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過年:用家的溫暖,吹散“打工人”的鄉愁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但今年春節不一般,就地過年成為新的倡議。日前,人社部、工信部等七部門印發通知,于1月21日至3月底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迎新春送溫暖、穩崗留工”專項行動,鼓勵引導農民工等務工人員留在就業地安心過年。
短視頻傳遞祝福讓家人跨越時空“線上團圓”;工資卡上增加的新年紅包送來喜慶和心意;文化習俗活動走進社區,讓外鄉人體會到熟悉的家鄉文化味;形式多樣的消費券、旅遊券更是傳遞著地方政府希望“留下來”的滿滿誠意與驚喜。就地過年,“年”味更濃,溫情不變。
1.給“返工難”打“預防針”
為什麼鼓勵就地過年?疫情防控當然是第一原因。
對很多人來説,2021年的春節可能不同以往。國內疫情呈現出多點散發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織疊加態勢,“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任務仍然艱巨。今年冬季氣溫較低,時下又是一年最冷的時節,有利於新冠病毒存活。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人口經濟研究室副主任趙文表示,減少人員流動可以有效減少疫情傳播,因此,就地過年就成為了牛年新春應對疫情的“可選項”,對於全社會的積極意義不言自明。減少大規模人口流動,不僅能夠控制疫情傳播風險,還能讓節後復工復産工作更加順利。“就地過年,等待疫情過去之後,政府組織企業有序補假,可能是一個好的選項”。
“與其返鄉隔離十四天,不如留蘇多賺四五千!”“回家是冒險,錢包還會扁!過年留公司,親情不會減!”……在全國多地,創意十足的標語顯示出滿滿的誠意。
“願意留下來過年的員工,2月份可享受雙倍工資,還有機會拿到500元的春節全勤獎。”在浙江,諸暨黑貓神日化股份有限公司發佈了一系列吸引外省員工留在公司過年的獎勵措施,得到積極響應,八成的員工打算“不走了”。
日前,數字100數據研究院對“就地過年”進行調查,多達76%的被調查者表示“會考慮”,17%表示“不考慮,要回家過年”,7%表示“不好説”。
回想去年春節後,疫情因素導致返工難,很多工廠企業復工緩慢。而且,近年來春節前後“用工荒”的情況也越來越普遍,不少企業也希望為今年節後員工返工打上“預防針”。
“去年春節後,很多企業復工復産時,即便員工到位了,因為産業鏈不能全鏈條銜接,導致部分處於産業鏈中下游環節的企業進退兩難。去年疫情嚴重時,東部沿海的用工大省為復工復産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包車、包專列接送等,但14天隔離依然免不了,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不低。”趙文説。
“就地過年給全社會帶來的收益是很明顯的。”趙文表示,從小的方面説,在一些經濟好的地區,很多商家企業居民職工希望春節假期持續經營開工,並且能夠形成一種氛圍。從大的方面説,穩定産業鏈供應鏈,保持國民經濟繼續高位運轉,可以把去年疫情造成的損失儘量追回來。從風險的角度來看,一旦大規模人員流動帶來疫情大範圍擴散,造成的損失是特別巨大的。
為此,為了倡導就地過年,全國多地出臺獎勵制度。發放“留崗紅包”、改善就餐條件、安排文化旅遊活動、組織留崗員工培訓、到員工老家慰問家屬……日前,浙江省經信廳聯合省人力社保廳聯合發佈《關於鼓勵留員工穩生産確保經濟高品質“開門紅”的通知》,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地方和企業春節期間留員工、穩生産,確保産業鏈供應鏈暢通,促進經濟高品質“開門紅”。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劉帆認為,就地過年關乎個人安全健康,更關乎全國防疫大局。客觀上,就地過年具有顯著的外部正效應,也就是説疫情背景下這種行為利己利民,有利於增進公共利益和社會福利,政府理應給予補貼,做好保障,分類施策,使就地過年成為大眾的自覺行動和理性選擇。不少地方政府計劃發放就地過年的系列福利,比如“崗位紅包”“彈性休假”“免費當地遊”等,這樣的“暖政”方能贏得民心。
2.就地過年“暖” 年味服務“足”
就地過年,依然能過得喜慶熱鬧、年味十足。據了解,一大波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迎新春文化活動即將在各地上線。
在江西省遂川縣園區企業務工的外省員工約有1100余人。面對即將到來的春節,企業除了在伙食上提高標準和品質、派發過節禮包、加班按規定計算薪酬外,當地商務、園區等部門還聯合廣電網路公司,為這些外來客提前備好“美味可口”的精神“大餐”,讓他們安心留守。
離春節尚有20余天,廣電網路公司早早為園區企業備好文化“食糧”,除送上80套基本電視節目外,還免費贈送60套地方特色文娛節目,涵蓋綜藝、戲劇、法治、衛生健康等,內容十分豐富。
“考慮到員工們來自天南海北,語言不同、習俗各異,欣賞水準也有高低,我們對節目差異化佈局。比如戲曲頻道對方言、劇種都有考慮,有河南梆子、蘇州評彈等。北方的員工更偏愛語言類節目,南方的更愛地方戲,都能得到滿足。”廣電網路公司負責人劉莉蘋介紹道。
通明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謝斌來自湖南婁底,是個花鼓戲迷,對節目的安排很是滿意,他説:“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在春節期間這個特殊日子,聽到熒屏裏熟悉的旋律,也能一解鄉愁!”
