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小鮮@新發展理念 | 不斷夯實基層社會治理這個根基
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準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基層。基礎不牢,地動山搖。2020年7月2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工作時強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區治理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要總結推廣實踐中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不斷提高教育培訓的先進性和系統性。”近年來,長春市高度重視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堅持頂層設計,深度謀劃推進社區治理創新的思路和措施,將社區建設與發展作為推進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創新的一項基礎工程,與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民生改善統籌規劃、協同推進。2020年3月,長春在全國率先建立了網格長、樓棟長、單元長“三長”聯動機制,促進了全市社區建設提速升級,城鄉社區治理水準得到全面提升。
為什麼要實施“三長”聯動機制?實施這一機制後取得了哪些成效?帶著這樣的問題,參加“大國小鮮@新發展理念”網路主題宣傳活動的記者,走進長春市綠園區青年路街道銀融社區,從這個社區的變化中找尋答案。
下棋、唱歌跳舞、打乒乓球、畫畫、練書法……記者走進銀融社區,就看到很多老人在這裡的融鄰中心愜意地享受生活。“之前並不是這樣。銀融社區共有10個小區,其中8個無物業管理小區,老舊小區多、下崗人員多、老年人多,這些因素給社區管理和服務帶來了不少難題,社區居委會自治能力不足、共治網路發展不平衡等治理瓶頸凸顯。”銀融社區黨委書記陳春梅介紹説。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城鄉社區建設,強化網格化管理和服務,完善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切實把矛盾化解在基層,維護好社會穩定。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銀融社區建立了“網格防控站—樓棟防控組—單元防控志願者”三級防控體系,作用明顯。長春市推出建立“三長”聯動機制要求後,銀融社區在原有網格治理體系基礎上,很快就建立了“網格—樓棟—單元”組織架構,由社區黨委書記帶領5位兩委班子成員擔任網格長,240多位有熱情、有能力的黨員、幹部、志願者“轉換”身份,擔任樓棟長、單元長,社區服務、治理的觸角延伸到每家每戶。
豐和林苑小區2棟的樓棟長劉艷紅告訴記者,“自從擔任樓棟長,我覺得責任更大了,任務更艱巨了。要為小區的樓棟安全負責。之前有些問題,社區工作人員和居民對話,有的居民會存在不配合的情況,現在大家都是一個樓棟的,彼此熟悉,一些瑣碎細小的事情,我們去協調溝通,問題就好解決多了。”“最近社區搞綠化,在部分小區樓棟前設置用防腐木做成的花池子,以免大家亂放雜物。我們小區老年人多,老頭老太太平日裏就喜歡種花種草,現在有了這個好機會,我們就招募花池子認領人,老人們可積極了。”對比實施“三長”聯動機制前後的效果,建行小區3棟一單元單元長李勁萍高興地説。
“三長”聯動機制讓銀融社區居民在參與小區治理中發揮了大作用。目前,這種服務管理模式,正在長春市全面鋪開。長春市現轄7個城區、6個開發區、4個縣(市),共有519個城市社區,2096個農村社區。2020年3 月,長春市出臺《關於在全市社區建立“三長”聯動機制提升基層防控和治理能力的實施意見》,全面啟動“三長”聯動工作。以全市城市社區為主體,按照400-700戶標準合理劃分網格,推動黨建、綜治、城管等各類網格“多網合一”,構建起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的“網格—樓棟—單元”三級組織架構。建立健全“三長”責任體系,明確“三長”主要承擔收集民情資訊、宣傳政策法規、調處糾紛矛盾、開展便民服務、實施有效監督等5項職責。選優配強“三長”力量,在用好社區現有人員的同時,積極發動群眾參與。
為保障“三長”聯動機制有效實施,長春市健全完善了相關制度,增強“三長”聯動整體效能。全市社區、樓棟普遍懸挂“三長”公示牌,對“三長”的姓名、電話等資訊以及水、電、氣等居民日常生活相關服務電話進行集中公示。建立“三長”微信群,廣泛收集民情熱點、難點問題,並將發現問題迅速上報社區和相關部門。建立積分激勵制度,實施志願積分制管理,根據“三長”服務時長或數量進行積分累計,積分可用於兌換社區服務或獎品,對表現突出、群眾認可的“三長”提名為“社區好人”、“最美三長”等榮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夯實基層社會治理這個根基。”城鄉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也是社會治理體系中的基礎部分。長春市“三長”聯動機制堅持以基層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創新,全面提升社區管理和服務職能,將主動參與的黨員幹部和居民志願者納入“三長”社區治理隊伍,整合轄區退休黨員資源,集結群眾之力,充分發揮網格聯動作用,確保社區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形成精準到位的社區治理新局面。
記者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推進社區治理創新,構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社區治理的生命力在於創新,創新的價值在於長期管用、持續奏效。長春市“三長”聯動機制一端連著社區、政府,一端連著居民百姓,突出在“聯”上用心用情,在“動”上用力做文章,迅速實現“聯”得緊、“動”得快,在服務群眾方面展示出良好效果,助力社區治理“最後一公里”越來越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