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天天學習|一則古語看習近平問計於民的執政理念

2020-08-29 21:57: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多次召開會議徵集各界人士對“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的意見,並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開門問策、集思廣益,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於民統一起來,鼓勵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為“十四五”規劃建言獻策,切實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規劃編制中來,齊心協力把“十四五”規劃編制好。

  “要把開門搞活動作為重要方法。”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説,並引用東漢王充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求深入群眾開展工作,虛心聽取群眾意見。2014年10月19日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引用這句古語,指出“讓群眾滿意是我們黨做好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準,群眾意見是一把最好的尺子”。

  改革開放以來,民生日益改善,民聲表達渠道逐漸增多。網際網路的出現,為立體互動式的、官民互動式的扁平化管理提供了手段和途徑。2016年4月19日,在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引用了王充的這句話。他説——

  【釋義】

  《論衡》是東漢傑出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的代表作。《書解篇》著重對儒家經籍以外的諸子百家著述進行辯解。“書”即指這類著述,因通篇採用對答形式,故名“書解”。

  漢代獨尊儒術,用天人感應、讖緯迷信解説儒家經書以宣揚君權神授的儒生受到朝廷器重,他們的學説被立為官學;而對現實有所批評的“作書者”及其著述,則被斥為“於世無補”的“玉屑”。王充指出,世儒(説經者)説經都是“虛説”,而文儒(著作者)“卓絕不循”的著作才是“實篇”,並提出了“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經誤者在諸子”的觀點。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意思是説,房屋是否漏雨,住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令是否有缺失,老百姓最有發言權。在這裡,王充將民生狀況的好壞作為衡量政治得失的試金石,呼籲為政者要走出廟堂,到草野和江湖中去觀察、聽取普通民眾的意見。

  據《論衡自紀篇》記載,王充出身於“細族孤門”,除了當過幾年小官吏外,絕大多數時間隱居不仕。這就使他具有了來自民間的知識經驗與觀念,其思想意識體現出濃厚的平民性。

  【解讀】

  人民群眾是行政機關各種方針、政策的直接承受者,他們對於政令的效用和缺漏有著親身感受,因此最有發言權。黨的十八大指出,要“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從人民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都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優勢。“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堅持問計於民,就是基於對“知政失者在草野”的深刻認知。

  “群眾的實踐是最豐富最生動的實踐,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智慧和力量。”“拜群眾為師”是習近平始終如一的政治品格和執政底色。50多年前,年僅十五六歲的習近平到陜北梁家河插隊,是梁家河父老鄉親的悉心指導和幫助,使他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大隊黨支部書記。

  從梁家河一路走來,無論是主政一方,還是成為掌舵時代航船的大國領袖,習近平始終走到中國最基層,走進民心最深處,聽民聲、解民意,拉家常、問冷暖,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考察調研的足跡遍佈大江南北,一系列治國理政的大政方針,都建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2020年至今,習近平總書記10次赴地方考察調研,他走基層、進山林、訪社區,留下了一個個感人的溫情瞬間。推進復工復産、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品質發展、持續深化改革、考察脫貧攻堅成果、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中的所見、所思,上升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

  問計於民,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對重大改革尤其是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改革決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及時深入了解群眾實際生活情況怎麼樣,群眾訴求是什麼,改革能給群眾帶來的利益有多少,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思路、制定舉措、推進落實。

  今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主持召開重要會議、赴地方考察,就“十四五”開門問策,聽取大家對當前經濟形勢、“十四五”規劃的意見和建議,這也正是對“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新時代實踐。(作者 楊立新)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