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市場為媒,山海攜手譜新篇

2020-07-15 11:16: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聚焦“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下)】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中的“市場之手”——

  市場為媒,山海攜手譜新篇

  編者按

  在已經成功開展24年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中,閩寧雙方始終堅持把扶貧開發作為重心,把産業協作扶貧作為關鍵;始終注重發揮市場作用,讓科技、資源、産業奏出動人的和弦。在近日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中,一批批閩商弘揚“敢拼會贏”精神,助推優勢互補産業對接、增強寧夏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與“造血”能力;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手把手、面對面推廣技術,與當地農民共同培育新品種、開拓新市場,為産業扶貧打下根基。光明智庫特邀閩寧兩地企業家、科技工作者講述親歷,並請專家就如何發揮對口扶貧協作中的市場作用進行解析。

  在寧夏固原市隆德縣,閩寧扶貧産業園成為閩寧協作中推動産業脫貧的重要載體。光明日報記者 王建宏攝/光明圖片

  【一線講述】

  以商招商,為閩寧深度協作添動力

  講述人:寧夏福建總商會會長、寧夏麥爾樂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添進

  32年前,我18歲,揣著借來的3000多塊錢來到銀川,成了最早在這裡生産糕點食品的個體戶,也是福建到寧夏從事食品加工的第一人。剛到寧夏時,手裏沒有多少錢,是銀川當地的朋友借錢給我,幫我闖過了創業之初的重重難關。

  有很長一段時間,到寧夏創業的福建企業家基本是“散兵遊勇”。直到1996年,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正式啟動。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福建省對口幫扶寧夏領導小組組長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寧夏,進行了為期6天的對口扶貧考察,並在銀川召開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次聯席會議。就在這一年,寧夏福建總商會成立。

  閩寧協作給在寧閩商提供了機遇和平臺,也帶來了責任和動力。總商會成立之初,定名為“閩寧扶貧協會”,其初心就是服務於閩寧協作。此後,一批批福建企業家帶著技術、資金和銷售渠道,從八閩大地向黃土地進發,從最初的幾個行業,拓展到如今的建築材料、食品加工、教育文化等20多個行業。

  招商引資過程中,當客商對寧夏的營商環境有疑問時,在寧閩商們便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打消他們的疑慮。我們以産業鏈招商,不斷補鏈、延鏈,從而打通上下游,推動全産業鏈發展。20多年來,總商會幫助寧夏招商引資1500多億元,捐助各類社會公益事業資金1.3億元。

  我的兩個女兒都是在寧夏出生、寧夏長大,在福建上大學後,又聽從我的建議回到寧夏,對象都找了寧夏本地人。和我一樣的閩商還有很多,他們已經完全融入了寧夏這片底蘊深厚的土地。

  2019年年底,已有5700家福建籍企業、商戶入駐寧夏,8萬多名福建人在寧夏從業;近5萬名寧夏人在福建實現穩定就業。

  在我的企業裏,90%的員工是寧夏人,大部分來自西海固地區,其中一部分來自建檔立卡戶家庭。隨著企業的發展,每年還將新增70人至100人就業。這些年,不少員工在銀川附近買了房子、結婚生子,有些員工的孩子考上了很好的大學。這給了我把企業做好的更大動力。

  面向未來,我們會堅定信心,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把企業做精做強;同時,充分發揮商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堅守初心,以商招商,為閩寧協作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架起寧夏物産與福建市場的橋梁

  講述人:寧夏固原市福建企業家協會名譽會長 林錦雲

  20多年來,在福建援寧幹部的牽線搭橋與熱情服務下,大量閩商到寧夏投資興業、開展協作幫扶,我有幸成了其中一員。

  2006年,第五批福建援寧挂職幹部領隊周秀光回到福建招商引資。在他的感召下,我于當年開始到固原投資辦廠。

  寧夏中寧縣,工人在採摘枸杞鮮果。新華社發

  經過多年摸索與發展,2014年,我在固原市河川鄉康溝村創辦寧夏瑞丹苑油牡丹産業有限公司,專業種植及加工生産油牡丹系列産品,並以黃土臺垣為背景,以牡丹文化為主線,打造集農業種植、生態修復、休閒觀光、民俗體驗等為一體的休閒農業示範園,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牡丹園”促使當地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其中包括建檔立卡戶147戶。看到這些村民每月有了可觀的收入,紛紛告別過去的破窯洞,蓋起了敞亮的新房,我感到無比欣慰。

