原體、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進行了第一例斷肢再植手術,在救治大面積燒傷、化學藥物治療絨毛膜上皮癌、研製抗瘧疾新藥青蒿素、肝癌早診早治、分化誘導治療白血病、重大傳染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醫學技術創新成果。屠呦呦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國疫苗研發團隊自主研發的多款新冠疫苗已經用於全球疫情防控。

  經過不懈努力,中國成為“全球醫療服務可及性和品質指數”排名進步幅度最大的國家之一。每人平均預期壽命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5.0歲提升到2019年的77.3歲,孕産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由1500/10萬、200‰左右下降到2020年的16.9/10萬、5.4‰,人民健康水準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

  發揚改革創新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化醫師管理改革,顯著激發醫師執業活力潛力。

  啟動實施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堅決破除“四唯”問題,突出臨床實踐導向,體現中醫藥人才特色,鼓勵醫師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

  拓展醫療服務新形式,鼓勵符合條件的醫師開展網際網路醫療,方便群眾就醫,助力疫情防控。

  探索多學科診療模式,組織不同專業醫師和技術人員協同配合,突出預防為主,推動建立覆蓋生命全週期、健康全過程的醫療服務模式。

  全面實施醫師註冊管理改革,運用資訊化手段,推動醫師由單點執業到多點執業,再到區域註冊,優質醫師資源輻射帶動作用充分釋放,群眾在基層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截至目前,全國多機構執業的醫師數量達到30.4萬,其中到基層執業的佔比超過40%。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