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埋下一顆理想的種子 北京大學探索田間地頭的思政實踐課

2021-06-21 15:39: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2020年暑期,北京大學師生在山西大同的田間地頭開展思政實踐課。 北京大學供圖

  “埋下一顆理想的種子”,北京大學法律專業學生高彤玥記得,在思政實踐課總結會上曾有老師將這門特殊的課程總結成這樣的一句話。而她心中的種子來自於壽光——一個以蔬菜産業聞名全國的縣市。

  2020年8月,北京大學把思政實踐課開到了三元朱村的村史館,村書記王樂義為一批法律專業的北大學生“上課”。在這堂課上,這位80歲的老書記回憶起一個故事:那時他們去香港調研市場,人家問有沒有不帶刺的黃瓜,他説不帶刺的那不叫黃瓜呀!對方就衝他們笑了笑。那時壽光蔬菜達到無公害標準,可在香港、在東南亞市場已經要求綠色蔬菜標準了。三元朱村派出千百名技術員,在全國建起冬暖大棚。如今,壽光已經成為全國多項蔬菜標準的制定者。

  “當你去真正觀察到中國的農業是現代化、技術化的,有了真實認知之後,就不會被國外虛假的觀點欺騙。” 據高彤玥觀察,“身邊同學中,有的因為思政實踐課的所見所想而堅定專業方向,找到研究內容,或是讓人生走上全新道路。思政實踐是在我們心中埋下了一顆理想的種子。”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思政課教學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相結合。

  同年,北京大學開始組織建設北京大學思想政治實踐課程。1062名北京大學的大一學生組成83支課程團隊,走出校園,去往26個省、區、市,去到工廠園區、田間地頭,在村舍中聽老黨員的故事,探訪退伍老兵,在山川沃野中真實觸摸中國社會,學習這門1個學分的社會必修課。

  這年6月,北京大學馬克思學院副院長陳培永帶不同學院的50多名本科生,到山東開展思政實踐課。

  6月18日,在由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北京大學主辦,中央網信辦網路傳播局、教育部社科司、中國青年報社承辦,中國青年網、新浪微博協辦的“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路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啟動儀式上,陳培永分享了自己的所得:“我理解了,最鮮活的思政課,不是乾巴巴的書本,而是億萬中國人寫在祖國大地上的青春華章。”

  專業知識“牽手”思政教育

  去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一支隊伍去往一個小鄉鎮,那裏的傳統産業是藤鐵。北大考古文博學院黨委書記、教授陳建立記得,學生去參觀學習後很驚訝,原來從文物中發掘優秀創意,移植到現代工業産品中,可以促進産品的轉型升級。

  讓他意外的是,這一系列的思政實踐課活動改變了很多同學對考古的刻板印象。以往在青年眼裏,考古就是研究陳舊的文物,是一門冷門的學科。但走出校門後,學生發現現代生活也需要考古文化,如遊戲人物設定、電影主題公園設計都要從考古學中汲取養分,“這不是宣教,而是讓他們在現實生活中體會到考古魅力,感悟考古價值。”

  在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生也積極參與到了思政實踐課的建設和策劃中來。開課前,學院舉辦了一場課程策劃創意設計賽,提前讓學生去策劃思政課地點、內容、環節,通過現場評比,由老師、同學去判斷這份思政實踐課實施策劃設計得好不好,操作性高不高,學生將來的收穫多不多。

  兩年的探索裏,北大思政實踐課精心打造了一套新課程導師團的“樣板”。針對每一次實踐課,按照教師與選課學生人數1:20的比例配設指導教師。在出發前,會有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帶領學生學理論、讀經典;課程結束後,也有學科專業教師帶學生舉辦讀書會,引導大家將理論和實踐結合思考。

  在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黨委書記劉德英看來,田間地頭的思政實踐課堂裏,教師更像是一盞路燈,“在需要的時候發出亮光,如果學生走得很好,我們就像白天的路燈,默默陪伴。”

  2020年,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的5支課程團隊去往江蘇淮安、福建永泰、雲南動海、四川宜賓、浙江麗水等思政實踐課教育基地,分別圍繞“行走中的黨課”“直播間裏的民生”“風雨後的復蘇”“雲端上的守望”“旗幟背後的故事”等主題開展調研活動。

  在宜賓市某區進行基層調研時,政府管理學院的高昕陽跟當地幹部聊起扶貧的話題。他們向扶貧幹部提問:開展扶貧工作最困難的是什麼?如何協調不同類型的産業?座談會上,村幹部一一回應解答。

  正是因為這次思政實踐課,高昕陽在學校輔修了社會學的課程。在暑假,他邀請清華大學的朋友一起組隊,回到自己的家鄉開展了社會調研,“田野調查能鍛鍊我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術的好奇心可能就存在於這種張力之中。”

  今年思政實踐課開班前,高昕陽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讓學弟學妹帶著課題去學習。比如針對鄉村振興的話題,同學們可以提前查閱資料,閱讀學術文獻,“如果能帶著問題去思考,會激發未來在專業學習中的興趣。”

  讀國情書、讀基層書

  2020年,北大思政實踐課繼續出發,25個開課院係,38位書記、院長帶隊授課,287位思政課教師、專業教師帶隊,226名黨員研究生擔任課程助教,3226名大一、大二學生,組成191支團隊,跨越29個省、市、區,在社會大課堂中讀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

