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雲之南 “象”往的家園
如果沿北回歸線做一次環球旅行,你會發現這是一條名副其實的荒漠帶,它自西向東串起了北美沙漠、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但別灰心,繼續往東,你將在中國雲南邂逅一片熱帶森林,宛若鑲嵌在荒漠帶上的綠寶石。這裡不僅是亞洲熱帶森林分佈的東北緣,也是中國最後的亞洲象棲息地。
可是最近,一群亞洲象似乎“越界”了。它們從西雙版納出發,一路向北遷移500公里至昆明。“大象去哪兒”成了全世界都在追的連續劇。中國在北移象群的保護管理中做到了密切監測、及時研判、提前防範,必要時採取阻攔和食物引誘等柔性方式。種種舉措讓這些身高數米、體型龐大的巨獸一路走來,人象平安,展示了野生動物保護的中國範本。
亞洲像是森林生態系統的“傘護種”,保護它們及其棲息地能使熱帶森林生態系統裏的其他野生動植物得到庇護。亞洲象還是有名的“雨林工程師”,其個體遷移能加快沿途森林生態系統的更替:大象在森林中踏出的象道可以為其他動物的有效擴散提供便利;大象的糞便殘渣不僅是昆蟲的美食,也吸引了食蟲鳥類的光顧,使植物種子得以傳播。
令人痛心的是,由於非法獵殺、棲息地減少等原因,全球範圍內亞洲象數量在過去100年裏下降了九成。但是,在中國雲南境內活動的亞洲象種群數量卻從20世紀80年代的150頭左右增加到現在的約300頭。正如長期從事亞洲象研究的國際專家阿荷穆薩所言:“對於亞洲象而言,沒有比中國更安全的國家了。”
伴隨種群數量的增加,中國亞洲象的棲息分佈區遠超現有保護區範圍,大象與人類生存空間的重疊度也越來越高。如何化解人象之間的矛盾,探索實現和諧共生,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長期課題。
近期,記者兩次前往雲南,深入雨林和村寨,看到了當地在亞洲象保護管理方面所做的積極探索:建立監測預警體系,營造防象圍欄,建設大象食物源基地和開展替代種植以引導大象到遠離人群處取食,提高和細化野生動物肇事補償標準等。眾多舉措已初見成效。
(本報記者 徐 譚 張 勇 本版照片由本報記者徐譚攝,無人機航拍畫面由雲南省森林消防總隊提供)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