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長光衛星,看一顆衛星如何煉成
中新網長春9月21日電(記者 劉歡)9月15日9時23分,長征十一號海遙二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成功將9顆“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本次發射的“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由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長光衛星)自主研發。
提到衛星,很多人都覺得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有關衛星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陌生的是,大多數人並不十分了解衛星研製發射流程、工作原理。一顆衛星是如何煉成的?發射衛星總共要幾步?近日,記者走進長光衛星,揭秘衛星背後的故事。
長光衛星是中國第一家商業遙感衛星公司。依託“星載一體化”等關鍵核心技術,公司已發展成為集衛星研發、生産、發射、運營到應用全産業鏈運作的商業公司。
2015年10月7日,由長光衛星自主研發的“吉林一號”組星一箭四星成功發射,開創了我國商業衛星應用的先河。這四顆衛星的模型,目前正擺放在長光衛星辦公大樓的大廳,定格著那個歷史性時刻。
“吉林一號”組星一箭四星模型
“吉林一號”組星中,包含有一顆光學遙感衛星——“吉林一號”光學A星,這在長光衛星內部,被稱為第一代衛星。據長光衛星綜合辦副主任狄特介紹,當年,這顆衛星是個“大塊頭”,重量是420kg。
經過在研製實踐中不斷總結,到2019年,長光衛星第三代衛星高分03A星的重量從420kg降至40kg,研製成本降低了約7000萬元,按每公斤費用12萬元來計算,發射成本降低4000萬左右。這兩顆衛星的模型就挂在辦公大樓的頂部,彰顯著長光衛星四年來奮鬥的過往。
如今,長光衛星已通過11次發射,成功將28顆衛星送入太空,“吉林一號”組星數量快速增至25顆,建成了我國目前最大的商業遙感衛星星座,“吉林一號”組星對全球任意地點的天重訪能力達到7~9次,最快可在11分鐘內實現對應急任務的響應。
研製發射一顆衛星需要經歷怎樣的程式?在長光衛星辦公大廳的二樓,陳列了長光衛星曾經發射的多類衛星的模型,也詳細介紹了衛星研製發射流程,共分為:項目可行性論證、立項評審會、項目立項、初樣研製、正樣研製、出廠評審、運輸、火箭發射、初始入軌階段、在軌測試階段、業務運作階段等。
長光衛星曾經發射過的多類衛星模型。
“吉林一號”衛星星座究竟有什麼用?和老百姓有什麼關係?狄特介紹,衛星遙感技術在農林、水利、交通、環保、智慧城市建設等領域的應用無處不在,這些都是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例如農作物長勢動態監測、車流量監測分析、地質災害、森林火災等都可以通過衛星遙感技術進行監測。
2019年10月3日,長光衛星發佈2019年全國光譜一張圖,提供全國5m光譜數據的瀏覽和部分地區的免費數據下載。據介紹,目前,長光衛星已完成全國一張圖的拍攝及生産,具備全國五米級解析度一張圖一年更新4次、全國亞米級一張圖一年更新3次、部分地區全省一張圖一年更新6次的能力。以一張圖為基礎,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一張圖應運而生,提取精度高達90%以上。
此外,全球一張圖也已初具雛形,“吉林一號”衛星現已完成1.22億平方公里土地拍攝,具備一年更新兩次的能力。未來,長光衛星將依託全球一張圖,逐步建立形成一套龐大的數據目標庫體系,並以此推出適用於多類行業的業務應用。
長光衛星的快速發展,助推了吉林省航空航太産業異軍突起。目前,長光衛星正牽頭建設吉林省航太資訊産業園。據悉,總投資8.2億元,建築面積9.73萬平米,集衛星研發、生産、檢測、試驗于一體的航太資訊産業園一期吉星樓已于2018年10月份投入使用。樓內建設了KM6000空間環境模擬試驗系統、1100立方米混響實驗室、20噸振動臺以及輻射定標系統等一批先進設備系統,現已具備年産30顆衛星的能力。
吉林省航太資訊産業園,也帶動了機械製造、光學製造、光電傳感技術以及遙感資訊技術的發展。項目上游有200余家企業為其配套生産所需的相機反射鏡、衛星姿軌控部件、相機結構件,CMOS高性能圖像感測器等關鍵核心部件。項目下游有30余家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近百家企業依託其進行遙感資訊開發。這不僅為我國航太産業帶來深刻變革,更為吉林省的振興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狄特希望,通過長光衛星的努力,助力中國商業航太發展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好。“目前‘吉林一號’衛星在軌25顆,2023年將完成138顆‘吉林一號’衛星組網,屆時將具備全球任意地點10分鐘重訪的能力。希望通過 ‘吉林一號’衛星星座,為廣大用戶提供高品質、高速率的遙感資訊服務,推動中國商業航太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