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大力增強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力

2021-03-10 08:36:00
來源:人民論壇網
字號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內容和應有之義。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教育界委員等聯組會時強調,“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要增強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力,培養更多適應高品質發展、高水準自立自強的各類人才。”這深刻回答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人”的根本問題,為新時代高校教育改革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基礎研究不僅是創新的源頭,也是實現原始創新的重要抓手。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高校一直以來在創新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這裡不僅有相對完善的學科結構,互補共融的科研團隊,也具有開展多學科交叉基礎研究方面的獨特優勢。為了更好地服務創新發展,高校須加強基礎研究的統籌謀劃,加強基礎學科建設,深化數學、材料、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研究,協調更多資源向優勢基礎學科集中,努力把創新的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搞清楚,不斷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為應用研究和技術研發提供強有力的理論依據。加強基礎研究積累,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依託高校學科人才發展優勢,頂層謀劃基礎學科發展規劃,大力推進大項目、大成果、大團隊、大裝置等建設培育工作,充分挖掘人才創新潛力,不斷提升科技核心競爭力。要打造前沿研究平臺,面向世界前沿科技,匯聚世界一流人才,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創新學校科學研究管理體制,著力開展具有開創性、顛覆性、前瞻性的研究,努力實現前瞻性研究的重大突破。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發展進入快車道,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實現了“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偉大夢想。但是,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一些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格局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而這些是買不來討不來的。高校作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重要主戰場,要在破解“卡脖子”技術方面下大力氣。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圍繞關鍵技術、核心器件和高端裝備、重要材料等關係國家長遠需求的領域,加強對關鍵共性技術、顛覆性技術的攻關創新,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牢牢掌握自主創新主動權。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動適應經濟新業態發展需要,加快科技成果應用轉化,不斷優化産業結構,確保産業鏈完整自主安全,大力推動産業邁向中高端水準,全面塑造經濟社會發展新優勢,促進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要加強協同創新發展,科學調整學科佈局,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發展,不斷凝聚科研創新力量,優化科研資源配置,推動跨學校、跨領域、跨國界的協同創新,服務關鍵核心技術創新需求。

  人是創新最關鍵的因素,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構建新發展格局、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乃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關鍵在人才。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須在加強創新力量建設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要優化創新生態環境,創新人才評價制度,改革科研評價制度,優化職稱評審制度,堅決克服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等頑瘴痼疾,堅持以貢獻和品質評價創新成果,激發廣大科研人員釋放創新活力、多出高品質成果。要推進一流隊伍建設,堅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更加開放的視野引進和集聚一流人才,加快集聚一批站在行業科技前沿、具有國際視野的領軍人才。同時造就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領軍人才、青年骨幹教師隊伍。要強化創新人才培養,堅持科教融合發展,不斷優化同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教育結構、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結構,大力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高品質發展,努力培養更多的創造型、複合型高素質人才,為推進社會主義代化建設奠定堅實的創新力量。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高校應切實擔負起責任,主動面向國家戰略需求,不斷夯實基礎學科研究,強化原始創新能力,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努力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強大的理論基礎和智力支援。(作者:葉兵)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