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升級 樂業安居(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2021-03-31 10:46: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在農村,新房子對於村民來説,既是家底殷實的體現,也是生活水準提升的標誌。
我的家鄉山西省芮城縣永樂鎮西歷山村位於晉南沿黃臺地,是一個有百餘戶、400多人的自然村,三面環溝、一面臨坡,耕作條件差、耕地面積小。長期以來,惡劣的自然條件制約著村民依靠土地致富的步伐。隨著各項富民政策落實到位,村民們埋頭苦幹,一步步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我高中畢業入伍參軍,已有30多年不在村裏生活,但一直關注著我們村的發展變化。回想起來,村裏住房條件的改善是最明顯的。
改革開放初期,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迅速激活了農村生産力。吃飽肚子、手有餘錢的農民開始蓋新房。他們推倒破舊的土坯房,建起一座座“土坯夾心”房。這種房以磚石打地基,前墻用磚砌至窗臺,至頂多用土坯,後墻和側墻面子用磚砌1米左右,裏面則用夯土。門窗是新式的,門上平頭鎖,窗上花玻璃。內裝修上,把墻刷得雪白,條件好的還要多留幾個電插座,用來接電扇、錄音機等家電。
到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外出務工。有的開小飯館,有的到建築工地幹活,還有的發揮一技之長辦起企業,帶領更多鄉親外出創業。村民腰包鼓了,在改善住房條件上花起了心思,一座座“一磚到頂”的房子在村裏拔地而起,有的還做上了“地圈梁”。內裝修變化最大,安裝標準電路是必不可少的,因為許多人家裏已是空調、冰箱、彩電等一應俱全。
近幾年,“地圈梁”落後了。不少人家建起門房、廂房,而且全屋用混凝土澆築,房屋更加安全。蓋新房的村民們把城裏樓房的配置當標配,排水設施也要齊備。有一些村民拾掇好村裏的房子,還在鎮上、縣城購置了樓房。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們村的住房從土坯房到現澆混凝土房的變化,正是廣大農村居民住房不斷改善的縮影。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