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開闢實現祖國統一的新途徑
實現祖國統一,始終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科學構想,並以此為指引,通過同英國的外交談判,順利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香港問題,開闢了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的新途徑,香港從此走上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發展道路。
香港問題是英國殖民主義者侵略中國造成的歷史遺留問題。1981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的決定,並就處理香港問題確定兩條原則:一是一定要在1997年收回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不能再晚;二是在恢復行使主權的前提下,保持香港的穩定和繁榮。
1982年9月,時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中國,拉開了中英關於香港問題談判的序幕。撒切爾夫人提出,香港的繁榮有賴於英國的統治,如果現在對英國的管理實行或宣佈重大改變,將對香港産生災難性影響。對此,鄧小平斬釘截鐵地表示: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
鄧小平:主權問題是不能夠談判的,就是説中國1997年收回(香港)的問題是不能談判的,不管用什麼方式。
時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 魯平:那個時候中央也是態度很堅決。小平同志當時這樣講,他説,我不信,如果真的會産生災難性的影響的話,那我們就要勇敢地面對這個現實。
通過這次會談,中方掌握了收回香港的主動權。經過兩年艱難談判,中英兩國在1984年12月正式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確認中國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1990年4月,七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根據1982年憲法的規定,在廣泛聽取香港各界人士意見的基礎上,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把中央政府對香港的各項方針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奠定了依法治港的法律基石。1996年12月1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董建華為香港特區第一任行政長官人選,並於12月16日得到中央政府正式任命。至此,香港回歸祖國的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
1997年6月30日午夜,舉世矚目的中英兩國政府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香港特區前立法會主席 范徐麗泰:從6月30日晚上開始,一路到7月1日香港下了很大的雨。當時在新界,解放軍是從深圳進來的,他們坐在大貨車上面,站在那,雨淋得渾身都是濕的。我們新界的居民夾道歡迎,也是全身都濕的,大家揮著我們的國旗。
1997年6月30日23點59分,英國國旗緩緩降下;7月1日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冉冉升起。英國對香港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香港同胞從此成為祖國這塊土地上的真正主人。
香港特區前立法會主席 范徐麗泰:旗手拿著旗出來的時候,我們的旗手,三個人,那是挺直胸,雄赳赳地一步一步上來,很有氣勢。那一幕在我心中,我覺得從此我們香港的中國人抬起頭來了。跟著下來第二場就是特區的成立(儀式),當時我就要帶著我們臨時立法會的議員來做宣誓。我心裏邊,沒有上臺之前很緊張,我恐怕我的普通話念出來不大正統。可是我到了臺上,我腦袋裏邊只有一個想法就是,現在我們特區成立了,我們是抬起頭來做人,所以我應該是信心滿滿的,根本就不需要考慮我的發音是不是正確。我就這樣去做了這個宣誓。
從回歸之日起,香港作為直轄于中央政府的特別行政區,重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中央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依照憲法和基本法對香港實行管治,依法遏制和打擊“港獨”勢力,堅決維護國家核心利益和香港特區根本利益,確保“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不走樣、不變形。
在依法治港的同時,黨和國家從整體發展戰略的高度著眼,全力支援香港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幾天前全國人大表決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對香港未來發展作出了清晰定位。從金融到創新科技,從航運、貿易到專業服務,從智慧財産權到文化交流,香港擁有的獨特優勢,尤其是聯通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雙接軌”角色作用,得到鮮明突出和充分發揮。
“一國兩制”不僅是歷史遺留的香港問題的最佳方案,更是香港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 張曉明:中國共産黨是“一國兩制”事業的創立者,也是“一國兩制”事業的領導者、踐行者、維護者,沒有任何人比中國共産黨、比中國政府更懂得“一國兩制”的寶貴价值,更執著地堅守“一國兩制”的初心。無論是已經制定的香港國安法,還是正在完善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選舉制度,以及將來我們所要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都是為了把“一國兩制”執行好、實施好。(總臺央視記者 趙超逸 趙晶 金東 馮良辰 李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