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糧食安全 技術仍是“希望的燈塔”
疫情衝擊糧食安全 技術仍是“希望的燈塔”
聯合國貿發會議關注發展中國家糧食産業的技術鴻溝
科技創新世界潮
實習記者 張佳欣
“糧食安全正處於緊要關頭。”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以下簡稱“聯合國貿發會議”)官網報道稱,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擾亂了食品生産、貿易、物流和價值鏈。疫情引發的封鎖、旅行禁令和物理隔離措施加劇了全球糧食不安全的風險。
發展中國家的低收入家庭和從事非正規經濟工作的人,失去了他們維持生計的工作,尤為強烈地感受到這些限制。
雖然新冠肺炎導致收入減少、供應鏈混亂,但由於惡劣的社會經濟條件、衝突、自然災害、氣候變化和蟲害等因素,饑餓問題或許在疫情大流行之前就已加劇。
為確保糧食安全,對農業數據的監測十分重要。雖然大規模的對地觀測和農作物監測既不容易,也不便宜,但這兩者都是更好的糧食安全規劃所必需的。據聯合國貿發會議官網報道,由於技術缺陷或成本問題,許多發展中國家根本無法獲得所需的工具。
“在危機時刻,衛星技術可以支援關鍵決策,幫助各國加強糧食安全。”聯合國貿發會議技術和物流主管沙米卡 N 西裏曼説。
發展中國家尋求加強糧食安全的技術方案
2020年7月,在聯合國貿發會議秘書處下屬的科學和技術促進發展委員會(UNCSTD)主持下,17個發展中國家簽署了諒解備忘錄,旨在利用衛星技術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3月22日,來自17國的25名與會者舉行了線上會議,啟動了該合作夥伴關係框架下的新倡議。在此倡議下,這些與會者將參加為期2個月的線上課程,學習如何利用衛星技術。這將使參與國能夠在作物監測方面建立自己的專門知識和技術能力體系,從而提高未來糧食生産系統抵禦衝擊的能力。
“這一夥伴關係有望起到引領作用,向參與國進行有意義的技術轉移。”西裏曼説,“我們的期望是,這個項目能使參與國提高作物監測方面的能力,從而在未來糧食生産系統可能遭受衝擊時,增強適應能力。”
西裏曼還表示:“我們知道,科學、技術和創新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發揮著核心作用,這項計劃直接有助於利用衛星技術,實現與消除饑餓和糧食安全相關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中國方案助力發展中國家縮小技術鴻溝
聯合國貿發會議官網特別提出,中國政府正在尋求通過中國科學院、國際科學組織聯盟和聯合國科學與技術促進發展委員會的新三方合作夥伴關係,來縮小發展中國家在糧食安全方面的技術鴻溝。
中國科學院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全球農情監測雲平臺(CropWatch),利用衛星數據來監測作物狀況,並與其他與氣候有關的乾旱、蟲害和疾病數據整合在一起,從而更好地管理農場。CropWatch是中國評估全國和全球農作物産量的重要工具,可用於糧食市場決策、糧食進出口年度規劃和救災。
中國積極推動實施CropWatch創新合作方案,目前,這項技術已經在多個發展中國家部署。在17國合作夥伴關係框架下,將會推廣到更多國家,幫助各國監測農作物。該系統可利用作物監測地球觀測衛星系統加強糧食安全預警能力,幫助發展中國家運用遙感數據,實現獨立的農業資訊與作物生産監測與分析,從而彌合發展中國家這方面的技術鴻溝。此外,CropWatch還能根據國家和地區的具體需求,進行個性化定制。
去年,東非和非洲之角出現的嚴重蝗災、新冠肺炎危機導致的貿易停滯,都造成了正常農業和食品供應鏈中斷。這些事實説明,農業監測技術在幫助實現糧食安全方面的作用至關重要。
新興技術或有助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據聯合國貿發會議官網報道,在3月22日的啟動會議上,參與國對此次針對17個發展中國家的培訓表示歡迎。南非國家航太局遙感科學家諾西塞科 諾姆貝德塞克 瑪氏伊説:“我們期待衛星遙感技術,通過作物監測和乾旱評估能提高農民的糧食産量。”
模里西斯糧食和農業研究與推廣研究所高級研究科學家阿蒂 貢古辛格 邦瓦裏強調了CropWatch創新合作計劃在幫助各國提高氣候適應能力方面的作用。他表示:“通過參與這一計劃,我們希望能採用創新技術,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更好地實現糧食安全這一最終目標,而這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除了衛星技術,從農作物保險到疫苗供應鏈,諸如比特幣之類的加密貨幣技術也可用於幫助可持續發展。例如,乙太坊基金會幫助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使用區塊鏈技術創建了一個為其工作籌集加密貨幣的基金。區塊鏈技術用途廣泛,或許在糧食安全方面也能發揮作用。但聯合國貿發會議的一篇論文稱,其與實體經濟存在一定脫節,由此帶來的多方面效益仍有待觀察。
前段時間,聯合國貿發會議官網發佈了《2021年技術和創新報告》,敦促發展中國家政府加強創新,只有如此才能使其在戰略上處於有利地位,從這一新的技術變革浪潮中受益。
報告稱,儘管新興技術如區塊鏈、人工智慧、基因編輯等存在某些負面影響,如可能加劇不平等、擴大數字鴻溝和破壞社會凝聚力,但它們在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或多或少具有變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