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歐洲頭條丨“隱私權”擔憂之下 各國“健康碼”能否大一統?

2020-12-08 18:10: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還記得早在3月份,《紐約時報》寫了一篇關於中國健康碼的報道,幾乎是以描述洪水猛獸的筆觸,揭露了“一種新型的對人身自由的鉗制”。

  △3月份《紐約時報》文章

  然而,幾個月後,它就真香了。

  許多國家都慢慢意識到,要解封就必須要有一個有效的追蹤病毒接觸者的方法。而一個電子追蹤方法,堪稱居家隔離出門旅行的必備神器。

  可惜,這真香之路有點坎坷。

  譬如英國政府5月5日就以懷特島作為試點,推出本國的新冠疫情追蹤軟體。但數月過去,下載人數遲遲達不到期望。專家認為類似App要實現強大的追蹤功能,需要超過40%的人口下載使用才能發揮作用。

  △5月初英國在懷特島試點上線的追蹤軟體

  然而一直到10月2日,英國衛生部才宣佈軟體下載量終於突破1400萬次,而英國的人口是6600多萬。

  因為完全憑個人意願選擇下載與否,所以該軟體所發揮的作用打了巨大折扣。但一些後發國家選擇了新的技術路線,比如以藍芽與加密技術為核心,也確實提高了對於個人隱私的保護水準。

  這是一個越來越精細的過程,國家之間是可以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像《紐約時報》那樣還不了解,就開始大肆批評。現在回頭看像個笑話。

  跨國旅行寬嚴

  一國在本土推廣追蹤軟體尚且如此困難,更不要説追蹤跨國流動的人員了。因為有些國家的追蹤隔離規定實在是過於放水,譬如英國新推出的“有錢就可以不用隔離14天”的入境新規。

  12月3日,英國交通部長在推特上發佈稱“從12月5日淩晨4點開始,如果你是為英國經濟帶來巨大貢獻的商務人士,就算不是來自豁免國家,到達英國也不再需要隔離(14天),這是為了我們的經濟和就業”。

  △英國交通部長格蘭特夏普斯(Grant Shapps)推文

  毫無意外,此項新規遭到英國網友的洶湧吐槽。

  “所以有錢人就不傳播病毒,而其他英國人則需要遵守封城規定,不能正常生活嗎?你能告訴我這一政策背後的科學依據是什麼嗎?”

  英國衛生部門此前就對此新政作過背書,稱豁免“高價值”旅客的14天隔離不會增加疫情傳播風險。但顯然這並不能服眾。

   “剛開始我以為這是搞笑。然而這不是,這是赤裸裸的腐敗。部長先生,我們是不是能這麼理解,你的意思是新冠病毒這麼有選擇性,所以也沒那麼會傳染?”

  想像一下為什麼國內旅行只要手持綠碼就不用隔離,而跨國旅行就會要求強制隔離14天呢?原因之一在於國內健康碼實現了互通互認,而國際上還沒有走到這一步。

  因為各國防疫規定不一,對人員隔離的標準和隔離措施不一,檢測寬嚴不一(未必一樣精確,未必一樣普及),而數據也不互通,所以各國的“健康碼”也就不互認。

  要實現跨國旅行也能拿著一個健康碼暢通無礙,正確答案一定是靠各國的協調行動,實現“健康碼”車同軌、書同文,而不是看旅客的身家背景來判斷誰能被豁免隔離。疫情面前,誰都沒有特權。

  數次跨境嘗試

  今年4月,蘋果和谷歌兩大科技公司曾聯手開發追蹤系統,畢竟兩巨頭擁有全球1/3人口的用戶佔有率。然而此舉引發的質疑是,大型科技公司介入各國衛生體系,是否會給單一國家帶來網路安全隱患?

  同樣是在4月初,德國牽頭多個歐洲國家發起了“泛歐隱私保護接觸追蹤(PEPP-PT)”項目,努力了近一個月,最終130多個專家無法達成統一的“開發標準”。失敗的原因在於對“隱私權”的擔憂,這是一個在歐洲根深蒂固的價值觀。

  所以一個健康碼的創建,並不是只要搞清楚“陰性”、“陽性”,“紅碼”、“綠碼”這麼簡單,它還包含著價值觀,即“我”願意在多大程度上讓渡一部分個人權利來與“別人”分享這些資訊。這個“別人”可以是科技巨頭、本國政府,也可以是別國。

  康橋大學研究經濟流行病學的托克斯瓦德博士認為:“每個社會都必須自己決定如何看待這些成本(代價)和收益。我認為不同的社會現在在國際合作方面有不同的選擇,而從原則上來説,在不同國家進行協調合作是一個好主意。”

  在11月21日的G20峰會上,習主席提出“建立基於核酸檢測結果、以國際通行二維碼為形式的健康碼國際互認機制,希望更多國家參與”,呼籲國際社會同舟共濟、團結合作、攜手應對疫情。

  11月24日,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目前健康碼國際互認機制正處於起步階段,後續工作將圍繞著國家間機制互認、資訊保護、數據應用等進行。中方將就此同有關方面進行溝通。

  抗疫就跟應對氣候變化、反恐等等許多全球性挑戰一樣,需要合作,需要多邊主義。退回本土、各自為政,只會讓“成本”更高。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