福建省總工會推出一份倡議、一次協商、一場慰問、一批年貨、一頓年夜飯、一趟周邊遊、一套健康服務、一系列文體活動組成的“八個一”暖心服務;四川成都推出“十全十美納萬福”線上互動活動,適合全家人在“雲端”樂享春節文化;北京一些社區為居民提供了年貨到府、傳統文藝表演、送對聯福字中國結等實惠服務……滿滿的“年”味活動讓就地過年趣味升級,驚喜不斷。
“很多異地務工人員對在工作所在地過年不習慣。讓他們能安心留下來過年,地方政府的文化活動和保障措施應及時到位。”趙文認為,一要鼓勵商家春節期間不歇業不停工,讓外來人員有事可做、有地可玩。二要及早安排好春節期間的文化娛樂活動,營造就地過年的溫馨氛圍。三要積極關心關照在家鄉過年的留守老人與兒童,做好安撫工作,讓他們在沒有更多親人陪伴的情況下也能過個好年,讓在外家庭成員留得安心。四要科學謀劃,保障節日期間物資供給,便於企業制訂春節錯峰調休計劃,搶先機、搶工期。五要協調企業與員工在節後合適的時候安排補假探親。六要幫助企業協同産業鏈上下游,指導企業科學制訂春節前後生産計劃。七要加大政策支援,減輕企業春節期間用工成本,安排資金支援重點企業招工、穩崗穩産。“這些措施都是安崗穩企必要的‘紅包’,需要各地政府部門加強資訊共用、措施協同,做好助企服務工作”。
江西遂川巾石鄉人劉仁生打算留在福建泉州過年。泉州市日前提出,對符合條件的非泉州籍企業工會會員,經審核確認後,按每人200元標準網上申領新年紅包,並給予適當節日補貼,可免費乘坐公交車,免收國有A級旅遊景區門票。對非泉州籍困難家庭的企業職工,每戶給予一次性困難補助1000元。
“要動員社會力量,重視人本關懷,解除就地過年者的後顧之憂。”劉帆表示,回家過年不僅是傳統習俗,更是家人團圓的難得機會。各級政府應當高度重視人本關懷,動員社會志願力量,做好留守老人、兒童等特殊群體的生活關照,讓留在異鄉過年的人放心安心。
3.用心留人 更把異鄉作家鄉
日前,江蘇省常熟市新市民事務中心發佈通告,增加新市民積分入學加分項目,在2021年新市民積分入學中,對每位“在常熟過節,春節不返鄉”的新市民申請人加分,分值為30分。
政策一齣臺,就引起廣泛熱議。對於一座城市的異鄉人來説,是以客人的身份就地過年,還是以家人、主人的身份過年,是考驗一個城市是否真正能夠溫暖人心的關鍵。
當前,農民工選擇就近就業漸成趨勢。在疫情影響之下,這種情況在去年尤為突出。根據中國社科院人口所的測算和農業農村部的統計,2020年選擇就地就近就業的返鄉留鄉農民工比2019年多出了1700多萬人。
一座城市如何長期留住“打工人”,需要的不僅是“紅包”,更是城市的“包容度”。而當前因疫情而倡議就地過年的偶然,或許能夠成為很多城市展現未來吸引力的一個窗口。降低落戶門檻、均衡公共服務……一個城市,需要為那些“外來者”帶來家的年味,用家的溫暖吹散“異鄉人”的鄉愁。
“能不能讓農民工反客為主,把城裏視為家,這需要打工人和城市的共同努力。首先,政府部門和各單位企業要確保農民工在節日期間的收入。其次,要確保農民工居住得到保障,如果讓農民工將辛勞一年存下的錢拿出一大筆用來交房租,那麼將很難留住他們。最後,農民工所在的企業、所居住的社區以及有關部門,要積極為農民工創造一個家的氛圍。有些農民工本來沒有打算在城裏過年,因此可能很多方面準備不足,單位和社區應該切實幫助農民工解決一些在城裏過年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只有這樣,農民工才能真正以主人心態在城裏過一個祥和年。也許以今年這個春節為起點,城裏就成了農民工真正的家。”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薪酬研究室主任劉軍勝説。
趙文表示,長期來看,中國處於城鎮化中期,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異地務工人員落戶當地。“我作為一個外地人,就體會到了十年來北京春節期間的變化,留京過年的人越來越多。可以説,就地過年會成為一個趨勢”。
春節“用工荒”已經成為一種常態現象,疫情期間的提前返鄉無疑使得“用工荒”雪上加霜。“解決‘用工荒’,需要標本兼治。”劉帆指出,短期來看,企業通過提高春節留守員工的福利待遇,建立“短工”儲備池,倡導就地過年不失為一種應急治標之策;長遠來看,立足城鄉一體化發展,深入推進戶籍、住房、醫療、入學等城鄉二元制度改革,使就業地真正成為就業者安身立命的經常居住地和情感歸屬地,這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