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和進取是粵劇“飛”出去的“雙翼”
●藝鳴
來自嶺南的粵劇亮相中原地區,獲得了河南觀眾的熱烈歡迎,成為當地熱點文化事件,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意料之外”在於,粵劇素來有“過海容易過江難”的説法。在海外,有華人處就有粵劇,而在國內,受粵語方言等因素影響,粵劇要越嶺“北上”,並非易事。“意料之中”在於,一來河南有“戲曲之鄉”的美譽,有著深厚的戲曲文化底蘊和廣泛的觀眾基礎;二來此次曾小敏粵劇藝術全國巡演,從唱腔、表演到服裝設計、舞美呈現,無不精益求精,兩場演出充分展現了粵劇守正創新、開放進取的時代風貌。在《我是曾小敏——“劇 説”交響音樂會》上,民樂與交響樂交相輝映,曾小敏與河南交響樂團合作,經典名曲《荔枝頌》、粵歌《生命花開》《每一個春天》等曲目輪番登場,為觀眾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盛宴;新編粵劇《白蛇傳 情》是曾小敏的代表作,她曾憑藉“白素貞”一角榮獲文華表演獎和梅花獎。該劇風格唯美清新,以“情”為主線重新講述千年神話傳説,是近年來粵劇界以現代審美重新挖掘傳統藝術的一次成功探索。
廣東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地,向來以兼收並蓄、海納百川的胸懷著稱。粵劇的包容性極強,以“拿來主義”精神見長,同時又深受嶺南本土文化的浸潤。巡演節目的設置中,現代舞美、交響樂等當代審美元素的加入,既展現了粵劇的傳統程式之美,又煥發出朝氣蓬勃的青春風采。事實上,廣東近年來不乏在全國甚至世界範圍內叫好又叫座的優秀文藝創作。例如,廣州市歌舞劇院近年來打造的大型原創民族舞劇《醒 獅》,全國巡演所到之處皆掀起嶺南“醒獅”文化熱潮;廣東歌舞劇院重點打造的大型原創舞劇《沙灣往事》,自2014年首演以來常演不衰,足跡抵達國內外超過40個城市。這些文藝精品無不是在充分挖掘嶺南風俗、人文特色的基礎上,敢於銳意創新,具有很強的包容性與開拓精神,暗含了“敢為天下先”的嶺南文化精神內核。每一個成功的文化輸出案例都堪稱是嶺南文化當代魅力的一次生動展現,它們一次次向世人證明,讓嶺南文化走出去,離不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離不開與時俱進、革故鼎新、奮發有為的氣魄。讓嶺南優秀傳統文化“活”在當下,“活”出個性,“活”得精彩,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走出去”的底氣和動力。
本次巡演既是一次嶺南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之旅,也是不同地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交流互鑒之旅。廣東粵劇院在演齣劇場內設置文創展示專區,精美的粵劇行當人物瓷杯等文創産品,讓觀眾與粵劇之美“親密接觸”;巡演目的地將覆蓋國內多座重點城市,涉及華北、華中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所到之處均將與當地劇種的代表性劇團和藝術家開展交流、對話。這些舉措都在如何講好嶺南文化故事、不斷提升嶺南文化影響力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在接下來的巡演中,若能為觀眾持續提供更多趣味十足的粵劇藝術體驗,開展線上線下互動,與當地代表性劇團、劇種和藝術家進行跨界合作,以更加豐富多彩的形式向當地民眾傳遞粵劇藝術之美,作為對演出的一個補充,不失為一個好的做法。
不僅如此,作為廣東文藝“頭雁工程”的“第一雁”,這次巡演對推出廣東文藝領軍人物更是起到了關鍵性的示範作用。提到豫劇,人們會想到常香玉;提到粵劇,就會想到紅線女。領軍人物及其代表作,不僅對於大範圍提升文藝品牌的認知度和口碑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對於探索文藝創作發展方向,形成文化人才聚集效應,乃至打造一座城市的文化形象都影響深遠。造就文藝領軍人物,需要對文藝發展的前瞻性洞見,需要花大力氣重拳出擊,持之以恒地對優秀人才進行扶持和培養,更離不開藝術家自身的矢志追求和強烈抱負。正如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所言:“粵劇跨過長江,來到黃河中原,這體現了曾小敏和廣東粵劇界的責任和擔當。”身為粵劇界的“領頭雁”、廣東粵劇院院長的曾小敏常年潛心耕耘,不斷打磨自身表演藝術,為粵劇藝術的傳承和創新不遺餘力,近年來推出了《白蛇傳 情》《譙國夫人》《紅頭巾》等多部擔綱主演的粵劇精品力作。舉辦曾小敏粵劇藝術全國巡演,是打造廣東文藝領軍人物、推動新時代粵劇繁榮發展的有力措施,也是築就新時代廣東文藝新高峰的一次重要嘗試。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讓嶺南優秀傳統文化走向全國,是每一位廣東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正是廣東文藝“頭雁工程”的使命。如何讓更多優秀的文藝作品和文藝領軍人才通過“頭雁工程”,走向更廣闊的舞臺,獲得更廣泛的認同,是擺在廣東文藝界面前的一道重大命題。此次曾小敏粵劇藝術全國巡演,為業界提供了許多可貴的啟示。期待此次巡演能為嶺南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個範本,也由衷希冀未來有更多的“領頭雁”,勇擔使命,不負眾望,憑藉膽識、自信、智慧和藝術造詣,將嶺南優秀傳統文化帶到全國乃至世界的每個角落,讓嶺南人文之美四海傳揚,恒久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