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共産黨如何通過規劃治國治黨

2020-11-21 11:45:00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這是中國共産黨即將完成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制定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以及未來十五年的發展規劃,引起世人高度關注。從1951年開始,中國共産黨就著手制定“一五”計劃,並於1953年實施,至今已提出建議十四個五年規劃(計劃)。通過規劃(計劃)擘畫並實現黨和國家發展藍圖,成為中國共産黨規劃治國的重要特徵和管黨治黨的成功經驗。

  規劃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治國治黨的戰略舉措

  社會主義事業著眼長遠、著眼大局,社會主義必須有計劃。把實施長遠規劃和近期計劃結合起來,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方式,是治國治黨的戰略舉措,是一體同步推進黨的領導、黨的執政、黨的建設活動的內在要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道:“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築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一文中提出,在無産階級成為統治階級的先進國家,需要“按照共同的計劃增加國家工廠和生産工具,開墾荒地和改良土壤。”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馬克思、恩格斯首次提出“有計劃的社會生産”的概念,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一文中提出“只有按照統一的總計劃協調地安排自己的生産力的那種社會,才能允許工業按照最適合於它自己的發展和其他生産要素的保持或發展的原則分佈于全國”。列寧早在1906年寫的《土地問題和爭取自由的鬥爭》中提出“計劃經濟”概念,強調“只有建立起大規模的社會化的計劃經濟,一切土地、工廠、工具都轉歸工人階級所有,才可能消滅一切剝削”。十月革命成功後,列寧認為制定統一的計劃經濟是無産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特點。

  中國共産黨歷來重視五年規劃(計劃)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規劃(計劃)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民生、生態、軍隊、國防、外交、黨建等方方面面,體現了社會主義事業需要同步推進、系統推進、有序推進的內在要求。國民經濟恢復後,黨中央就把整體計劃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方法,毛澤東指出:“我國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準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後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1980年10月,鄧小平在同中央領導同志談話時指出:“年度計劃、五年計劃、十年規劃,中心和著重點不要多考慮指標,而要把人民生活逐年有所改善放在優先的地位。”“一定要使人民得到實惠,得到看得見的物質利益,從切身經驗中感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確值得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比如,他提出黨管規劃的基本思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立場,規劃要注重科學、實事求是,用法治保障規劃的落實,編制規劃要結合實際、實事求是、留有餘地,規劃制定和執行不能搞層層加碼等。他還多次指出:“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

  中國共産黨堅持規劃治國的主要探索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産黨就開始了計劃編制的探索。1951年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政務院財經委員會承擔“一五”計劃編制工作。1952年12月,中共中央向中央局、中央分局、省市區黨委發出了編制年度計劃和長期計劃綱要若干問題指示稿,其中,“反映客觀經濟發展的法則”“吸收群眾特別是部門的先進人物參加討論”“首長負責,親自動手”“採取科學的工作態度”等要求在黨的計劃(規劃)編制工作中長期堅持。1955年3月,黨的全國代表會議通過了中央委員會提出的“一五”計劃草案決議,7月由第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改革開放前,中國共産黨一共編制了五個五年計劃,從編制“七五”計劃開始,恢復了由黨中央提出五年計劃建議的做法,並由1985年9月18—23日舉行的黨的全國代表會議通過,然後提請第六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批准、頒布實行。從編制“八五”計劃開始,黨中央提出的規劃(計劃)建議由中央全會通過,政府編制規劃綱要,提請全國人大審議批准,逐步形成了成熟的黨領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計劃)的編制工作機制。

  在實施規劃(計劃)方面,“一五”計劃初步鋪開我國工業佈局的骨架。“二五”計劃繼續進行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鞏固基礎。“三五”計劃的基本任務是按照農輕重的順序進行安排的。“四五”計劃期間主要任務是狠抓戰備。“五五”計劃目標是力爭到1980年要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六五”計劃是改革開放後制定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七五”計劃著眼于調整和完善經濟結構,提高對外開放水準,為經濟體制改革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和政治環境。“八五”計劃目標是實現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把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提高到一個新的水準。“九五”計劃、“十五”計劃全面完成了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部署,為到2010年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了堅實基礎。從“十一五”規劃開始,“計劃”一詞被“規劃”代替,標誌著中國在經濟社會運作方面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要求政府工作由直接干預經濟向間接調控經濟轉變。“十二五”規劃期間,我國妥善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持續影響等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形成了經濟結構優化、發展動力轉換、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的良好態勢。“十三五”規劃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歷史成就,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了堅實基礎。黨中央提出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本次規劃建議還專門就健全規劃制定和落實機製作出安排,即要形成包括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在內的定位準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國家規劃體系,健全政策協調和工作協調機制,完善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確保黨中央關於“十四五”發展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中國共産黨堅持規劃治黨的實踐經驗

