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邊”到“身邊”,大思政課點亮理想之燈 ——“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路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側記
你有沒有聽説過北大女生宋璽的故事,她在大三下學期,瞞著家人報名參軍,成了亞丁灣護航編隊中唯一的女子特戰隊員; 你有沒有遇到過岳松這樣的思政教師,他的網路思政課被彈幕刷屏;你有沒有在思政課上聽過“航太英雄”楊利偉的故事;
……
今天,一堂別開生面的雲上大思政課在北京大學開講。
“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網路主題宣傳和互動引導活動啟動儀式在這裡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北京大學主辦,中央網信辦網路傳播局、教育部社科司、中國青年報社承辦,中國青年網、新浪微博協辦。
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在這堂“雲上”大思政課上被生動地連接起來。
“青年人説,請不要走在我後面,我可能不會引領;也不要走在我前面,我可能不會跟隨;請走在我的身邊,做我的朋友。”團中央青年講師團成員、山東理工大學思政課教師岳松説,為了把思政課讓進青年學生心中,他努力嘗試著在課堂上提高學生的“到課率”“抬頭率”“點頭率”。
什麼時候人才能點頭?必須得走心,要讓人有觸動。想讓別人走心,得和別人交心。“不和學生做朋友,學生為什麼要跟你走? ”岳松説,思政課教學要“配方”先進、“工藝”精湛、“包裝”時尚。
後來岳鬆開始講網路思政課。他的課《形勢與政策》,時效性特別強,選題的角度,話題的熱度,大家的態度,“彈幕是個探針,採樣量越大,它就越精準。”岳松説。
其實,新時代的思政課已經開到了田間地頭,開到了指尖屏上,有滋有味、有聲有色、有趣有料,讓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
不過,思政的魅力,不僅在於課堂上“暢飲真理”的酣暢,更在於習得“道理”後的眼中有光、腳下有泥。
北大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畢業生樊靜蓉畢業後,作為選調生來到了重慶市渝北區玉峰山鎮玉峰村當黨委書記助理。“走出書齋,我就要走到最遠的地方去,腳下帶最多的泥土,經受最艱苦的磨煉。”樊靜蓉説。
讀國情書、讀基層書、讀群眾書。樊靜蓉是中國千千萬萬有志青年的縮影。
“在我入伍的2015年,全國有80萬大學生報名參軍,這個數字在2020年,變成了120萬。後浪滾滾,每一滴水,都倒映著家國情懷、責任擔當。” “90後”、北大碩士研究生宋璽説。
十年前的宋璽在北大是多面手:校園歌手、電臺主播、運動達人,但是她卻覺得這一切“有些浮躁和無聊,缺少某種沉甸甸的價值和意義。”
於是,她走上了一條讓自己“吃苦”的道路——走入軍營。
宋璽開始練習爬鐵絲網、越野跑,練實彈射擊和擒拿格鬥,“苦真的吃了不少,但覺得苦時,偷嚼的板藍根顆粒,卻很甜。” 宋璽説道。
2016年底,宋璽成為唯一一名女陸戰隊員,隨中國海軍編隊赴亞丁灣執行護航任務。“訓練時淌下的每滴汗水,海上漂泊時的每分寂寞,暈船的疲憊,受傷的痛楚,都有了宏大的意義。那就是個人成長依託民族命運,人生價值匯入時代洪流,這是北大的精神,更是北大的傳統。” 宋璽説道。
退伍返校後,宋璽成為海軍宣傳員、兼職輔導員。她登上了學校的思政課講臺講述自己的故事。
正如一位航太員説過的:人在太空,身體會失重;人在地面,如果沒有夢想,靈魂就會失重。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思政課教師付麗莎展示了一張照片——北京航空航太大學一位碩士畢業生王楠與中國女航太員王亞平的合影。
王楠初一時,神舟七號首次實現太空行走;高二時,神舟十號飛天,王亞平太空授課,“那堂’太空授課’是我最美好的一幀記憶,’太空教師’王亞平一直是我追夢路上嚮往的光。”王楠説。
“航太”成為她心裏最神聖的夢想,航太人成為她最堅定的榜樣。高考填報志願時,她把6個平行志願的首選專業全部寫成了“測控”,就是為了離航太事業近一點。
今年,王楠碩士畢業了,如願成為一名光榮的航太工作者。
付麗莎説,思政課的意義就是讓這些“天邊”的故事、“天邊”的榜樣,走到學生“身邊”,走進學生心裏。
剛剛從神舟十二號發射現場趕來的“航太英雄”楊利偉向現場大學生介紹,在神舟十二號執行任務之前,他與航太員們一起,到位於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東風革命烈士陵園緬懷先烈。
760多位烈士靜靜的躺在這裡,他們的平均年齡不足27歲。“我們取得的輝煌的背後,是幾代航太人不懈的努力。”楊利偉説,正是他們的默默奉獻,才有今天航太員太空傲遊。
“大家還記得,國際上管航太員叫astronaut,但我們成功創造了一個新的詞,我們把中國的航太員叫taikonaut。”楊利偉説。
據了解,詞根taiko出自“太空”的拼音,目前該詞也被牛津詞典收錄,意思為Chinese astronaut(中國宇航員)。
一位航太員曾經説過,托舉我們飛天的雙手,一隻叫“科技”,一隻叫“國力”。
大思政課不僅是課堂大,更是格局大、陣地大、作為大。“最鮮活的思政課,不是乾巴巴的書本,而是億萬中國人寫在祖國大地上的青春華章。”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培永説。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6月18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