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蒼穹十余載,“追星人”有了自己的星星
仰望蒼穹十余載,“追星人”有了自己的星星
小行星上保留了太陽系形成早期的痕跡,對於理清太陽系的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研究小行星能更好地幫助人類防範外來天體撞擊。
徐智堅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在讀研究生
5月1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工作組公佈了數百顆小行星命名,中國業餘天文臺“星明天文臺”喜獲4顆小行星命名,其中有2顆是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以下簡稱紫金山天文臺)在讀研究生徐智堅發現的。而另外兩顆小行星中,其中一顆就以他的名字命名。
這顆名為“徐智堅”的小行星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公轉週期約3.45年,軌道半長徑約2.285天文單位。
從發現到獲得正式編號,徐智堅等了10年。
始於興趣,終於熱愛。這10年裏,他孜孜不倦,捕獲了上百個未知天體,成為業餘天文愛好者圈子裏知名的“追星狂人”,並成功轉型為專業的天文研究者。
暗夜裏爭分奪秒尋星
上初中時,“天文迷”徐智堅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天文望遠鏡,喜歡上網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學習。“高中時,我在一本雜誌上看到高興老師介紹的觀星教程,覺得特別有趣,自己也實踐了一下。從那以後,我就加入到天文愛好者論壇和聊天群裏,真正結識了高興老師。”他説。
徐智堅口中的高興,是我國著名業餘天文學家。2007年,高興聯合徐智堅等十來位天文愛好者,創建了星明天文臺。“如果從業餘愛好者做天文搜索的角度來看,我們是獨一家。”徐智堅説。
徐智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其實早在2011年,他就發現了最近新聞中提到的那兩顆小行星。
作為一名天文愛好者,當時還在上大學的徐智堅參與了星明天文臺小行星搜索項目。這個項目對全民開放,依靠平臺提供的天文觀測數據,所有人都能參與到發現小行星這項令人心潮澎湃的活動中來。
該平臺每天都會在晚上實時更新圖片,徐智堅所要做的,就是在第一時間從網上下載這些圖片,然後通過和國際小行星中心網站上提供的圖片進行對比,確定目標對象的坐標,從而確認小行星存在的可疑蹤跡。
此平臺的觀測設備架設在新疆,一到夜裏,就會傳送回最新的圖片。“全球每天都有無數天文愛好者,做著和我一樣的工作,要想發現最新線索,就必須在第一時間掌握一手資料。”徐智堅説。
那時每天夜裏,徐智堅都“鉚”在電腦桌前,暗夜尋星,一直到淩晨兩點,有時甚至熬到三四點,不眠不休。在天文愛好者眼裏,這是一場爭分奪秒的競賽。稍不留神,就會出現“意外”,讓別人捷足先登。
徐智堅坦言:“恒星數量龐大,觀測數據量也巨大無比,要想從中發現小行星,是需要一點運氣的。”曾有一次,星明天文臺團隊發現超新星後,僅比國外愛好者搶先10分鐘提交報告,就獲得了發現權。
這些年,星明天文臺陸續搜索到一百多顆小行星,但只有7顆獲得了永久編號。
把熱愛變成未來事業
10多年來,徐智堅“捕星”戰果赫赫,一共發現了70顆超新星、4顆河外新星、4顆永久編號小行星、數10顆新變星,還曾發現280多顆SOHO彗星,7顆STEREO彗星,數量居世界第三。
憑著一股狂熱勁,這位業餘小行星捕手,成功將興趣變成了未來的事業。
徐智堅本科時就讀于南京郵電大學,學的是該校炙手可熱的通信工程專業。畢業後,他在當地一家單位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由於行業競爭壓力大,加之部門發展勢頭不太好,在朋友和老師的建議下,徐智堅決定考研,立志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裏幹出點成績來。
如今,徐智堅如願以償在紫金山天文臺攻讀天文學碩士學位,主攻近地小行星的研究。
在星明天文臺,像徐智堅一樣,因為熱愛而半路出家成為專業天文研究者的,還有好幾位。發現未知的小行星,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是大家的夢想。
不過,徐智堅的夢想不僅於此。“小行星上保留了太陽系形成早期的痕跡,對於理清太陽系的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研究小行星能更好地幫助人類防範外來天體撞擊。”他説。
帶著對太空的憧憬,這位星際獵手,正在無限接近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