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丨江千鄉的扶貧“合”字訣
新華社西寧2月26日電 題:江千鄉的扶貧“合”字訣
新華社記者陳傑
“聽見廠裏機器的轟鳴聲,我覺得心裏踏實。”塔松指著遠處的廠房説,就在5年前,別説是價格幾百萬元的生産設備了,全鄉連一個像樣的生産車間都沒有。
塔松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江千鄉黨委書記,一有空閒時間,他就去鄉里的有機肥廠,了解生産情況。
江千鄉地處三江源地區,平均海拔3900米,生態環境脆弱。2016年,塔松來到江千鄉,眼前所見讓他感到震撼:砂石路坑坑洼洼,老百姓住的平房不少已經破舊不堪。每家每戶除了一個壯勞力負責放牛之外,其他人普遍缺乏穩定的增收渠道。
“多年來,過度放牧導致江千鄉的草原退化,草原退化又會威脅到牛羊的生存,陷入惡性迴圈。”脫貧之路如何走?調查走訪後,塔松認為,牧民群眾一家一戶分散養殖規模小、力量弱,只有走聯合發展之路,江千鄉才能有未來。
為了改變當地的傳統放牧方式,塔松挨家挨戶動員牧民加入合作社。用了近兩個月的時間,他走遍全鄉四個村莊,對有思想顧慮、不願加入的牧戶,他到府反覆做工作,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
由於擔心自己家的牛加入合作社會變為公有財産,隆吉村牧民多才對加入合作社猶豫不決。“塔松書記第三次來時,拍胸脯要和我簽保證書,有任何損失他來承擔。”多才説。
塔松以“拔釘子”的韌勁説服了多才,數百戶牧民群眾響應號召,以草場和牲畜折價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逐漸整合了70余萬畝草場和5000頭牦牛。目前,全鄉4個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全部完成股份制改造,自2018年以來累計分紅190余萬元。
生活的變化發生在全鄉的每個角落,江千鄉恰曲納村的牧民所仁原來是村裏的無畜貧困戶,如今在合作社放羊,每個月的工資有2500元。年前,他還收到了2000多元的村集體經濟收益分紅。所仁説,今年春節,一家人不僅買了新衣服,還囤了50多斤牛羊肉。
“以前大部分村民住的是土房,村裏連硬化路、路燈等基礎設施都沒有。”恰曲納村黨支部書記格保説。如今,恰曲納村不僅通了3.4公里的村內道路,不少人家還搬進了新式民居,變成遠近聞名的“小康示範村”。
合作社規模不斷擴大,牧民的收入逐漸增加,但塔松也看到了江千鄉的發展瓶頸,不具備畜産品深加工能力,市場競爭力弱。
下一步的出路在哪?“如果有企業扶持,整合後的草場、牛羊等資源就能夠得到充分利用,實現高品質發展。”塔松説。
2017年,塔松認識了前來江千考察的外地企業家于雪山。多次考察交流後,于雪山看到了這裡的牦牛、有機肥和草場等資源的發展潛力,投資成立甘德縣雪山農牧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目前,江千鄉各類合作社對接牧民的牲畜和草場,源源不斷地提供原材料,而雪山公司負責原材料的精細化加工,提高産品附加值。
據了解,雪山公司共向牧民租賃了5000畝草場,帶動飼草種植合作社實現機械化作業,青乾草年産量達1500噸。“一捆草能掙兩塊錢,要是有割草機,一天收入700元很輕鬆。”隆吉村牧民日薩旦巴説。
“看到大家的生活越過越紅火,我覺得這5年多的工作都是值得的!”塔松説,接下來計劃發展乳製品産業,帶動更多群眾走上致富路,朝著鄉村振興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