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三代護邊寫傳奇,“帕米爾雄鷹”拉齊尼最後的“托舉”

2021-01-20 10:21: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雲端巡邊衛國,用接力大寫忠誠 冰湖捨身救童,以生命闡釋初心

  拉齊尼巴依卡勇救落水兒童的湖面。 本報記者張曼攝

  拉齊尼巴依卡。新華社資料片 本報記者孫哲、張曼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為什麼這樣紅。紅得好像燃燒的火,它象徵著純潔的友誼和愛情……”20世紀60年代,一首塔吉克族民歌《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隨著電影《冰山上的來客》紅遍大江南北。

  2021年1月4日,新疆喀什的塔吉克族護邊員拉齊尼巴依卡(以下簡稱“拉齊尼”)在冰湖裏托舉起落水兒童,自己則沉入湖底。世人再一次將目光投向帕米爾高原上的守邊人,記住了拉齊尼和他一家三代的護邊故事。

  作為一名基層黨員,拉齊尼紮根高原默默奉獻為國守邊,他的故事在喀什地區家喻戶曉。2017年當選首屆“感動喀什十大人物”時,父親為他戴上帽子,送他出征的鏡頭令人動容。他是當地幹部群眾心目中的楷模和英雄,全國勞動模範、全國愛國擁軍模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他用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産黨員的初心與擔當。 冰湖中托舉生命

  “來人啊!快救救孩子!”

  2021年元旦過後的第一個週一,雪花落得紛紛颺颺。急迫的呼喊聲打破了喀什大學午後的寧靜。

  在喀什大學參加培訓的拉齊尼,剛和同學們做完常態化核酸檢測,循聲望去,只見一名男童在學校人工湖中一處冰窟窿中掙扎。他的母親在湖邊哭喊呼救,情況危急!

  沒有絲毫猶豫,拉齊尼條件反射般地第一個衝上湖面,想要伸手拉住孩子,但冰面突然坍塌,讓他也跌入了冰冷刺骨的水中。拉齊尼一面拍打水面,一面奮力托舉孩子。陸續有人趕來救助,但冰層薄脆不承力,冰窟越來越大。

  零下7攝氏度的寒冬裏,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冰水消耗著拉齊尼的體力。一同施救的木沙江努爾墩回憶:“救援中我也一度落水,整個人一下就凍僵了,真不知道他是怎麼堅持那麼久的。”

  在堅持近10分鐘後,拉齊尼用最後的力氣將孩子往冰面推了一把,隨後墜入冰冷的湖中。孩子得救了,拉齊尼卻沒能鬥過冰湖裏刺骨的嚴寒,他的生命定格在41歲。

  生長在帕米爾高原、常年在巡邊路上爬冰臥雪,他怎能不知道冰雪下暗藏的凶險呢?

  “他這樣做,是因為他從小就是這樣勇敢的人。”與拉齊尼從小一起長大的麥富吐力坎加説。

  落水兒童的母親陳曉琴説:“他不顧一切救我的孩子,他的恩情,我們這一輩子都還不清。”

  拉齊尼離開後,他年近七旬的父親、老護邊員巴依卡凱力迪別克每天都會去村裏的展覽館待上幾個小時,那裏存放著兒子巡邊的照片——拉齊尼過往傳奇的經歷,都化作照片、獎狀和錦旗,珍藏於此。

  “善良、單純、勇敢,他從小到大都是這樣一個人。”悲痛中,巴依卡説。 “不穿軍裝的邊防衛士”

  “南湖紅色的光照亮帕米爾高原,在晨曦中,我的祖父凱力迪別克露出笑顏……他視巡邊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和擔當,祖父這種精神是我家的一盞明燈……”

  這是拉齊尼創作的詩歌《南湖》,也是他的朋友圈最後一條動態。

  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與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及克什米爾地區接壤,是我國唯一與陸地三國接壤的邊境縣,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拉齊尼所在的紅其拉甫在塔吉克語中意為“血染的通道”,平均海拔超過5000米,含氧量甚至不足平原地區一半,最低氣溫達零下40攝氏度。

  1949年12月,剛剛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紅其拉甫邊防連即將執行巡邏任務。可官兵們卻犯了難——目的地是被稱為“死亡之谷”的吾甫浪溝,路途因險峻而出名,往返一次需要3個月,還時常伴有雪崩、滑坡和泥石流。

  如果沒有經驗豐富的嚮導,巡邏隊將寸步難行。

  拉齊尼的爺爺——塔吉克牧民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自告奮勇擔任嚮導,並主動和邊防軍人一起護邊,拉齊尼一家的傳奇歷史由此拉開序幕。

  此後的23個春秋,凱力迪別克帶領著官兵們走遍紅其拉甫邊防線上每一塊界碑、每一條河流、每一道山溝。白髮悄然爬上了他的鬢角,病痛折磨下,昔日步伐矯健的小夥日漸步履蹣跚。1972年,凱力迪別克再也走不動了,將擔子交給了兒子巴依卡。

  在爺爺和父親的影響下,拉齊尼從小就和邊防官兵結下深厚的情誼。

  1987年暑假,邊防部隊一名新兵在巡邏時走失。剛滿8歲的拉齊尼聽聞後向父親自告奮勇:“爸爸,讓我去吧!”望著兒子堅毅的眼神,父親同意了。官兵們跟著拉齊尼搜尋一整夜,終於找到了戰友,由於發現救治及時,最終成功挽救了這名新兵的生命。

