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每寸土地都孕育希望
每寸土地都孕育希望(教育時評)
在脫貧攻堅偉大鬥爭中,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既是校長、老師、教育戰線工作者,也是脫貧攻堅戰場上的“戰士”;他們既傾力奉獻、苦幹實幹,同貧困群眾想在一起、過在一起、幹在一起,也始終堅持以教育做抓手,為貧困地區送去知識、技術、産業、人才,以及用雙手創造美好生活的希望。他們就是投身脫貧攻堅偉大事業,用智慧與責任傳遞力量、孕育希望的廣大教育工作者。
他們中,有頭頂“全國名校長”的光環退休,婉拒高薪聘請,離開繁華都市,主動來到偏遠貴州山區無償支教,擔任當地唯一一所民族高中的校長;有帶領團隊堅持“走最遠的村、訪最窮的戶”,先後組織600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深入貧困地區開展調研評估工作的“扶貧教授”;有駐村1000多天,逐戶制定脫貧方案,牽頭髮展“訂單種植、養殖”庭院經濟模式,帶領全村以滿分成績通過第三方驗收脫貧摘帽的“博士書記”;還有燃盡半生歲月,只為托起貧困山區孩子成長成才希望的“支媽媽”……在脫貧攻堅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他們把心血和汗水灑遍千家萬戶,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脫貧攻堅精神,書寫了教育人的情懷與擔當。
“造血式”扶貧的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措施。對於這些教育人來説,他們深切地懂得“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於是,他們用腳步丈量崎嶇坎坷的山路,將知識帶到大山深處,確保“一個都不能少”,讓每寸土地都孕育希望。讓更多貧困家庭感受到孩子有出息、生活有希望、未來有奔頭,激發脫貧致富的精氣神。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對於這些教育人來説,他們懂得科技、産業之於貧困家庭的重要性。為穩定脫貧找到“支點”,促進貧困人口較快增收達標、鞏固長期脫貧成果,他們深入村戶走訪,將實驗室內的技術精準送達農戶手中,手把手教學、全過程扶助,培育一批優勢特色主導産業和脫貧增收支柱産業,助力一方百姓長期穩定脫貧。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於這些教育人來説,他們還深知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的重要性。開展講座、駐村駐戶指導,他們通過“師徒結對”“專家引領”等多途徑綜合方法,千方百計促進當地教師、農業科技人員的專業發展,為當地打造一批帶不走的優秀人才隊伍,傳遞生生不息的力量。
赤子其人,寸心如丹。一批批教育人把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把教育的責任與溫度,書寫在祖國大地上,也留駐在貧困地區群眾的心中。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驕傲自滿、鬆勁歇腳,必須乘勢而上、再接再厲、接續奮鬥”。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是一場接力賽。廣大教育工作者已經接過接力棒,將繼續以奮鬥之姿、創新之姿,為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貢獻智慧與力量!
趙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