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全面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

2021-02-27 12:4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2020年,我國高度重視農業健康穩定發展,科學應對疫情和各種自然災害,各項支農惠農政策深入實施,糧食、生豬等重要農産品供給保障有力,農業經濟經受住了疫情衝擊並快速恢復增長,農經景氣指數連續3個季度回升。四季度,農經景氣指數為100.0,高於上年同期水準,農經預警指數也回升至“綠燈區”,農業經濟總體上已恢復至疫情前水準,農業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

  2021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深入推進農業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將“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列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並提出明確的要求,為農業高品質發展指明瞭道路。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既是推動鄉村産業振興的重要抓手,也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要提高農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需要從以下幾點發力:

  一是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産品供給安全。我國糧食産量自2015年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棉油糖肉等重要農産品供給保障有力。但也要看到,我國糧食整體仍處於緊平衡狀態,部分農産品如大豆等高度依賴進口,在當前外部風險挑戰和不確定性因素明顯增多、國內自然風險和生物風險加大的背景下,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産品供給安全仍不能掉以輕心。要多措並舉,從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提升品質等多方面形成合力,構建安全高效的糧食和重要農産品供給體系。一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抓住種子和耕地兩個關鍵要素,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加強高産穩産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補齊種業自主創新不足的短板,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二要優化生産結構,保障農産品的多樣化供給。優化農業生産結構和區域佈局,解決糧食結構性短缺的問題,滿足消費者更高層次和多樣化需求,加快建設糧食生産功能區、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和特色農産品優勢區。三要堅持品質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增加優質綠色産品的供給。持續抓好農副産品品牌建設和標準化建設,創新行銷方式,打造國際知名農業品牌,同時加強農業品牌監管,切實保障農産品供給的品質。

  二是健全農業支援保護制度。農業是關乎民生穩定的基礎産業,但同時也面臨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的雙重風險,單純依靠市場調節不利於農業的長遠穩定發展,需要政府的諸多支援和保護。要強化綠色生態導向,創新完善政策工具,健全新型農業支援保護政策體系。首先要完善農産品價格形成和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機制,推進收儲制度改革,通過市場引導高品質農産品生産。完善糧食主産區利益補償機制,按照實際播種面積或糧食産量發放補貼,切實發揮農業補貼的激勵效應,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其次要健全農業保險政策。加強農業保險頂層設計,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穩步擴大重要大宗農産品保險覆蓋面,提高小農戶農業保險投保率,推動農業保險“保價格、保收入”。鼓勵並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業保險市場,豐富和創新農業保險品種,滿足多元化的市場需求。

  三是推動農村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推動農村産業深度融合發展,不是簡單做加法,而是要把現代産業發展理念和組織方式引入農業,構建農業與二産和三産交融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單純的産業融合不會自動促進農民增收,要建立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和保障機制,讓農民能分享應得的發展紅利。加快推廣“訂單收購+分紅”“農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打造企業和農民合作共贏的緊密關係,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運用現代理念和技術延伸産業鏈、提升價值鏈,推動新産業新業態健康有序發展,優化一二三産業間的要素資源組合配置,實現三次産業在融合發展中同步升級、同步受益。(呂慶喆)

[責任編輯: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