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歲重陽九月九,家國情懷總如一
作者:謝偉鋒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連日來,全國各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主題文化活動,喜迎重陽這一傳統佳節。例如,山東鄒城組織“文藝輕騎兵”到當地敬老院演出,點亮老人們的文化生活;南京江寧區菊花園喜迎八方遊客,千余個品種的菊花魅力綻放、形成花海,讓人流連忘返;廣州蓮花山于重陽前夜亮燈迎客,整個旅遊區還在節日當天舉行文藝展演,讓遊客在登高之餘欣賞精彩的歌舞表演。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萬物皆有出處,悠久、深厚的文化影響著傳統佳節的面貌。《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是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而且,“九”和“久”諧音,使得重陽節因長久、長壽等美好寓意而受到喜愛和珍視。
發軔于農耕社會、農業文明的傳統佳節,本身是極其重視祖先經驗的一種節日形態,重陽節由此形成了一種對年老者崇拜的文化心理。古往今來,重陽節都是尊老敬老的節日,凝聚了中華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濃濃情意。節日中蘊含的人文理念,幾千年來薪火相傳、代代流傳,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體現著對家國情懷的認知與追求。
細究每個傳統節日,我們會發現各有儀式與特色。清明的踏青、端午的賽舟、中秋的賞月等,均以獨有的方式助推傳統文化“活起來”“火下去”。對於重陽節來説,登高是最重要的節日主題。古時登高,主要是為了祈盼家人無恙;今日登高,倒是有健身祛病的功效。在此佳節時刻,“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念之情分外濃厚,“菊落故土庭院”的鄉愁再上心頭,“品味勝似春景”的秋遊頗為心曠神怡。迎霜宴、放紙鳶、吃重陽糕、看望父母……時光並不會斑駁所有的記憶,重陽的不少傳統習俗延續至今。隨著時代發展,節慶活動內容雖有變化,但貫穿其中的家國情懷始終不變、歷久彌新。
2013年起,重陽節成為我國法定的“老年節”,旨在鼓勵人們發揚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積極表達關愛老人之情。孝老、敬老、愛老——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進程中,家庭倫理對於維護中華民族的家庭關係、家庭模式,以及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今天,敬老文化有著突出的現實意義。“最美不過夕陽紅,溫馨又從容”,而這份美,在重陽節與親人的團聚中得以熏染和昇華,散發出迷人光芒。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敬老,不僅是家庭的義務和責任。近日,陜西西安咸寧東路社區志願者走進王金芳家,聆聽這位89歲高齡老戰士講述抗美援朝經歷。在重陽節來臨之際,當地退役軍人服務站開展節日慰問活動,志願者們紛紛走進老戰士家中,詳細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從少年出征到老驥伏櫪,拉長時間的進度條,我們依然不能忘卻老一輩革命戰士浴血奮戰的崢嶸歲月。
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再把視線投到更廣袤的天地之中去看:“深藏功與名”的老黨員張富清、踏上逆行武漢高鐵的鐘南山、再創鹽鹼地水稻高産新紀錄的袁隆平、肩負中國探月夢想的歐陽自遠等,無數個進入耄耋之年的奮鬥者,匯聚成萬眾一心奮鬥新時代的強大力量。他們是老者,更是英雄。重陽佳節,敬老愛老,讓信念燈火傳遞,讓家國情懷激蕩。
歲歲重陽九月九,家國情懷總如一。都説秋天是最美的季節,重陽佳節更是佔盡天時。秋高氣爽讓賞玩出行漸入佳境,田野呈現出一派豐收氣象,漫山金燦燦的菊花綻芬吐翠。此番心情,正如陶淵明所説的“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最美重陽,不僅美在一份景致,更美在一份孝敬、一份情懷。重陽敬老,近則身家,遠則天下。一近一遠,構築了中國人獨有的精神圖譜。古老與現代的交織,讓重陽節有了豐富的內涵。在厚重的家國情懷之中,涵養著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力量。(謝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