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海水稻是怎麼培育出來的?米飯味道是鹹的嗎?一探究竟→

2021-01-03 16:37: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今年的元旦假期,在海南三亞崖州灣南繁育種基地,來自青島海水稻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依舊繁忙,他們正在進行育種工作。化荒地為良田的“海水稻”究竟是怎麼培育出來呢?總臺央視記者楊濤來到田間,在現場進行觀察。

  總臺央視記者 楊濤:這裡是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在海南的科研育種基地,總面積有近百畝。在我身邊的水田裏,這些秧苗是十多天前剛剛插下去的,已經插秧的面積有10來畝。現在,科研人員正在施藥,並每天記錄它們的長勢。對於科研人員來説,這些秧苗就像他們的孩子一樣寶貴。

  這些秧苗看起來和普通的水稻一樣,但是它們的名字還多一個字,它們是海水稻。顧名思義,就是能夠在海水長大。而更準確地説,是耐鹽鹼水稻。

   南繁加代繁育 助力科研提速

  總臺央視記者 楊濤:通過我們的航拍鏡頭可以看到,這片農田離海邊有約4公里,灌溉的水也不是海水。那麼為什麼要在這裡進行海水稻的研究呢?

  大家都知道三亞地處海南島南部,這裡冬季的平均氣溫都在20℃以上,可以説是一個天然的大溫室。現在我國北方已經冰天雪地,無法種植水稻,而在這裡水稻卻依然能夠很好的生長。

  來自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科研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培育一個水稻新品種,平均需要經歷8次更新換代才能獲得一個穩定的品種。如果單純是在青島進行科研的話,當地一年只能種植一季,培育一個新品種就需要8年的時間。而如果冬天到海南來種植可以多種一季,夏天再回到青島繼續種植的話,這樣一年就可以種兩季,科研時間縮短一半。

   海水稻多地測評畝産超千斤

  總臺央視記者 楊濤:不光海水稻,在北方種植的作物都會選擇在海南三亞增加一季的培育。

  去年,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在全國的海水稻示範種植面積達10萬畝,多地測評畝産都超過1000斤。這不僅助力咱們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也為世界糧食安全貢獻“中國力量”。

  海水稻具有重要的産業價值和社會意義,對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十分重要。

  今天現在演播室裏,擺上了久聞大名的海水稻和海水稻做的米飯。

  在口感上,海水稻米和市面上的非海水稻大米差別不大。海水稻米並不是鹹的,根據不同的種子,會在口味、軟硬、甜糯等維度有不同表現,都是符合老百姓口味的。

   海水稻米在生産出來之後叫耐鹽鹼水稻

  據了解海水稻種子是經過袁隆平院士團隊,從成千上萬的種子中篩選和選育出來的耐鹽鹼稻種,是既能保證在鹽鹼地上茁壯生長,又能畝産且口味佳的品種;另一個是土壤,鹽鹼地在種植海水稻之前是基本不能生長農作物的,沒有農藥化學污染,不需對土壤進行輪空3~5年的休養,而且土地是鹼性環境,病蟲害源不易繁殖,不需要噴灑農藥,因而海水稻是安全的、健康的。(總臺央視記者 楊濤)

  (編輯 單宏鑫)

[責任編輯: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