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這個地方,習近平一直高度關注

2021-03-07 21:4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網 金佳緒

  【學習進行時】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對於青海的發展,習近平一直高度重視,許多話題反覆提及。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推出文章,為您回顧梳理。

  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

  對於青海的發展,習近平一直高度重視。青海的生態保護、扶貧開發、民族團結,這幾個話題習近平反覆提及,凝聚著他對青海發展的關心和關懷。

  談生態保護

  ——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打開中國地圖,中國最大的鹽湖在青海,長江、黃河、瀾滄江3條大河也都發源於青海。青海既是生態資源的寶庫,又是生態安全的屏障,在生態保護上具有重要地位、發揮著特殊作用。

  對於青海的生態保護,尤其是三江源保護等重要課題,習近平一直高度關注。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5年前,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重點強調了生態環境對於青海的重要意義。他要求,搞好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統籌推進生態工程、節能減排、環境整治、美麗城鄉建設,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使青海成為美麗中國的亮麗名片。

  習近平用“眼睛”“生命”為喻,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上,一定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保護優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此次會議5個月後,習近平來到青海考察,進一步看落實、提要求。

  “保護三江源是黨中央確定的大政策”,習近平強調,青海生態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須擔負起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

  對於如何保護好當地生態,習近平提出了進一步的具體要求——要堅持保護優先,堅持自然恢復和人工恢復相結合,從實際出發,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要求,使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主體功能全面得到加強。要統籌推進生態工程、節能減排、環境整治、美麗城鄉建設,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搞好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加強環青海湖地區生態保護,加強沙漠化防治、高寒草原建設,加強退牧還草、退耕還林還草、三北防護林建設,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綜合治理,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生態文明建設對青海、對中國,甚至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三江源國家公園就是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中國實行國家公園體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給子孫後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産。”2019年8月,習近平在給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致賀信時指出,這是中國推進自然生態保護、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項重要舉措。

  談扶貧開發

  ——“找對‘窮根’,明確靶向”

  巍巍崑崙山,茫茫三江源。青海集高原地區、西部地區、貧困地區于一身,貧困覆蓋面廣、貧困發生率高、扶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是“十三五”時期脫貧攻堅必須啃下的“硬骨頭”。對於青海走好“脫貧之路”,習近平一直十分關心。

  “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精準到戶、精準到人,找對‘窮根’,明確靶向。”

  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圍繞扭住精準、更加注重教育脫貧、更加注重提高脫貧效果的可持續性等問題給青海打贏脫貧攻堅戰定策支招。

  在青海實地考察時,習近平就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進一步部署,“擂鼓”發令、排兵布陣。

  ——鹽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資源。要制定正確的資源戰略,加強頂層設計,搞好開發利用。

  ——移民搬遷是脫貧攻堅的一種有效方式。移民搬遷要充分徵求農民群眾意見,讓他們參與新村規劃。新村建設要同發展生産和促進就業結合起來,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結合起來,同保護民族、區域、文化特色及風貌結合起來。

  ——脫貧攻堅任務艱巨、使命光榮。各級黨政部門和廣大黨員幹部要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志,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切實做到脫真貧、真脫貧。要綜合施策、打好組合拳,做到多政策、多途徑、多方式綜合發力。

  ——要通過改變生存環境、提高生活水準、提高生産能力實現脫貧,還要有鞏固脫貧的後續計劃、措施、保障。要深入抓好玉樹地震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讓當地各族群眾生活越來越好。

  ……

  上下同欲者勝。2020年4月,青海省實現了所有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談民族團結

  ——“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團結和睦、共同發展”

  青海是我國多民族聚居地區之一,生活著藏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多個少數民族群眾。

  “我們國家是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是一家人,大家要相親相愛、共同團結進步。”做好民族團結工作是習近平謀劃青海發展的重要關注點。

  5年前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強調,要著力加強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培育民族地區特色優勢産業,有序開發民族地區特色優勢資源,提高民族地區産業結構層次,增強民族地區自我發展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他進一步指出,社會事業發展和民生建設資金要向民族地區傾斜,讓民族地區群眾共用改革發展成果。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要尊重民族差異、包容文化多樣,深化創建活動,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團結和睦、共同發展。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在青海考察調研時,習近平對民族、宗教工作作出具體指導。

  他強調,要教育引導各族群眾在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産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中做到和睦相處、團結共進,共同推動民族地區加快發展。要堅持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加強宗教事務管理,積極引導宗教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堅持我國宗教的中國化方向,更加積極主動地做好新形勢下宗教工作。

  各民族團結攜手,共同邁進全面小康,既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

  習近平對民族團結的關注,是青海改革發展穩定的關鍵所在,也是各族群眾的幸福生活所依。

[責任編輯:高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