  自此之後,只要時間允許,巴依卡巡邊時都會帶上兒子。學習探路、熟悉方位、察看地形……從那時起,拉齊尼立下了成為一名優秀護邊員的堅定志向。

  2004年,從部隊退伍的拉齊尼接過父親的“接力棒”,騎著牦牛行走在千里邊防線上。也正是在同一年,25歲的拉齊尼成為一名共産黨員。“父親告訴我,沒有國家的界碑,哪有我們的家和牛羊。”拉齊尼生前曾説過,“身為中國人,護邊同樣是我們該做的事。”

  巡邏道路凶險異常,拉齊尼憑著經驗,屢屢幫邊防官兵化險為夷。

  “他每次都拉著自家的十幾頭牦牛,主動參加巡邏。”紅其拉甫邊防連指導員劉小龍回憶,拉齊尼總説“這條路我熟悉得很,連隊的事就是我的事”,每次他都衝在最前面。

  一次前往吾甫浪溝巡邏時,隊伍中途遇到了山體滑坡。“那裏都是七八十度的陡坡,我們怎麼過呀!”上等兵普合毛回憶。

  那一刻,山上碎石不斷滑落,一塊碎石片突然砸上拉齊尼的額頭,鮮血直流。強忍劇痛,拉齊尼繼續探路2個小時,終於找到一條石壁路,確保官兵們安全通過。

  2011年冬,拉齊尼和官兵們巡邊突遇暴雪。戰士皮濤不慎掉進雪洞,拉齊尼脫下衣服,打成結做成繩子,將戰友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而他自己卻被凍得不省人事,在縣醫院搶救了3個小時才脫離危險。

  邊防官兵換了一茬又一茬,拉齊尼始終堅守。他生前曾告訴記者:“現在我們國家越來越強大,各族群眾生活越來越好,我們在邊境上更是一天都不能放鬆。”

  巡邊路上的情誼不止於此。

  紅其拉甫邊防連有著全軍陸地最長的巡邏路線,這裡也是全軍唯一因地勢險要,不能乘車、騎馬的巡邏線,只能依靠“高原之舟”——牦牛。

  高山峻嶺間,即使是夏天也會突降大雪,牦牛則是人們最堅實的依靠。

  一次巡邏遭遇暴風雪,受阻的巡邏隊只好在一塊山谷地露宿。拉齊尼看到大夥兒凍得直打哆嗦,就用他父親教過的方法,把15頭牦牛都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堵厚厚的“墻壁”。巡邏隊靠著牦牛的身子擋風取暖,度過了那個難忘的風雪夜。

  拉齊尼有一頭白牦牛,它幾乎每年都陪著拉齊尼爬冰臥雪。在2014年秋天的一次巡邏中,白牦牛的腰椎嚴重摔傷,無法站立。

  拉齊尼和戰友們守在白牦牛身邊一直到天黑,可它還是無法起身。巡邏隊不能為了一頭牦牛耽誤執勤任務,拉齊尼抱著白牦牛哭得像個孩子,官兵們也都哭了。臨走前,拉齊尼和戰士們拔了很多草放在白牦牛跟前。

  此後一年裏,拉齊尼總幻想著白牦牛能恢復健康、自己“歸隊”。

  白牦牛終究沒有回來。第二年巡邏時,他們看到的白牦牛只剩一個頭骨,忍痛採來野花祭奠“戰友”。一邊的拉齊尼呢喃道:“再見了戰友,再見了戰友。”

  從爺爺凱力迪別克開始,70多年來,拉齊尼家有10頭牦牛先後累死在巡邏路上,9頭牦牛摔傷失去勞動能力。 遠去的“雄鷹”

  打開拉齊尼的微信朋友圈,“為國巡邊”是他的生活主線。

  得知拉齊尼英勇犧牲時,同為護邊員的都巴斯庫爾布尼克偷偷地捂著臉,強忍著不發出聲音,淚水卻順著臉龐不斷流下。“我們一開始都不相信,直到打開手機,看到鋪天蓋地的新聞,才發現是真的。”

  塔吉克牧民熟悉地理環境、適應高海拔生活,在千里邊防線上,一個牧民往往就是一個哨兵,一座氈房就是一座哨所。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拉齊尼生前格外關注護邊員養老、醫療和隊伍建設。

  “他總是很細心地帶我們訓練,講解巡邏路線、分析路況,還教我們如何分辨天氣情況,我們都開玩笑説拉齊尼是‘孫悟空’。”都巴斯説,拉齊尼總是提醒年輕的護邊員們,時時刻刻要和邊防部隊保持一致,只要發現異常情況,必須及時告訴連隊。

  近年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不斷加強邊境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巡邏線上還建立了執勤房,護邊員不再風餐露宿,工作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還配備了摩托車、對講機、望遠鏡等設備,護邊員定期輪休倒班也得以保障。當地還實施一系列惠民興邊政策,徹底改變了“巡邊靠走、通信靠吼”的傳統巡邊方式。如今,像拉齊尼一樣,越來越多的塔吉克族牧民加入了巡邊隊伍。

  工作生活中的拉齊尼善良樸實、樂於助人。2020年6月,經組織考察,拉齊尼巴依卡正式擔任提孜那甫村村委會委員。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和基層黨員幹部,為更好履職盡責,拉齊尼走遍當地農牧區,關心家鄉建設與發展,解決群眾實際困難。

  懷著感恩的心,拉齊尼竭盡所能回報社會,他心裏裝著祖國的邊防、巡邊的戰士、家鄉的父老鄉親,唯獨很少想到自己,他自家的房子幾年了都沒裝修完。

  拉齊尼昔日的同事們創作了一首詩歌,以此紀念遠去的“雄鷹”:

  帕米爾的晨曦是您飛翔的起點

  慕士塔格頂峰是您駐足的地方……

  雲端守邊的帕米爾雄鷹啊

  請帶著我們的思念,繼續展翅翱翔……

[責任編輯:張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