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三評美國“花樣外交”之一:“制裁外交” 蠻橫無理
“手裏拿著錘子,看什麼都是釘子。”這就是今天美國的“制裁外交”思維。
大西洋月刊統計,截至2019年5月3日,美國有7967項制裁正在進行或即將進行。據吉布森、鄧恩和克魯特律師事務所統計,2017至2019年,美國政府對外國實體和個人實施制裁超過3200項。這麼多制裁,是為了維護人道主義?公平正義?還是美國作為超級大國“不得不”承擔的國際責任?恐怕恰好相反。
美國“制裁外交”,本質就是唯我獨尊的“霸淩外交”。
10月8日,美國宣佈對伊朗實施新一輪制裁,將伊朗18家主要銀行列入了黑名單。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美國堅持其長期對伊朗、古巴、委內瑞拉等國的制裁,在這些國家釀造更大的人道主義災難。在聯合國成立75週年紀念期間,美國不顧安理會15個成員國中13個國家的反對,單方面宣佈對 27個支援伊朗核、導彈和常規武器項目的相關實體與個人實施制裁和出口管制。作為已經退出《伊核協議》的國家,美國完全不講法理,更不尊重聯合國多邊機構,獨行著其對國際規則“合則用,不合則棄”的傲慢。
這還不是美國“制裁外交”最荒謬的鬧劇。2020年9月2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宣佈,凍結國際刑事法院首席檢察官法本蘇達等在美國的金融資産,並禁止美國人與其合作。美國這一制裁的原因是,由於國際刑事法院仍在調查美國軍事和情報人員在阿富汗涉嫌戰爭罪和反人類罪。慣於指責其他國家“違反國際法、侵犯人權”的美國,在自己因相關罪名被調查時,反手祭出了制裁大棒。
近日,美國又把制裁目標瞄準了中國的螞蟻集團和騰訊公司。同時,另一風靡全球、美國月活用戶1億的軟體命運仍然懸而未決。2020年8月,美國領導人以行政命令的力量禁止TikTok在美運營,理由是TikTok威脅“國家安全”,卻沒有提供任何中方“獲取TikTok用戶數據”的證據。從法國的阿爾斯通事件,日本的東芝事件,到中國的中興、華為事件,不難看出今天美國外交的海盜邏輯:什麼東西好,我就搶劫什麼,“制裁”只不過是劫掠的工具。
就連對盟友,美國也毫不手軟。7月15日,蓬佩奧稱,美國將對俄羅斯與歐洲國家合作建設的“北溪2號”項目和“土耳其溪”二線工程項目所有參與方實施制裁。此舉遭到了歐盟24國代表抗議。俄羅斯外長拉伕羅夫説,美國毫不掩飾地追求制裁就一個目標:有能力和權利在世界政治和經濟中為所欲為。
外交舞臺本應是各國互相尊重、平等對話的地方,如今卻成了美國頻繁耍弄脅迫、謊言和制裁伎倆的秀場。制裁手段本應用於追求和平與正義,卻被美國濫用成了搞霸淩、搞例外、搞雙標的工具。大國實力本意味著更多的國際責任,卻被美國當成了任性攪局的“資本”。但是,美國不在乎多數國家的反對或道義良心的譴責。只要我是老大,我的錘子想怎麼敲就怎麼敲。
如此揮舞制裁大棒,就不怕一不小心砸自己腳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