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耳與他在二三十年代的音樂創作
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我們特開設“中國音樂百年口述史”欄目,由音樂口述史學者、全國音樂口述史學會秘書長、山西師範大學音樂學術帶頭人丁旭東主持。本欄目包括音樂創作口述史、音樂思潮口述史、音樂演藝口述史和音樂教育口述史四個專題,受訪每人平均為百年來中國音樂歷史主要當事人、親歷者或親聞、親見者。
聶耳(1912—1935),雲南玉溪人,原名聶守信,字子義(又作紫藝),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最為重要的人民音樂家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聶耳的作品能夠準確抓住當時革命青年的勇敢精神和新的生活語言特點,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新的吼聲,以表達瀕於被滅亡的民族的呼聲,歌唱出民族奮發、新生、雄偉、嘹亮、怒吼、高入雲霄的聲音。他們深深知道,徒然的呻吟,找不到出路,再久的嘆息,也換不來新生。只有拿起鐮刀、槍炮,奮勇向前,為民族生存而戰鬥,戰鬥到中華民族得到真正的解放。本文為音樂活動家、音樂評論家李淩(1913—2003)1942年在緬甸仰光時對聶耳的三哥聶敘倫的一次訪談記錄。聶敘倫原是雲南昆明第一家銀行的經理,當時在仰光做銀行的接匯工作。訪談內容為關於聶耳的音樂學習與創作。本文回憶資料由李淩之女李妲娜提供,本次刊發結合相關文獻進行內容校正、遴選與整理。
聶耳小的時候就很活潑,讀書很用心,很喜歡吹笛子,拉胡琴,父母也沒有管他。他自學到能和大家在一起拉奏時,就自告奮勇地出來和同伴們公開演奏了,而且在昆明還比較活躍,常常不大顧家,東奔西跑,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我們也覺得,像他這樣的青年,自己刻苦學習,開展工作很不容易。家裏人都很羨慕他。大概是初中念完,他就要求去上海。正碰上新文化運動大發展,電影、文藝、戲劇、美術、音樂、舞蹈各種藝術都在求新生,藝術發展打開了新的局面。文藝界的一些領導人,如魯迅、郭沫若、茅盾、田漢、歐陽予倩、楊翰笙、馮乃超、巴金、胡風等人當時在上海,和留日文藝青年一起建立了左翼聯盟。整個文藝界非常活躍。
當時家裏人知道他在上海,寫作很積極,漸漸成為新音樂界的活躍分子,大家也很高興。在上海,一些戲劇、電影界的領軍人物積極開展工作,寫劇本、再組織片子等。明星、聯華等其他的電影公司也在招兵買馬。聶耳恰逢其時,開始給田漢的電影寫曲,為他們配音,最早的電影可能是《桃李劫》《風雲兒女》。《義勇軍進行曲》是他寫的第一首電影歌曲,正適合廣大愛國青年的需要,立刻就唱遍全中國,激起了廣泛而偉大的浪潮。後來,還有電影歌曲《開路先鋒》《大路歌》《畢業歌》《碼頭工人》《新女性》;歌劇《揚子江暴風雨》中的《打夯歌》《揚子江暴風雨》;話劇中的《回春之曲》《梅娘曲》《再會吧南洋》等。他的作品還有《打磚歌》《賣報歌》《廣東沒有雪》《鐵蹄下的歌女》《金蛇狂舞》等,唱遍各地,匯入全民族抗日救亡歌咏的熱潮。
那段時間,我們家裏人,在雲南聽到聶耳寫出了一首又一首大家非常歡迎的歌曲,都為他感到高興。聶耳愛跳愛笑,生猛得很,一刻都停不下來,拉琴、哼曲,還常常和朋友們去海邊游泳;有一次,他和一個日本青年朋友去海邊洗澡,聽説陪他去游泳的日本朋友,是一個可靠的青年藝術家,想不至於傷害聶耳。可能是他在好勝的性格驅使下游到了海的深處,導致體力不支又不能適應深海水浪的長久衝擊,結果再也沒有回來。
(本文係國家“十三五”重點出版規劃項目“中國現當代音樂口述史——著名音樂家訪談錄”、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規劃課題“中國音樂口述史料的搶救性採集整理與研究”(19YJA760012)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姓名:聶敘倫\口述 李淩\訪談 丁旭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