  2020年8月,一堂北大思政實踐課開在了江蘇省連雲港市的貧困地區。在脫貧攻堅決勝之年,連雲港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在華威玩具工廠,女工們正在縫製布偶,北大學生們還能聽到縫紉機轉動的聲音。聽過了當地人的講解,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張俊龍才知道,這樣的一個玩具廠為居民提供了很多就近就業的機會,解決了從前“賺錢要出村”的問題。

  一路發現,一路收穫,同學們親眼見證了眾多一線扶貧的成果:孫凈埠村電商創業園區搭建的 “黨建+電商”創新平臺、省級美麗鄉村川星村打造的“鮮果種植+採摘+觀光旅遊”等特色一體産業……

  “扶貧遠不是我們在書本上所看到的那麼簡單,更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這裡面有因地制宜的大學問。” 張俊龍越發感受到國家的扶貧政策對一方居民生活的改變,更近距離地體會到了基層幹部的扶貧初心。

  不同的地方,北大思政實踐課程團隊相繼出發。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思政實踐課程團隊以《習近平在正定》為教材,把正定縣當作教室,在縣黨組織誕生地和地道戰遺址尋訪黨員初心;生命科學學院思政實踐課程團隊赴陜西漢中,以生態文明建設為課程調研主題,讓專業保護人員和當地村民做實踐導師,深入生態保護基層一線,在實踐中理解綠水青山的價值。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宋朝龍感慨,現在的學生不能只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抽象的知識,“他們在思政實踐課上發現了真實的問題,了解中國國情,看問題的角度和深度都會發生相應變化。”

  潛移默化,潤心無聲

  “我們的思政實踐課很不一樣,老師同學們一起出發,每晚評議會上把自己所思所想講出來,大家一起交流學習。我才發現原來政治課可以這麼新穎深刻,社會實踐可以這麼走心。”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地球化學專業2018級本科生陳修遠在團隊評議會上説道。

  北大思政實踐課從一開始就不是搞組團旅行,不是走馬觀花看熱鬧,陳培永認為,“我們必須用思想理論來講政治,用思想的感召力來教育同學,用理論的高度來引導同學,不能淪為思政形式主義。”

  在摸索中,北大思政實踐課打磨出了一套反饋機制。在社會課堂結束後,團隊會通過交流座談、專題訪談、主題團日、每日評議會、讀書分享會等形式,讓學生反思討論,由老師引導總結。

  李淑靜發現,青年人對世界的好奇心被激發出來了。出發前,學生以“改革開放五位一體”為主題去學習理論,到了浙江,在杭州余杭區學生與當地創業者座談會上,“未來人工智慧和人類存在什麼樣的關係”“人工智慧對語言類專業學生産生什麼影響”“未來就業存在哪些可能性”……一個個問題被學生拋出來。

  “思政實踐課希望他們真聽、真看、真感受,而不是靠説教去得出結論。”參觀後,在評議會上,有同學驚訝地發現,白天站在同一個地方,看著同樣的東西,聽著同樣的講解,可一到總結,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這時,專業老師就會用思政理論提綱挈領地總結概括,引導學生以知踐行,以行促知。李淑靜認為,這種沉浸式、互動式思政課,“讓他們感受到了社會主義理論是能解釋現實的,書本上的思政思想是有血有肉的。”

  去年,2019級物理學院李志昊捧著一本《苦難輝煌》,坐大巴在沙漠裏穿行了4個小時,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東方紅衛星升起的地方是怎樣的環境。在酒泉發射場,烈日陽光像炭烤,這裡缺水、乾旱,大風卷著沙子不停地吹打在他們的臉上、身上。

  在座談會上,一位北大學長回想起自己第一次親身經歷火箭發射的時刻,那時聲音很大,把玻璃都震碎了,在場人都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淚。學長對他們説,只有到了那一刻,你才能切身體會到航太工作的偉大。

  李志昊覺得,“書本上的描述不過是幾筆文字,但現實中的困難卻令人難以想像。”這是一種和閱讀文字不一樣的感受,在現場,航太科技工作者像戰士一般不畏艱險、永遠向上的精神能真正地震撼到他的內心。

  他把思政實踐課看做一場思想的啟迪,它讓人思考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下冷靜地分析,做出開創性的事業。如今,李志昊在嘗試校內創業,有時遇到困難,找不到解決的辦法,他的腦海裏就會想起航太工作者的故事,“這個時候你會潛移默化地去學習老一輩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高彤玥記得《燕園情》有一句歌詞非常貼切:“我們來自江南塞北,情係著城鎮鄉野。”

  坐在課堂上,“我們會覺得大棚裏的物理原理、發電廠的技術攻關離我們很遠,對背後的中國精神也沒有真切的感知。”在她看來,思政實踐課或許無法教授專業技術,但“它讓我們能夠近距離地觀察和感受這個世界,就像一粒種子,把精神埋進了我們心中的土壤。”

  在村史館,當同學為王樂義老書記的奮鬥故事鼓掌時,而老書記擺擺手卻説,你們才是以後的國家棟樑。

  “要完成這個期望,仍需要堅定初心、不懈奮鬥,今後我們也許會長成參天大樹、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結出花朵果實。而思政實踐就是那一顆種子。” 高彤玥説道。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楊潔 記者 葉雨婷 樊未晨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