  常年往返于閩寧之間,我發現,寧夏處處都是寶:這裡的人力資源豐富、特産品質優異,缺的只是通往市場的渠道;而福建市場繁榮,人們對來自西部的特色産品有一種偏好。這些年來,我一直在琢磨如何架起寧夏物産通往福建市場的橋梁,讓企業找到新的發展契機。

  去年,國務院扶貧辦將消費扶貧納入東西部扶貧協作和中央定點扶貧政策框架,更讓我心動不已。我萌生了一個念頭:在福建設立寧夏特産館,把更多寧夏土特産推介給八閩的父老鄉親。我的這一設想得到了援寧幹部的支援。第十批援寧幹部李仲福主動為我牽線搭橋,在福州物色特産館的地點,還幫我申請優惠政策。在當地政府支援下,2019年1月,第一家寧夏六盤山特産館終於在福州馬尾創辦。此後,援寧幹部們又紛紛向特産館推薦寧夏各地土特産,幫助特産館充實貨源。

  我們的特産館立足消費扶貧,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寧夏特色原生態農産品,企業員工中20%以上為建檔立卡戶。目前特産館已吸引38家寧夏本土企業入駐,銷售寧夏灘羊肉、紅(黑)枸杞、五穀雜糧、葡萄酒、固原紅土雞等300余種産品。這種模式既為福建市場增添了優質的特色農産品,也為寧夏當地農戶增加了收入。特産館開業一年多來,營業額已達4000余萬元,帶動就業10101人次,其中建檔立卡戶7122人次。在廣大援寧幹部的支援推動下,目前,寧夏六盤山特産館已經在福建各地開設了11家分館。

  與寧夏結緣的15年,我深深地認識到:在閩寧協作的歷史性機遇面前,只要打好資源與市場兩張牌,廣大企業大有可為,一定能夠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從灘羊“探路”,到特産“組團出山”

  講述人:寧夏百草灘羊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雲龍

  這些年,寧夏鹽池灘羊肉在全國聲名大震,被端上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等重大國際會議的餐桌,成了響噹噹的“地方名片”。作為多年從事鹽池灘羊産業的本土企業家,我深感鹽池灘羊的“詩與遠方”離不開閩寧協作搭建的平臺。

  寧夏鹽池灘羊養殖場。資料照片

  我出生在鹽池縣農村,從小就是伴著灘羊長大的。把家鄉的灘羊産業做出品質、做成品牌,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2010年,我結束了在外打拼的生活,回鄉創業,在從事灘羊肉加工貿易過程中,我越發感到,只有把最好的體驗帶給大家,才能讓人們對鹽池灘羊留下深刻印象。於是,我們自主創立了“百草灘羊泉水涮羊肉”品牌,得到了市場廣泛認可。

  在閩寧協作中,我和很多福建企業家成了朋友,在交流交往中,我深感自己在對市場的認知、對商機的把握上與他們存在不小差距。

  在挂職鹽池縣委常委、副縣長的泉州幹部李奉恒聯絡推動下,一些福建餐飲和商貿領域企業家到鹽池考察,對百草灘羊肉很感興趣,也認可我們的經營模式。借助閩寧協作的平臺優勢和福建援寧幹部、閩商的牽線搭橋,鹽池百草灘羊相繼落戶泉州、福州。通過福建消費者的口耳相傳和企業家朋友的推介,前不久,來自北京、江蘇、湖南等地的企業家慕名而來尋求合作。

