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率先聚焦三星堆,出於對中華文明的自豪”

2021-06-02 13:31: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光明日報原記者白建鋼的回憶——

  “率先聚焦三星堆,出於對中華文明的自豪”

  光明日報記者 蔡侗辰

  1986年12月10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發表關於三星堆考古發掘的深度報道《廣漢縣青銅雕像群室內清理工作展開》,作者是時任光明日報記者白建鋼。他之後又連續發表5篇獨家典型文物目睹記,包括青銅雕像、黃金面罩、青銅神樹等,社會反響熱烈。白建鋼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考古專業本科生,秦漢史研究生。近日,光明日報記者與63歲的白建鋼深入交談,聽他講述當年的故事與對三星堆文明的認識。

  銘心刻骨的採訪歷程

  “當年採訪三星堆,稱得上銘心刻骨。”白建鋼説,他到成都後,仔細看了三星堆文物,非常震驚。怎麼寫透寫準確?必須拿出做學術的嚴謹態度。當時不可能帶一堆古書去四川,他只好一邊採訪,一邊跑四川大學查資料,並找到當年82歲的世界古代史專家、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盧劍波和著名巴蜀史專家童恩正求教,還一遍遍翻閱《史記》《山海經》等典籍。

  這一寫就是一個多月,白建鋼白天奔波于成都和廣漢之間,晚上夜戰,工作量和壓力都很大。由於他是第一次去四川,受潮後出了滿背濕疹,嚴重感染,寫作之餘還得去敷藥、包紮。

  那時沒電腦,全靠手寫。稿子寫完後,白建鋼借了一輛自行車,騎往四川大學找童恩正等人徵求意見。

  報道發表後,到光明日報社購買新聞照片轉載的媒體絡繹不絕,一系列稿件受到時任新華社社長穆青等人高度評價。

  能在三星堆報道中獲得成功,和白建鋼此前的積累分不開。那時,他專門負責考古報道,采寫的秦始皇陵、秦公一號大墓、遼西紅山文化等考古報道已産生重要影響。正因如此,在瀋陽參加中國考古學會會議期間,他才受到時任四川省三星堆遺址考古隊隊長趙殿增的邀請:“我們在三星堆發現了一批文物,很重要,歡迎你去報道。”

  “三星堆是中華科技文明史鐵證”

  反觀這些報道,白建鋼認為突出價值在於第一次把三星堆考古發現放在世界歷史維度去考量,和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等文明進行比較,並和《山海經》等古籍仔細比照,最終得出結論:三星堆出土文物,是中華科技文明史鐵證。

  在對三星堆典型文物的第一篇深度報道——《銅像之王》中,白建鋼梳理古籍文獻,證明三星堆青銅雕像是中國人物形象。“他的冠分兩層……飾以精美雲雷紋。這種紋飾是典型的商代器物紋飾,説明當時巴蜀地區與中原王朝文化的聯繫”“他身著左衽服裝,頭後梳一條長長的辮子,腳後拖著似乎拽地的‘衣裙’‘尾巴’。這對於研究他生活原型——3000年前中國川西平原開發者的族屬、中國西南民族史具有重大意義。”

  而在與希臘文明的對比中,白建鋼寫道:“有名的希臘‘德爾菲禦者銅像’(發掘于德爾菲)宙斯或波塞頓銅像(發掘於安特米薩港)等,皆與真人大小相當,時代晚于廣漢出土的‘他’四五百年以上。”

  至於“天外來客”説,他雖在一篇報道題目中用了打引號的這四個字,但只是比喻意。在文中,他用《華陽國志》對早期蜀人“縱目”的形象記載,以及中國古文獻中對“千里眼”“順風耳”的描述,對三星堆青銅縱目面具的形象特徵進行了符合中華文化源流的解讀。

  不久後的採訪經歷證明,三星堆鑄造大型複雜青銅器的技術,對後世科學技術發展確有很大貢獻。

  1987年3月,從三星堆回來3個多月後,白建鋼採訪了西北工業大學張立同教授。因為在研究三星堆時做了大量功課,他發現,張立同用無余量熔模精鑄技術,大幅提升我國飛機艦艇發動機葉片製造水準,是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中國古代鑄造技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用失蠟法進行熔模鑄造的國家之一,這種技術常用在鑄造複雜圖案青銅器上,例如三星堆大型青銅器。1987年3月7日,他采寫的報道在光明日報頭版頭條發表,把張立同的高科技發明與中國古代傳統科技傳承關係梳理了出來。

  白建鋼説,率先聚焦三星堆,出於對中華文明的自豪。力爭以科學方法、從學術角度,對三星堆的價值進行評估和介紹,是一名記者的責任和使命。

  35年前光明日報對三星堆的報道故事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王斯敏、張勝、李韻、蔡侗辰、李曉東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