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協建立生命科學領域“白清單”機制
重塑科研與産業鏈新模態
——中國科協建立生命科學領域“白清單”機制
新冠疫情讓核酸檢測技術為人熟知,檢測一次的成本究竟是多少呢?200元或10元,20倍的落差取決於關鍵酶是否依賴進口。
4月19日,在中國科協技術協會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以下簡稱聯合體)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聯合體秘書長、免疫學者王小寧在會上講述了一個生動案例——
疫情期間由於關鍵酶供給受限,我國新冠肺炎急需新型診斷試劑研發和生産受到影響,那時一次核酸檢測成本一度高達200元,而由於我國部分企業此前開展了“防斷供”的技術儲備,在針對新冠疫情的科研攻關之後,檢測成本降到10元,企業仍能保證利潤。
關鍵酶只是我國生命科學領域依賴進口的實例之一,為了讓我國生命科學領域逐步擺脫依賴,中國科協正在探索建立生命科學領域“白清單”機制,對於具有“卡脖子”特徵的技術進行梳理,以明確攻關方向。
四大“痛點”
大到醫藥生産設備、小到疫苗佐劑,再到實驗動物、醫療耗材和設備,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目前依賴進口的環節較多,該如何有策略、分步走地實現生命科學領域的自主創新?
“通過調研,梳理出‘白清單’是第一步。”王小寧介紹,通過軟課題的實施為相關部委提供政策建議是學術協會的職責所在。
為此,依託中國科協生命科學聯合體,中國昆蟲學會、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等單位開啟了“疫後産業鏈重塑及學術産業轉化新模態”的研究。經過近一年的深度調研,課題組走訪了廣州、蘇州、上海、青島等地,對廣州達安基因、姑蘇材料實驗室、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等多家單位進行調研。
“從基層一線傳遞出來的聲音看,科學資訊、實驗動物、科學儀器設備、試劑耗材‘四要素’存在關鍵技術上嚴重依賴進口的問題。” 課題主要成員、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資訊中心主任于建榮介紹,調研“摸底”掌握了大量詳實數據,已形成政策建議專報。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院校的數據下載支出已佔相當數額,例如上海地區2019年有四家高校購買資源的經費超過了3千萬元,其中一家達6千萬元。”王小寧説,生命科學研究所需的參考文獻大多來源於國外數據庫,而我國缺乏能與之相當的完備數據庫,不僅支出了大量科研經費,也使得科學資訊依賴國外。
在實驗動物産業方面,調研顯示我國實驗動物機構多被國外大企業控股,存在我國動物品係外流和重要動物品係“卡脖子”的多方面問題。
“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不僅光刻機這樣,實驗動物也是一樣,珍貴動物品係的缺失,對後續的科學研究、産業發展造成的打擊無異於源頭的‘截流’。”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聯合體副秘書長秦川表示,新冠疫苗研發的快速推進,正是得益於中國實驗動物的進步,但不可回避這個領域仍有很多方面受制於人。
此外,課題組在科學儀器設備、試劑耗材方面也進行了詳盡的調研,以制藥工業為例,調研結果顯示關鍵生産設備、濾包、純化介質等依賴度高達90%。
形成藍皮書、白清單,動態指導産業方向
“調研之後,我們想要回答的是,究竟哪些方向是生命科學領域最需要的。”王小寧説,這個答案,大到一個國家層面的規劃部署,小到一個産業園區的項目落地都將有所借鑒。
為此,研究團隊將進一步徵求相關專家和企業的意見建議,形成“藍皮書”和“白清單”,“藍皮書”將在更廣泛的徵求意見和修改的基礎上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供政府和社會參考。同時將由課題主要承擔單位在重新定義關鍵技術的基礎上,圍繞上述“生命科學研究四要素”,動態收集整理清單目錄,形成“白清單”,由課題組動態管理,根據輕重緩急進行排列,供政府、企業、院校參考。
“通過向企業、院校公開徵集,課題組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長的目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動態徵求專家的意見,因為也會有專家認為有些根本不需要列在清單上,對於有爭議的,我們會充分調研。”王小寧説。
據介紹,對於“白清單”,一些高新技術園區已經開始持續跟蹤,針對産業的薄弱環節,確定園區的發力點,明晰科研成果轉化的方向。“對於一個園區而言,如果能夠針對一點發力形成龍頭産業,將成為一個園區的亮點和特色,同時也會對園區內的生命科學研發鏈條起到支撐作用。”王小寧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