  按照黨章要求,黨的建設必須堅決實現黨的基本路線,這是形成不同時期管黨治黨方略的主要依據。1937年5月在延安召開的黨的蘇區代表會議強調,黨的工作方式及組織形式,毫無疑義的是要隨著環境變更而變更,而變更的關鍵,就是這次黨的代表會議所確定的正確路線、方針和政策。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由戰爭轉向建設,黨對組織工作尤其是幹部工作提出了新部署、新規劃。黨的八大以後,為適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政治任務,一大批幹部被挑選出來,使用起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黨為了貫徹“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政治路線,提出幹部隊伍建設的“四化”方針。黨的十八大以來,為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中央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提出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全面規劃部署黨的建設各項工作,使黨有新氣象新作為。

  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對一個時期的黨建工作作出戰略規劃,並通過中央全會貫徹落實。以改革開放以來為例,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作出《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黨的建設的重大歷史問題作出明確結論;黨的十二屆二中全會討論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整黨的決定》;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繫的決定》;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建設的決定》;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審議和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研究全面從嚴治黨重大問題,制定《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修訂《中國共産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

  黨中央通過提出五年規劃(計劃)建議部署黨的建設工作。比如,“一五”計劃對加強各級國家機關和黨組織建設,改進黨員幹部的工作作風等提出具體要求;“六五”計劃在黨內按照新黨章規定的各項標準進行整黨;“七五”計劃提出加快推進幹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切實改進幹部思想和工作作風;“八五”計劃建議提出黨的政治建設的概念;“九五”計劃建議提出要“努力造就大批能夠跨世紀擔當重任的領導人才”;“十五”計劃建議設專章提出“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堅持從嚴治黨,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明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和基層黨組織建設”;“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優化領導班子知識結構和專業結構,加強黨的各級組織建設,強化基層黨組織整體功能,反腐倡廉建設永遠在路上,加快建設人才強國等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規劃。“十四五”規劃建議則聚焦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監督責任,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等等。

  實施組織和人才工作規劃。執行好國家五年規劃(計劃)離不開黨的建設和黨的組織工作的保障。以黨員發展為例,1951年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提出,為了實現農村工作向城市工作的轉移,決定應著重在産業工人中建立黨組織和發展黨員。1953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後,黨中央印發《關於統一調配幹部,團結、改造原有技術人員及大量培養、訓練幹部的決定》,對培養新人才作出計劃部署。1957年12月,中央組織部發出《關於第二個五年計劃時期接受黨員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今後主要應該是按照黨章規定的標準更加提高黨員品質,而不是大量地增加黨員的數量。”1983年,中央組織部印發了《關於領導班子“四化”建設的八年規劃》,這是我們黨關於幹部工作第一個中長期規劃。黨的十五大後,黨中央連續印發了5個領導班子建設的規劃綱要。2002年5月,中辦、國辦印發的《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這是我國第一個綜合性人才隊伍建設規劃。2010年4月,中央出臺《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新時期人才工作作出重大部署。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了《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建立起新時代不斷完善育才、引才、用人的人才制度體系。

  總之,中國共産黨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計劃)必然要貫徹黨的領導原則,遵循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而貫徹執行五年規劃(計劃)也要以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為保障,從而實現治國與治黨有機統一,一體同步推進黨的領導、黨的執政和黨的建設。如果説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計劃)體現了中國共産黨規劃治國能力,那麼,對黨的建設作出規劃則體現了中國共産黨規劃治黨能力。一個善於制定和實施戰略規劃的政黨可以把國家治理好,也可以把黨治理好,這是中國共産黨歷經苦難輝煌,成為百年大黨強黨的密碼之一。

[責任編輯:馬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