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 踐行者】四年傾力扶貧!這位駐村第一書記走進村民心坎裏
梅州市五華縣龍村鎮湖中村曾是一個沒有工廠、商鋪,只有荒廢山塘和林地的貧困村。脫貧攻堅戰中,通過發展一系列産業扶貧項目,如今的湖中村已“逆襲”成為小有名氣的“産業村”。這一轉變,得益於駐村第一書記陳智軍的牽線搭橋、精準施策。
從2016年5月駐村扶貧以來,陳智軍傾力關愛幫扶貧困戶,引進多個産業項目,為湖中村找到了一條穩步脫貧致富的路子。如今,産業興了起來,村子富了起來,村民腰包也越來越鼓。
逐戶調查摸底,用腳步丈量民情
2016年5月,在接到組織安排後,當時在廣州市番禺區人社局工作的陳智軍,毫不猶豫地踏上了到湖中村扶貧的征途。
第一次從番禺前往湖中村,大巴倒小巴、高速轉土路,他整整折騰了6個小時。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村裏的困苦景象還是深深觸動了他:泥路坑坑洼洼,村民屋內昏暗空蕩,有些貧苦戶家中的“傢具”只有土磚砌成的床……
“要穩步有序推進扶貧工作,就一定要做到對貧困戶情況了然於心。”陳智軍暗下決心。之後,他利用兩個月時間入戶走訪。全村11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泥濘的道路上,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和足跡。
通過鄰里交流訪談,逐戶調查摸底,陳智軍掌握了貧困戶真實情況和致貧原因,初步篩選出一張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的大名單。
為做到公平公正公開,他通過召集村民代表大會、在全村各大片區進行三次公示、開展回頭看入戶調查等,最終經過全體村民篩選和增補確認,精準識別出貧困戶120戶、貧困學生123名。
引進多個項目,産業“造血”興村
因為留守村民老弱病殘較多、缺乏勞動力等因素,湖中村一直難以擺脫貧困的命運,2015年村集體收入不足7000元。
沒有工廠、商鋪,只有荒廢的山塘和林地,怎麼辦?陳智軍明白,要徹底實現精準脫貧,一定要讓湖中村自我“造血”,“只有産業‘造血’,才能讓貧困戶真脫貧不返貧”。
2016年,村民鐘能振通過種植蘭花脫貧的事跡引起了陳智軍的注意。鐘能振早年通過個體種植蘭花過上了小康生活,但苦於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援,蘭花種植規模有限。在陳智軍看來,規模化發展蘭花種植項目是一條脫貧致富的好路子。他和鐘能振一拍即合。兩人多次赴梅州、惠州、佛山順德、廣州番禺等蘭花種植基地和花卉批發市場,深入調查了解蘭花銷售渠道和市場前景。經過可行性和風險性評估後,陳智軍下定決心,在湖中村開展蘭花種植産業扶貧。
自2017年年初以來,在番禺區人社局和龍村鎮相關部門的支援下,湖中村先後獲扶貧專項資金共240多萬元用於發展蘭花種植産業,所得收益按照約定比例用於村集體經濟增收和貧困戶分紅。
2018年4月,在湖中村塘湖學校教學樓樓頂建造第一期光伏發電産業扶貧項目;2019年8月,在獨嶺片區獨嶺山種植棚建造第二期光伏發電産業扶貧項目;2019年4月,總投資1200多萬元的現代化蛇養殖(藥用)項目落戶;2019年8月,開展小龍蝦養殖項目;2020年5月,引進梅州市環藝電子加工廠“扶貧車間”……在陳智軍的牽線搭橋推動下,湖中村每年都引進和開展一至兩個扶貧産業項目。
這些項目為湖中村脫貧致富找到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子,使貧困戶穩步增收,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從2015年的不足7000元大幅增至2019年的25.8萬元(全口徑集體收入)。
三年幫扶結束,村民挽留“再幹一輪”
一系列産業扶貧項目讓村民們得到了實惠、找到了生計,陳智軍也成為了村民中有口皆碑的脫貧致富“引路人”。
談起扶貧經驗,陳智軍總結自己的秘訣是:“要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解村民之所困。做事前,先用心做人,真心地與貧困戶交往。”
天氣變冷時,他會主動探訪五保戶、孤寡老人,送上熱水袋、棉襖和棉被;在貧困戶家中走訪時,發現雞鴨鵝長大了,他會主動幫忙推廣“帶貨”……
2019年年初,原定三年時間的駐村幫扶工作即將結束。“縣裏領導和村民都挽留我。我當時想,好不容易有了起色,番禺區人社局領導也尊重我的個人意願,我就留下來再幹一輪吧!”陳智軍説,“我把湖中村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把這裡的鄉親們當成自己的親人。”
如今,在陳智軍四年多的幫扶引領下,湖中村扶貧工作取得了喜人的進展:全村道路逐漸實現硬底化,安全飲用水和安全用電有了保障,電視信號和網路信號全部覆蓋,貧困人員均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和重大疾病保險範圍……
湖中村村容村貌也煥然一新。村級文化廣場、衛生醫療站、老人活動中心、黨群服務中心、嶺獨大橋相繼落成投入使用,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村民有獲得感,我們扶貧幹部就有存在感。村民們的滿意就是對我最好的嘉獎。”陳智軍説。