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理念新實踐
週密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1月10日,國新辦發佈《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白皮書,是繼2014年和2018年以後第三次以白皮書的形式,全面回顧了中國在不同歷史階段發展援助的模式演變和主要成果,彰顯出中國開放、透明的責任與擔當。
此次白皮書主要以十八大以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為觀察窗口,以詳實的數據和可視化的圖表,説明瞭中國在國際發展合作領域的發展。雖然從發展援助到發展合作只有一個詞的差異,但事實上反映出中國在發展領域理念和行為邏輯的積極變化,擴充了發展的內涵。白皮書提出,中國的對外援助順應時代要求,向國際發展合作轉型升級,進入新時代。而中國國際發展合作指的是在南南合作的框架下,中國通過對外援助等方式在經濟社會發展領域,包括人道主義援助方面開展的多雙邊國際合作。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符合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需求,與技術和國際經貿活動發展的要求相一致。作為通過不斷學習,優化市場環境,吸引資源要素集聚,進而快速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而獲得巨大發展的國家,中國堅信發展是硬道理,始終注重承擔國際責任,與廣大發展中國家謀求互利共贏。
發展並不存在普遍適用的最佳路徑。中國始終確信,各國無論大小,都是平等的,在決定自身發展道路上不應被其他國家所脅迫,“選擇權”是各國發展的重要權利。基於合作的發展,比傳統的“中心-週邊”模式的發展更有生命力,也更能持久。但受限于自身的基礎條件,許多國家産業結構不合理、缺乏足以支撐其發展意願的資金,在經濟全球化中無法獲得足夠的紅利。“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大大增強了國際合作的能力,拓展了國際合作的空間。而新時代中國的國際發展合作則以環境改善和能力建設為渠道,發揮了重要的“扶幫帶”作用。
儘管各國對發展的訴求有所差異,但在與中國的發展合作中都能夠相互協商,共同尋找適合的合作模式。中國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導下,與各方深化政策溝通,加快設施聯通,推動貿易暢通,促進資金融通,增進民心相通,在共同尋找恰當的方式開展合作方面,發揮了積極和重要的作用。
白皮書顯示,2013-2018年間,中國對外援助資金規模持續擴大,各種資金方式各有側重,彌補發展短板、提升經濟社會效益,覆蓋了122個國家、20個國際和區域性多邊組織。其間新增的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成為中國與包括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紅十字會等在內的14個國際組織合作的重要載體,既發揮了資金的杠桿效應,又能夠通過國際組織的網路資源在更廣泛的範圍發揮作用。
截至2019年底,南南合作援助資金共實施了82個項目。其中,農業發展與糧食安全的資金佔比為37.89%,減貧資金佔比37.71%,合計達到75.6%,為解決廣大發展中國家最為根本的民生問題提供了重要支援。中國與各國的發展合作,有力地推動了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落實,助力消除貧困、提升糧食安全、改善衛生條件、保障優質教育、促進性別平等、支援生態環保,推進可持續創新的經濟增長。同時,在面臨來自公共衛生、自然災害、移民和難民等全球人道主義挑戰的環境下,中國通過國際發展合作,與各方協力減輕負面影響,支援發展中國家增強自主發展能力。
國際發展合作領域的工作還有很多,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為行動出發點是我們響應全球性挑戰的重要選擇。全球治理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經貿秩序與規則持續調整,貿易保護主義對市場的扭曲嚴重影響了國際經貿活動,全球衛生領域的巨大且持久的挑戰對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建設提出緊迫而實際的要求,而不可持續的發展則可能導致未來的地球不再適合人類居住。國際發展合作需要更多成員更為積極地參與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之中,通過合作擴大發展空間、提高人類共同福祉,通過協同理念與行動,在投入更多資源的同時也都能夠從發展中受益,形成更為有效的機制。(責任編輯:郭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