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創新 科技報國
中車四方股份公司鉗工首席技師郭銳代表
瞄準高精尖缺 培育大國工匠
“復興號”高鐵賓士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以時速350公里的商業運營速度領跑全球。作為高精尖技術的整合,一列“復興號”有50多萬個零部件,必須“嚴絲合縫”地精密裝配,才能保證動車組的高速安全奔跑。
全國人大代表、中車四方股份公司鉗工首席技師郭銳的攻關方向是“復興號”核心部件轉向架。他的“戰場”,常常在“微米”之間。由於精度難以控制,動車組齒輪箱小軸的軸向遊隙測量一直是生産線上的難題。去年,郭銳潛心技術攻關,鑽研出一套新的測量方法,成功將遊隙測量精度控制在0.02毫米。這套新操作法應用到生産現場後,“復興號”轉向架的裝配品質得到進一步提升。
“高技能人才是推動企業技術革新和創新成果轉化的中堅力量。”近年來,郭銳利用自己領銜的技能大師工作室,匯集了轉向架製造領域420名高技能人才,一起開展技術攻關。這不僅保障了“復興號”的高效率、高品質製造,也使企業技能人才在創新攻關中得到歷練。
成為全國人大代表以來,郭銳一直關注高技能人才培養,呼籲全社會尊重勞動、崇尚技能,健全落實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和保障機制,瞄準高精尖缺,培育出更多“大國工匠”,從而更好發揮高技能人才的創新引領作用,助推高品質發展和科技強國建設。
(本報記者肖家鑫)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委員
在履職中發揚好航太精神
“航太成就令人自豪,航太精神催人奮進。”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看來,經過幾代航太人的接續奮鬥,我國航太事業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太、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
“對科學高峰的探索是無止境的。”包為民委員認為,如今,中國航太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在一些尖端科技上還是與世界航太科技發達國家有差距,仍然需要不斷創新。“科研人員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紮實鑽研才是捷徑,急功近利只能事倍功半。”
近幾年,包為民委員不僅為航太事業鼓與呼,還積極關注整個科技領域和教育領域:從建議儘早制定航太法,到呼籲建設我國自主可控的高端微電子産業基地;從強調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提升我國原始創新能力,到提議國家加強對企業辦學與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的支援……每一份提案,他都細緻思考、紮實調研。“我要在履職中發揚好航太精神,求真務實,建言資政。”包為民委員説。
(本報記者史一棋)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孫東明代表
持續為科技創新獻智獻策
“人體的關節非常重要,工業産品的‘關節’——軸承也是一樣。”談及今年提交的加強軸承全生命週期研究評價設施建設的建議,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孫東明先打了個比方。
“越是尖端科技領域的工業産品,對軸承精密性、耐用性等各項指標的要求就越高。”孫東明介紹,判斷軸承在極端環境中能否一直保持穩定性,需要提前模擬,做研究評價,需要配套建設全方位、全生命週期的研究評價設施。“能做相關研究評價的國家並不多,但對於高端裝備製造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我們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須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
為此,孫東明把這一課題作為履職調研的重要內容。與專家座談、走訪行業內企業單位、到多個部門諮詢了解相關政策……孫東明瞭解到,當前,已有科研人才積累,有裝備製造産業基礎,有資訊技術優勢,建設相關研究評價設施已具備客觀條件。“但是,目前還缺乏更高層面的宏觀謀劃。建議相關部門統籌協調,以解決高端裝備製造業相關精密零部件需求為導向,形成産、學、研、用於一體的創新體系。”
這幾年,孫東明瞄準國家需要和行業發展,持續為科技創新獻智獻策。從建設先進材料和智慧製造創新高地,到建設大科學裝置等科技基礎設施,再到制定全國性的人才引進和管理政策……在孫東明看來,推動科技創新不斷向前發展,是作為科技領域的全國人大代表的神聖職責和使命。
(本報記者申智林)
《 人民日報 》( 2021年03月08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