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種出新希望 繡出好生活(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2020-08-07 09:03: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7月是李子成熟的季節,沉甸甸的李子挂滿枝頭。“這個園子一年能收入一萬多元。”樹蔭下,一頭汗水的胡滿良告訴記者。

  胡滿良曾經是貧困戶。他今年72歲,是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扎如德倉嘎查農民,因為兒子和兒媳生病,老兩口沒有勞動能力,本來舒心的日子一下陷入困境。

  2016年,當地利用居民庭院大的特點發展庭院經濟,胡滿良又迎來新生活:以前,家裏的大院子只種自家蔬菜,在嘎查幹部幫助下種上了李子、燈籠果、油葵、中草藥等。李子由幫扶幹部負責包銷,收穫時如果市場價高於每斤3元,農民可自行出售;如果低於3元,由幫扶幹部按照每斤3元的價格出資購買。

  “兒子兒媳看病、孫女上學,都有幫扶政策兜底,這庭院裏掙的錢基本能攢下來。”胡滿良感動地説。目前,科爾沁左翼中旗發展的庭院經濟已完成11999戶,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全覆蓋,種植菜園3700多畝、田園7700多畝,種植果樹6.6萬棵,戶均增收800元。

  近年來,針對不同貧困戶特點,內蒙古因地制宜、因人因戶因村施策,累計實施農牧業産業扶貧項目達1.9萬個,將各類扶貧資源精準配置到農戶家。

  地處科爾沁沙地北端的科爾沁右翼中旗,地上不長草,牛羊吃不飽,鹽鹼地、山坡地多,不適宜發展庭院經濟,怎麼辦?當地婦女幾乎人人都會的刺繡,成了脫貧奔小康的“金鑰匙”。

  纖細的繡花針在織網上穿梭,兩朵鮮艷的牡丹呼之欲出。哈吐布其嘎查的農民劉孟蘭,正在趕制一幅2米長的刺繡作品,“這幅刺繡是客戶花5000元定制的,大概要繡20多天,這可不是一筆小錢,累點也值得。”

  劉孟蘭曾經是建檔立卡貧困戶,2017年,丈夫用7.5萬元扶貧産業補貼養牛,2018年底全家順利脫貧。為提高生活品質,年輕時就喜歡刺繡的劉孟蘭響應號召,參加了當地舉辦的刺繡培訓班,如今已成刺繡高手,産品不愁銷。“現在我家年收入六七萬元,光刺繡就能掙一萬多元。”劉孟蘭笑言,我家小康生活是“繡”出來的。

  截至目前,科爾沁右翼中旗173個嘎查集中舉辦刺繡培訓班100多期,培訓繡工1.47萬人次,全旗從事刺繡的農牧民及居民超過2萬人。

  脫貧奔小康,還得靠産業。選對了産業,成功幾率就更大。在烏蘭察布市,馬鈴薯産業為當地群眾致富帶來了希望。

  “開始種玉米,後來打零工,夫妻倆幹了好幾年,還只能勉強度日。”在商都縣喇嘛板村,貧困戶楊紅娟為脫貧嘗試了很多辦法。2019年,縣裏建成馬鈴薯良繁基地,讓楊紅娟動了心。

  在鄉里幫助下,楊紅娟申請到扶貧貸款,承包了2座大棚,種植高品質原原種馬鈴薯,有了企業訂單,銷路不用愁。

  憑藉虛心、細心和勤快,2019年,楊紅娟一家掙了12萬元。一年下來還清了貸款不説,還在自家院子裏開起了小賣部和小吃店,被評選為商都縣脫貧之星標兵戶。今年,村裏又新建了一處馬鈴薯原原種繁育基地,328座大棚中的240座承包給農戶,楊紅娟家又承包了2座。

  要讓老百姓腰包鼓起來,還得因地制宜、用足優勢。近年來,烏蘭察布市依託傳統,在馬鈴薯品種開發、種植、深加工等方面下功夫,精耕細作馬鈴薯産業。楊紅娟説:“咱這兒的條件最適合種馬鈴薯,我們就堅定信心做好這篇文章,一準奔出好日子。”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07日 01 版)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