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共治,為更多碧水藍天(經濟新方位 加快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
數據來源:國家發改委製圖:張芳曼
翻開京津冀地圖,河北緊緊環抱京津,山水相連,密不可分。回首7年前,資源環境問題不僅最為百姓關切,也是京津冀區域發展面臨的瓶頸。當年,作為我國空氣污染最重的區域,PM2.5污染是京津冀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僅為47%;每人平均水資源量是全國平均水準的1/9,主要河流長期斷流,重要濕地逐步萎縮……
協同發展7年,京津冀區域天更藍、水更清,區域可持續發展動力更足了。數據顯示,2020年京津冀地區PM2.5平均濃度為44微克/立方米,比2014年下降51%。119個國控斷面監測中,水質達到或好于Ⅲ類比例上升到64.5%。
機制創新,堅持生態優先
永定河北京段濕地,幾十隻天鵝翩翩起舞,白琵鷺和蒼鷺悠閒覓食。2020年春季生態補水後,永定河北京段在斷流25年後再次全線通水,有效促進了濕地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截至目前,北京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對永定河北京段進行了9次監測,記錄鳥類達100余種,總數近1萬隻。
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京津冀生態環境領域協作機制創新的大幕開啟。
在國家層面,原國家林業局與三地政府簽署共同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林業生態率先突破框架協議;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調整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由國務院副總理擔任組長……
在省級層面,2015年12月,三地環保部門簽署《京津冀區域環境保護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協議》,明確以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為重點,以聯合立法、統一規劃等10個方面為突破口,共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品質。
保護與治理都需要真金白銀。天津和河北簽訂兩輪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第一輪天津累計向河北撥付3億元,第二輪每年中央出3億元、河北出1億元、天津出1億元,專門用於引灤上游的污染治理和生態建設。同時,北京就密雲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向河北提供生態保護補償,年度補償資金在3億元左右。“成本共擔、效益共用、合作共治”協作機制有力促進了流域水資源與水生態環境整體改善。
區、地市層面的協作更積極主動。天津市寶坻區先後與北京市通州區,河北省香河縣、玉田縣、三河市簽署京津冀水污染突發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合作協議、寶玉香水生態環境保護聯席會議制度;北京市密雲區、懷柔區與河北省承德市簽署潮河流域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合作協議等。
環境保護合作,不局限于環保直接相關部門。去年11月,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廊坊市三地檢察機關就生態環境保護檢察聯動協作簽署協議。廊坊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王勝喜表示,幾年來,該院已辦理生態環境資源領域行政公益訴訟案件830件,其中涉及通州、武清的案件261件。
標準統一,奠定協作基礎
去年4月27日,三地人大常委會聯合舉行新聞發佈會,公佈三地將同步施行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共同對重型柴油車等污染排放進行規範,協同監管。這是三地在生態環境地方立法上的首次協同。
協同治理,最需要的就是法律、標準等方面統一。
在原環境保護部統一協調下,2014年7月1日起,北京市、天津市、石家莊市及環首都城市火電行業執行煙塵特別排放限值,鋼鐵、石化、水泥、有色、化工等行業以及燃煤鍋爐緊隨其後。2018年3月1日,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執行範圍擴大到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
PM2.5顯著下降,但臭氧污染抬頭,強化揮發性有機物防控迫在眉睫。三地聯合發佈實施針對建築類涂裝的首個區域統一強制性環保標準,限制建築涂裝揮發性有機物無序排放。
一方面是統一標準,一方面各地主動向高標準靠攏。結合京冀地區標準限值,天津市修訂鍋爐、揮發性有機物等5項大氣污染排放地方標準。《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明確,河北治污標準向京津看齊。
要統一的不僅僅是排放標準。最初,各地雖然建立了應急指揮體系和部門協調機制,但在實際應急響應中仍然存在不順暢的情況。比如,重污染天氣情況下的機動車限號規範三地各有不同,河北黃標車大貨車禁行、公車停駛等措施均未落實。
2016年2月,原環境保護部要求京津冀城市統一重污染天氣預警分級標準,三地都對應急預案進行了多次修訂。“標準統一看似簡單,但牽涉經濟社會方方面面,修訂執行都很複雜。”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領域首席科學家柴發合告訴記者,如今,三地預警分級標準、發佈門檻、減排比例已達成統一,應急應對措施逐年細化,有效緩解了京津冀三地重污染天氣的影響。
聯建聯防,實現綠色發展
最近,北京市懷柔區生態環境局監察大隊的于飛正忙著籌備與河北承德、北京密雲的同行們新一次的會面溝通會。2019年7月,密雲區、懷柔區與承德市簽署潮河流域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合作協議,兩區一市由此建立跨界水體聯合監測、預警及水污染防治聯合執法機制。
“以前,如果發現上游出現環境問題,需要多層級報告,省際通報批復後才能調查執法,給問題的及時解決造成很大困擾。”于飛説,現在三地能及時通報,增強對環境安全影響因素的預判性,有效保障了密雲水庫上游河流水質安全。
2015年11月,京津冀生態環境執法聯動機制建立後,每年定期召開執法聯繫協調會,明確執法的重點方面,增強協同性。
“去年,三地聯合印發《2020—2021年京津冀生態環境執法聯動重點工作》,明確了加強醫療機構污染物排放監管、加強幫扶助力企業復工復産等12項重點工作。”河北省生態環境廳執法局張曉鍵説,今年三地將鞏固相鄰地區機動靈活、快速有效的聯合工作機制,及時解決交界處和共同關注的環境違法問題,加大對重點時期、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的執法檢查力度。
而河北省生態環境應急與重污染天氣預警中心高級工程師張良感觸最深的,是監測數據共用帶來的變化。“以前只能看到本地監測數據,現在不僅能看到三地空氣品質數據,還能看到污染因子組分數據。”聯合會商、數據共用大大提高了空氣品質預報的準確性,如今三地對污染天氣的捕捉率達到95%以上。
國家統計局、北京市統計局等單位聯合建立的京津冀區域發展指數監測結果顯示,2019年京津冀區域發展指數為167.72,比上年提高7.59個點,其中綠色發展指數在5個分指數中上升幅度最大。
“‘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們將深化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推進重點流域聯保聯治、加強環境執法合作、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劉賢姝表示。
《 人民日報 》( 2021年05月11日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