  每只走向餐桌的灘羊背後,都有一個貧困戶通過發展特色養殖脫貧致富的故事。隨著閩寧協作不斷深入,寧夏特産開始“組團出山”。這幾年,鹽池黃花菜、雜糧等六盤山區土特産落戶八閩大地,受到福建消費者的青睞,福建和寧夏在人文、旅遊、經貿等領域的合作也不斷深化。

  有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開創的閩寧協作事業,才有了今天福建和寧夏的深度交流與合作。總書記始終牽掛著寧夏人民,前不久又來到寧夏考察,給了我們巨大的鼓舞。我堅信,乘著閩寧協作的東風,寧夏優質特色産品一定會在全國市場大放異彩,鄉親們的生活也一定會越來越好。

  科技助力,小菌菇“長”出大市場

  講述人:福建農林大學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 林佔熺

  1996年,福建和寧夏結成幫扶對子。得知這個消息,正在各地推廣菌草技術的我坐不住了:作為福建的科技工作者,應該為閩寧協作出一份力,把菌草技術帶到寧夏去,造福當地貧困群眾。1997年4月,我帶著六箱菌草種子前往寧夏調研,首次走進這片黃土地。20多年的菌草扶貧之路讓我深深體會到:正是閩寧協作的好機制、好政策,讓科技扶貧插上了翅膀,讓貧困百姓抱上了“金娃娃”。

  寧夏固原市彭陽縣,工人在工廠化菌菇生産車間內采收杏鮑菇。光明日報記者 高建進攝/光明圖片

  初到寧夏,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雖然國家補貼資金給當地群眾蓋了新房,但搬遷過來的村民卻將房門用磚砌起來,跑回原來的山上居住。我感到,要想讓當地群眾安居樂業,首先要有一個短平快的項目,菌草實為首選。於是,我向閩寧對口幫扶辦的領導彙報了想法,得到幫扶辦支援。很快,菌草技術扶貧被列為閩寧協作項目,第二年又被列為閩寧協作重點項目。我深受鼓舞,信心百倍地投入技術攻關。此前,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大部分運用於南方,寧夏氣候乾燥,菌草技術需要進一步改良。經過無數次試驗,我們終於解決了這一難題,在當地試種出了又白又大的蘑菇,品質和營養價值都很高。

  但是在推廣菌草技術時,又遇到了難題:當地老百姓不敢種,怕賣不出去。時任閩寧對口幫扶辦主任的林月嬋找到我,希望我帶頭包銷菌草蘑菇,並承諾政府會提供擔保。幫扶辦的支援讓我有了底氣,我率先在承包書上簽了字,一位福建援寧幹部也在擔保書上簽了字。這樣,當地群眾才放心地種起了菌草蘑菇。

  為了打通銷路,我們帶著産品馬不停蹄地四處推銷,從銀川出發,跑遍了全國主要蘑菇市場。到2000年,僅閩寧村每天通過航班運輸的蘑菇就接近60噸。到2007年,當地累計發展菌草生産農戶1.75萬戶,戶均收入近萬元,大批農戶告別貧困,走上小康之路。菌草業也由此發展成為閩寧對口扶貧的第一個産業。經過援寧群體和當地政府共同努力,如今,菌草産業鏈在寧夏各地得到全方位延伸。我們還幫助寧夏各地建設菌草加工廠,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加工行銷體系。以科技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我們闖出了一條産業扶貧、項目帶動的“造血式”扶貧路子。

  利用菌草在寧夏開展生態綜合治理,也是始終縈繞在我心頭的一件大事。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到寧夏考察時提出,要“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近年來,我們積極開發生態扶貧新技術,市場化運作、産業化推進,大力發展菌草産業助力當地畜牧業發展,推動生態建設轉型升級。

  我相信,在閩寧協作機制的帶動下,在援寧群體和當地政府支援下,借助科技與市場的雙翼,寧夏的菌草産業必將越來越興旺,必將走出一條生態與經濟、山綠與民富互促共贏的新路子。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高建進、王建宏、張勝、王斯敏、張文攀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15日 07版)

[責任編輯:樊繼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