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德耀中華】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擇一事終一生的“敦煌女兒”

2021-07-20 13:42: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幾代莫高窟人為保護、研究和弘揚敦煌石窟文化藝術,付出畢生精力。對我來説,沒有愧對祖先和先輩交給自己的事業,就是最大的幸福。”被稱為“敦煌女兒”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説。

  1962年,24歲的樊錦詩參加大學畢業實習第一次來到莫高窟,那時環境閉塞、物資匱乏,條件非常艱苦。住土屋、睡土炕、用土桌、坐土凳、點油燈、喝鹹水……但莫高窟璀璨瑰麗的壁畫和栩栩如生的彩塑令她著迷。然而,體弱的樊錦詩因嚴重水土不服,提前結束了實習。

  1963年,樊錦詩從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考古專業畢業,被分配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父親擔心她的身體,給學校領導寫信建議重新分配,樊錦詩卻沒有把父親的信交給學校領導,毅然選擇了莫高窟,這一去就是一輩子!

  當年,因沒有現代交通工具,從莫高窟去一趟敦煌縣城要走大半天路。研究人員還要在洞窟裏進行臨摹壁畫、保護修復、研究文獻等工作,條件非常艱苦。

  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莫高窟在1987年成為中國首批進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的遺産地,並逐步成為世界文化遺産保護和利用的全球典範。

  “如果説我從來沒有猶豫過、沒有動搖過,那是假話。敦煌和北京、上海相比,確實是兩個世界,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就感到孤獨。”樊錦詩説,“可是第二天只要一走進石窟,我就感到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21世紀初,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莫高窟旅遊逐漸發展起來。但在旅遊業發展中,損害文物的情況時有發生。為讓莫高窟得到更加完善的保護,在樊錦詩的不懈努力和積極推動下,敦煌研究院在全國率先開展文物保護專項法規和保護規劃建設,促成了莫高窟保護條例和保護總體規劃的編制,使莫高窟的保護、研究、利用和管理納入了制度化和規範化的軌道。

  在樊錦詩的帶領下,敦煌研究院還推出了許多創造性舉措,在西北偏遠的戈壁沙漠深處打造和培養出了一支在石窟寺研究領域具有國際領先水準的綜合團隊。58年來,樊錦詩始終探索保護、研究、弘揚文化遺産的道路,總結凝練出幾代莫高窟人“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並切身踐行。投身莫高窟的樊錦詩,近年來先後榮獲“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以及“改革先鋒”“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全國優秀共産黨員”等稱號。

  “我雖然年過八十,但只要我一息尚存,仍將繼續為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盡心竭力,作出自己的貢獻。”樊錦詩説,她和敦煌研究院的同事們要進一步傳承弘揚“莫高精神”,一方面要加大對文物保護的科技攻關力度,更加深入地挖掘、研究敦煌文化藝術價值,探索更加多樣的傳播方法和形式,豐富敦煌文化藝術的傳播內容;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敦煌研究院在國際文化遺産領域的重要影響力,繼續加強中外文化交流互鑒,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文化資源交流共用,聯合建設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文物保護和文化弘揚基地,為“一帶一路”建設作出新貢獻。

  擇一事、終一生。彈指一揮間,樊錦詩與莫高窟已相伴相守了58年,莫高窟已經成了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青絲到白髮,她把青春和心血全部奉獻給了輝煌的莫高窟,奉獻給了崇高的敦煌石窟事業。

  “能為莫高窟這樣一處具有無與倫比價值的世界文化遺産服務是我和同事們的榮幸,守護莫高窟是值得奉獻一生的高尚事業,是必然要奉獻一生的艱苦事業,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為之奉獻的永恒事業!”樊錦詩説。(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趙 梅 李琛奇)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